西西河

主题:【原创】春华秋实——谈美国政府的科技政策(1) -- 花生米

共:💬35 🌺57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春华秋实——谈美国政府的科技政策(1)

没有人会质疑,美国是今世最重要的科技大国。我们身边无数代表着现代生活的产品,从互联网到鼠标,从商品的条形码到Iphone4S的语音秘书,都是美国人折腾出来的东西。更准确地说,上面那四件发明,都是军方的杰作。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美国都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精英来此学习工作。无论你说美国是靠砸钱堆出来的科研也好,是靠民主自由和那个已然崩掉的“美国梦”来忽悠世界各地精英也好,这个20世纪为人类社会贡献出无数创新发明的老大帝国,依然是咱们天朝许多人企图学习的对象不是?仔细研究下美国科技政策史,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教训,都对我天朝建立起自己完备且高效的创新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

这里要提及的内容,笔者初步打算分为下面几个部分:1 美国科技政策的由来和最基本的科技政策理论;2 美国政府内制订科技政策的机构与作用;3 美国科技政策的非官方参与者;4 当代美国科技政策的趋势。

1.1 为什么科技创新那么重要?

我们都很熟悉邓公那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话,但为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有几个概念要解释一下:

科学,Science,指的是对自然界的认知。

技术,Technology,指的是利用已知的科学和实践知识来达到某种应用目的,这种目的可以是一个新产品,比如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也可以是某种制造工艺的优化,比方说日本的精细制造理论。

研究,Research,是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这其中又有两个子概念,Basic Research,基础研究,指的是不带用应用目的的科学研究,比如波尔模型的建立;Applied Research,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比方说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研究。

开发,Development,是利用研究得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方新材料,新系统,或者新工艺的开发。

因为研究和开发实际是个上下游的关系,我们一般把它们合并称作研发,也就是R&D。

换一个角度,根据最终产品目的的不同,开发也可以用另外两个概念来代替:

发明,Invention, 整出的东西不一定具有商业和社会价值。

创新,Innovation,创造出的物品必须有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些东西可能很多人早已知晓了,但这里笔者要炒下冷饭,因为我们会看到,美国科技政策的方方面面都跟这几个字眼纠缠不清。

现在回到我们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能会砰砰砰冒出不少感性的画面,比方说咱憧憬四化完成时的场景:家家户户坐直升机上班,开潜水艇去航海。又比方说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的始作俑者,范内瓦 布什所言,科技能够增强国防,提高人民的寿命,增加就业机会云云。

光是这些描述性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像现在的美国,不少人有车有房,但同时又欠了一屁股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又比如前苏联,火箭卫星噌噌噌往天上射,平头百姓连条像样的国产牛仔裤都买不到。光是物质生活某些方面上暂时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没有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买再多的Iphone,再多的汽车,最后来场经济危机,除了那金字塔尖上的一撮人外,大家都要嗝屁朝梁。这时候,就需要经济学家挺身而出,忽悠大家技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了。

于是,MIT新古典主义学派的Robert Solow在1957年提出来基础增长理论Basic Growth Theory。根据他的计算,从1909年到1949年,美国的生产力翻了一番,而这其中,只有1/8归功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密集度增长,剩下的7/8来自于技术上的变化。Solow的结论是,从长期来看,经济能达到稳定增长的唯一要素是技术改变。

Solow的理论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心理安慰剂作用。古典主义学派在经济大萧条后一直萎靡不振,而且这帮人始终无法攒出一个能符合公众和政客们心态的经济增长模型,像Roy Harrod 和Evsey Domar的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劳动力、资本和储蓄率三者脆弱平衡的结果,因此,周期性的失业率增长和劳动力短缺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听到这样的结论自然不爽,Solow将技术进步这个要素添加到模型里,得出经济能在长期实现稳定增长,这对于迫切希望能听到些好话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要知道,1942年熊彼得那技术创新会导致“创造性毁灭”的结论还萦绕在人们的耳边,虽然熊彼得跟马克思不一样,不认为无产阶级会以革命来夺取政权,而是会通过议会逐步将资本主义国家改造为社会主义,但在冷战那个非敌即友的大环境下,美国迫切需要一种能跟资本主义相符合的理论。

Solow的模型虽然解释了技术进步确实好,但这科技进步究竟是个什么东西?Solow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笼统地说,技术进步是一种外生性的要素,无法用经济尺度来衡量。老爷子还说,西欧中世纪缺乏技术进步,因此经济增长缓慢。为了获取财富,国家只能进行海盗劫掠活动,或是发动战争。这一点,似乎能解释当下西方各国的某些动作。

对于很多经济学家来说,无法用公式和变量来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是件很不爽的事情。这个问题直到1990年才被斯坦福的教授Paul Romer部分解决,也就是他著名的经济增长内生性模型。Romer认为,技术改革并不是外生性的要素,而是人们对于市场信号作出的反应,因此完全属于经济系统,是一种内生性的因素。技术改革体现于每单位工人生产输出的增长。要想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和政府应该着力投资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本。

这个模型最有意义的一点是,人口数目的大小不能决定经济发展程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本的大小。因此,虽然印度有10多亿人,但是它那几乎是个笑话的基础教育,决定了印度的人力资本绝对值远小于中国。印度的国家政策,乃是针对10亿的牲口和2亿的人类制定的。最近,经济学家杂志又拿中国和印度的一些经济发展硬指标来比较,其实这对印度非常不公平。与印度具有可比性的国家,是那些人口在1、2亿左右的发展中国家,当然,比较前还需把10亿牲口的数值按权重刨去。

虽然Solow和Romer的模型在西方学术界和政界很吃香,很符合政治宣传的需要,但是只要是经济学的的模型,就会有假设上的漏洞。特别是Romer的内生性模型,其中的问题是大大的。

1 这些模型将技术改革的结果笼统地归结为生产力的进步,而技术改革,如上面所说,其实是分为产品技术和加工工序技术两种的。对于没有什么资本的小公司来说,要挑战现有市场格局,通过提高现有加工技术水平来增加生产力,节省成本的方法是很难行得通的。它们更倾向于开发革命性的新产品,打开新的市场。

而对于具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大公司来说,开发新的产品无异于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这就有可能让其他竞争对手重获与自己竞争的机会,作为产业大佬,何苦做这种有风险的傻活呢?所以它们更倾向于加工工序技术的更新,而且当成本降到一定水平之后,市场份额达到寡头甚至垄断的地位后,这种技术革新的冲动也会逐渐消失。很多时候,许多产业巨头,像美国的那些石油大佬,微软一类,表面上为了政治正确,嚷嚷着要搞研发,砸了无数的钱进去,但是真正产出的新技术寥寥可数。像老AT&T被反托拉斯法拆分后,人们发现它用的许多技术,还是30年前的老古董。这些寡头最热衷的,与其说是搞研发,不如说是兼并有新技术的小公司,让那些可能对自己主宰的市场发起挑战的技术胎死腹中。

2 Romer受当时流行的研发上下游互动模型的影响,认为技术革新的原因是纯粹的市场行为。企业做研发是为了谋取更多的私利。无法解释私利和社会公利间关系,是自由主义的顽疾。没有企业会为社会公利而去做生意,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有些经济学家说企业搞研发,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也是扯淡的说法。的确,不少的科技产品创新创造了就业机会,但加工工序的技术进步,毫无疑问会带来所需劳动力的减少,这剩出来的劳动力怎么解决,Romer的经济增长模型无法解释。更不用说那些以污染环境作为代价的科技创新,是怎样伤害公众利益的。即便是产品技术的创新,比方说转基因作物,比方说纳米技术,其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都还是个大大的问号。不考虑公利的技术研发,完全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生活潦倒,经济的倒退。这一点,最近的例子,是花花街的金融创新。

3 与第二点相关的,技术革新增加了很多外部要素,其中最令工业国家头疼的,恐怕就是资源供应问题。从石油到橡胶,从稀土到网络信息资源,如果自己无法控制这些新技术所需的原材料供给,那就会造成严重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作为Solow之前低研发,低增长,高好战结论的一个补充,即便国家拥有很高的创新速度,很高的经济增长,资源供给的瓶颈也完全有可能造成国内国际政治结构的不稳定。西方19世纪以来发动的历次殖民战争,一战二战的互相毁灭,就是最好的例子。

既然技术创新有很多的社会和政治风险,那为什么西方国家,还是在不遗余力地鼓吹技术创新呢?因为只有技术,和技术背后的知识储备,是西方国家在面对新兴工业化国家挑战时为数不多的几个优势领域。抛开上面的模型不谈,我们来想想其他几个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投资?西方国家依然是资本过剩的地方。商业扩张?商业扩张必然带来产业和劳动力的专业化,这一点早已在西方经济中实现了。规模效应?西方的人口结构和增长速度能和发展中国家比吗?唯一靠谱点的,就是人才和知识资本了,一方面可以提高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方面可以想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业的先发性获利。实在不行还可以搞忽悠经济,骗骗北京上海这样城市里的小白领买个IPhone来玩。

当下,无论对西方国家,还是对中国来说,政府最根本的经济任务,是保住草民的饭碗和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这个任务作为前提。而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技术革新,则必须将满足公利和政治需求,而非私利,摆在首位。任何技术开发的项目,政府要先对项目有严格的评估,衡量公利和私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风险的预测。美国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在后面的文章中会一一分析。

关键词(Tags): #美国政府(大圆)#科技政策(大圆)通宝推:然后203,xuanjvquan,本嘉明,混天球,默默,海外俗人,一介书生,抱朴仙人,同文,Javacai,燕庐敕,常识主义者,云中飞,老虎五,xtqntd,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