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金瓶梅》中的蔡状元及其题诗(下) -- 履虎尾

共:💬16 🌺7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金瓶梅》中的蔡状元及其题诗(下)

蔡蕴状元的两首诗,都写于二进西门府之时。第一首《七律》是赠给主人西门庆的,“写毕,教书童粘于壁上,以为后日之遗焉”。其辞曰:

不到君家半载余,轩中文物尚依稀。雨过书童开药圃,风回仙子步花台。饮将醉处钟何急,诗到成时漏更催。此去又添新怅望,不知何日是重来。

第二首《七绝》,赠给芳号“薇仙”的露水情人董娇儿,题在董娇儿手持的那把湘妃竹泥金面扇儿上。其辞曰:

小院闲庭寂不哗,一池月上浸窗纱。邂逅相逢天未晚,紫薇郎对紫薇花。

蔡状元所题这一律一绝,且不说其平庸陈腐,不可原谅的是在格律上存在一处硬伤,这就是“失粘”。清末书评家文龙在《七律》第三句后的夹批中评道:“状元公失粘了。不写出,亦藏拙之一道也。”在《七绝》诗后的夹批中更尖锐指责道:“又失粘了,丢人!不知作者有意为之,抑实不自知也?”

说起中国的“近体诗”,有着一套比较严格的格律。这个格律,大致分为三个内容。第一是押韵,就是“顺口”。其实不单单是“近体诗”,之前的“古体”以及以后的白话诗,都要押韵。不过呢,秦汉诗人,随口吟出,顺口就是押韵。魏晋之后,文化圈扩大,人无分南北物不论东西,各种口音交集,此地顺口者,到彼处则拗口,只好编出号为“韵书”的东西来,大家共同遵守。于是,六朝以后的诗人,须依韵书作诗,《集韵》《广韵》“一东”“二冬”之类,要大背特背。至于今人作诗,则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依韵书也可,不依韵书亦可,甚至于还有所谓的“无韵之诗”……呵呵,打住。看蔡状元的这两首诗,在押韵方面,无可挑剔,呵呵,毕竟是状元公嘛。

近体诗的第二个要求,则是对仗。律诗的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亦即颔联和颈联,必须是两幅对子,这就是对仗,开头两句(首联)和结尾两句(尾联),对仗亦可,不对亦可,模棱两可。蔡状元的《七律》, “雨过”对“风回”,“钟何急”对“漏更催”,颔联颈联对仗平稳工整,难为状元公了。

近体诗的第三个要求,就是声音的调和,亦即“平仄”的“粘对”了。中国的诗词歌赋不仅仅是眼观心读,更要反复吟咏的。或引吭高歌,或轻喉曼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诗歌更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诗歌要满足听觉艺术的要求,要符合听觉艺术的规律。汉语同英俄法德拉丁等西方语言不同,西语发声只有“轻重”两音,而汉语不单单是一字一声,更具有自己所独特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汉语发声时,四个声调混合搭配,或铿锵有力,或喃喃旖旎,能构成奇特的音乐美。在“平上去入”四声中,前一个平声为“平”,后三个“上去入”声为仄。将平声字与仄声字在诗句中有规律的混合搭配,使诗句的声调谐美调和,这就是近体诗中的关于平仄规定。

隋唐之际,诗歌形式从永明体发展到近体绝律,近体诗的格律形成了。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十讲》中深入浅出地讲解说,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虽然严格,但并不是特别深奥难学,最基本的平仄关系,就在一首五言绝句中。五言绝句共四句,每两句为一联,每一联的平仄关系应该是:

如果第一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第二联就必须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反之:

如果第一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那么第二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就是五言绝句中两种基本的平仄格律,其它的诗体都由此而产生。譬如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就是是五绝的重复,两首相同五绝的相加就是五律。至于七言律绝,不过是五绝五律每一句的前边,再加上两个“相应”的音节而已。七律与五律不同,七律的第一句往往要押韵,是平声字,怎么办呢?用第四句的平仄把第一句简单的更换一下就可以了。

每一联的两句,平仄关系必须相反,“平平”对“仄仄”,“仄仄仄”对“平平平”,这就叫“对”。每两联之间,平仄关系须要变换,不能重复,前一联如果用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后一联则必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反之亦然,这就是所谓的“粘”。如果后一联同前一联使用了相同的平仄格式,就是“失粘”。

蔡状元的《七律》,首联“不到君家半载余,轩中文物尚依稀”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颔联按格律本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实际是“雨过书童开药圃,风回仙子步花台”,于是成了“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此一来,首颔两联的声调完全相同,不是失粘是什么。蔡状元的《七绝》继续同样毛病,前两句“小院闲庭寂不哗,一池月上浸窗纱”,其声调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接下来的三四句本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然而状元公却是“邂逅相逢天未晚,紫薇郎对紫薇花”,声调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成了典型的“失粘”。

“失粘”乃诗家大忌。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兴之所至,偶尔拽拽诗文,对仗不工,韵律不叶,无伤乎大雅。而蔡状元是科场出身,积年的咬文嚼字,赋诗失贴,实乃大大的不该。文龙老先生的批语先还是委婉叹息,“状元公失粘了。不写出,亦藏拙之一道也”。而后则是严厉斥责,“丢人!”就是两个字。

不仅近体诗词讲究平仄声律,其它一些文学形式也要求声调对应工整。以王勃《滕王阁序》为例,几句“老生常谈”之后,华丽的文句不绝而来,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等等,平仄分明,声调谐美。到高潮部分,“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寺院不叫寺院——妙(庙)哇!杨炯先生读到此处,也要低头认输,惭愧则个吧。

再如骆宾王怒斥武则天,“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檄文》结尾的设问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竟然是一幅对仗工整声律谐美的流水对!有木有!!!有木有!!!

想那蔡状元,入学中举中进士点状元,吃的乃是“八股”饭(不要对俺说蔡状元是宋朝人),而八股文章最讲求的就是平仄声调。八股文的主体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股,由于每股都是上下两片“对子”,二四得八,故称八股,又叫“八比”。八股文的例子一时不好举,八股文构成部分——“对子”和“联句”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据说,乾隆独坐读《论语》,读到“色难”时,想对个下联,用什么对“色难”呢?苦苦思索不得要领。和珅当时是在窗外值班的年轻侍卫,乃贸然曰:“容易。”乾隆曰:“容易?你说容易你来对。”和珅曰:“容易!下句就是容易。”乾隆想了半天才明白,呵呵,原来真是“容易”啊。用“容易”对“色难”,“平仄”对“仄平”,真是绝对的绝对了。

再如陈寅恪先生出考题,其一是对子上联:“孙行者”。有人对了“祖冲之”,勉强及格,不中恪师本意。恪师的本意乃是“胡适之”,这才工稳。为什么?“孙行者”的声调为“(平)平仄”,“胡适之”的声调是“(平)仄平”。而“祖冲之”呢?声调是“(仄)平平”。(别告诉俺说你不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至于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干脆可以看做是八股文的一股。上联因情写景,下联因景咏史生情,对仗工稳,声调谐美,联文太长,不引用了。

由此观之,蔡状元的学问实在有限,或许,这是兰陵笑笑生有意而为之吧?

《金瓶梅》中的蔡状元及其题诗(上)

关键词(Tags): #金瓶梅#蔡状元#文龙#诗词格律十讲#失贴通宝推:一的W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