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货币发行的行为学研究 -- SkyWalkerJ

共:💬28 🌺1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中国货币发行的行为学研究

起个很拗口的题目吓唬人,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党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本质上是一个怎样的思路。

宪法云,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那么什么叫公有制呢?就是财富归公家所有,反面的意思就是要限制私人的财富拥有量。“富可敌国”在我们这里是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它会削弱体制的控制力。这是我们讨论的第一个前提。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财富?在货币发行权完全掌控于政府的架构下,政府不会把能够操控的本币当成真正的财富,因此财富应该被定义为黄金、矿产资源、土地等实物,以及政府自己不能发行的国际储备货币。因此你可以看到即使有3万亿外储,我们仍然有非常健全的外汇兑换管制,外汇资产集中于央行,而个人的持有受限。这是我们讨论的第二个前提。

第三,货币发行的具体操作。我国商业银行业的主体仍是国有,国家可以直接掌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利率也不是市场化的。因此我们的宏观调控更多地是直接作用于M2的层面上,而不是像美联储,通过基础货币的操作间接地去影响流通货币和市场利率。

与之相关联的就是银行信贷和国家财政的关系。大家可能都听到过一个词叫做“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在现行架构下,国有银行和国家财政的作用很多方面是趋同的,钱从银行贷出来,或是从财政投出来,都是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而不像美国,美联储和财政部是完全独立的两个实体,联储从二级市场上购买财政部债券作为增加货币供给的一种方式。

== 下面开始行为分析 ==

什么时候国家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呢?在经济不景气需要刺激,或是国家需要大规模上项目、搞建设的时候,就必须增加本币的投放。投放的方式如上所述,或通过国家财政支出,或通过国有银行信贷增加。几个典型的时期包括1957年“大跃进”,1992年“南巡”之后,以及2009年“四万亿”。

而在大量货币投放后,经过市场流通,货币逐渐汇集在私人手中,这个时候国家必须进行“货币回笼”的操作。因为私人有了钱之后,在通胀压力下,会买黄金,买不动产,出国购物、投资甚至移民。注意上面第二点关于“财富”的讨论,私人的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公家持有的财富变少(向私人转移)。这一点是我们公有制最独特的一个概念。就是消耗私人持有的货币,使其无法变成持久性财富的过程。

那么用什么办法来回笼货币呢?1957年之后有陈云同志的“高级点心”。1992那波通胀后是利用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产业化,原来不花钱的东西现在要花钱买。2009年之后这一波,还是现在进行时,目前看基本上是要通过汽车消费、泡沫化的房价,以及艺术品等投机市场。

即使是在另外两个比较缓慢(健康)的货币增长周期后,也有明显的标志性商品,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在88年的通胀之后,标志性的商品是彩电冰箱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那时候货币收入连现在的1/10都不到,一台原装彩电也要一千到三千元,要耗尽一个中等家庭好几年的收入,那时候人民对彩电冰箱的热忱跟今天的房子非常相似。2003~2007的景气周期后面,可以理解为股市扮演了重要角色,6000点的股市把很多分不清权证、股票和基金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吸引了进去。然后601857中国神油开盘48块当日记入指数,一刀割下去,跑都来不及。

注意这里所论述的关于货币发行、回笼和财富积累的理解,与资本主义国家一切通过市场调节有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活动过热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供给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增加借贷成本,给经济降温并消灭资产泡沫。只是速度发生变化,而财富的权属并未转移(或者你可以说中下阶层的财富被大资本拿走了)。而我们过热和通胀的源头是货币从公有制部门向私人部门的流动,逆向过程则是货币的回流,等私人部门渐渐没有钱了,过热和通胀自然也就没有了。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似乎很多东西更容易理解。我们90年代之后虽然很多经济上的东西想学西方,但基本体制未变。周小川最近的“池子”论,我感觉也是这种思想的一个体现,那“池子”可不止是为外来热钱所准备的。

通宝推:Javacai,考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