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如何更有效的帮助卧龙和玉树地区震后重建? -- 扪虱论天下

共:💬4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如何更加有效的帮助卧龙和玉树地区震后重建?(一)

一、卧龙重建及民生

汶川地震已近过去三年半了,大部分的受灾群众也都已经迁入新居,但是民生和生态环境的重建离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ELP的志愿者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距离震中不到20公里的地方亲身经历了地震(震中就在保护区的边界上),在第一时间参加了救援活动,并从此开始了三年 多的救助-援助-重建的历程。三年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事,帮助了很多人,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也锻炼出来了一支热情、合作、有效率的当地志愿者团队。这三年参与重 建的过程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如何在扶贫中考虑长久的民生和生态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1. 路

卧龙保护区所辖两乡镇是所有地震受灾地区最后一个连通公路的(2008年底),在此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当地居民要么要乘车500多公里绕道小金、宝兴、雅安去成都,要么要翻山越岭一整天经汶川县三江乡前往都江堰。在此之后的三年里,这条地震前就多灾多难的公路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月有完整通车的记录。香港政府资助的公路重建于2009年开通后,不断地因为塌方和泥石流被截断,多处地方在夏季经常整个月整个月的不通车。靠近映秀的数公里公路更是在2010和2011年的两次遭遇山洪几乎被冲洗殆尽。

没有路,重建材料运不进来,基础设施重建进展缓慢;没有路,老百姓种的菜卖不出去,一次次的烂在田间地头,原本寄予很大期望的收入一次次的泡汤,少数人下了狠心走小金-宝兴-雅安线,这条路却因为大量救灾重建材料的运输早已不堪重负,多起交通事故的发生,车翻人伤,卖的那点菜钱还不到医疗费用的零头。

最新的情况是,这条路已经开始新的一轮交通管制,直到2015年年底!如此大的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肯定不是1-2年内就能完全消除 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此快的上马修路,出现现在这种修了被冲,冲完在修,修好了再被冲的重复投资现象,以亿为单位的投资打了水漂,不能不让我们思 考,这样快的决定重建方案是不是最合适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保证老百姓的生计?HELP对这种大型的项目是无能为力的,但这种大型项目对下面将会提到、HELP可以略尽所能的可持续性生计项目的影响的巨大的。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路,如何改善当地人的生活?

2. 搬迁

卧龙保护区非常希望借这次重建的契机把一些高半山的老百姓搬迁到河坝去居住,从而减少高半山居民对森林和野生动物,包括大熊猫,的可能干扰。其实,这个目标是HELP支持的,因为这对改善保护区的生态有莫大的好处。但是真正能让老百姓搬迁下来的动力是在路边能有收入,而很多人的土地还在山上,没有震垮的老房子还在山上,牲口也还在山上。然而,为了加速老百姓搬迁,一些乡镇政府官员采取了不给高半山通水通电的粗暴方式,这难道是我们的初衷吗?

HELP于今年上半年为卧龙镇足木山村足木山组的重新接通了水源,一万多元钱的小工程,其过程却是很复杂。为了不让政府认为我们是在领着老百姓跟他们对着干,我们的志愿者多次跟不同的部门协调,最终还是获得了当地公路局的支持,因为他们也需要从这个村的高山蓄水池中用水;比较欣慰的是,该部门还答应为这部分水管提供未来的维修费用。和当地政府如何更好的协调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改善呢?

3. 土地减少和未来生计

经过数年的退耕还林,卧龙人均土地震前只有每人0.7亩(保护区在成立之前曾经是红旗森工局,大面积的砍伐破坏了很多森林,撤销森工局建立保护区之后,由于没有为老百姓提供足够多的替代生计,盗伐盗猎屡禁不止,尽管植树造林每年都在进行,森林破坏的势头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的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给森林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回复带来了契机,但是和以往一样,退耕还林种植的绝大多数都是成分单一的人工林。在卧龙才去的主要树种是在国内广泛使用的日本落叶松,过去70-80年代种植的很多类似人工林已经行程 初步规模,但是大部分过于密集,地标植被覆盖极差,地面没有腐植质,更是完全没有任何竹子生长。类似显现在全国非常普遍,已经被称为”绿色沙漠“。本世纪初种植的退耕还林也已经有类似的趋势,反倒是一些退耕还林种植的不好的地方,本地物种生长起来,生物多样性要远高于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地震损害了一部分卧龙已经剩余不多的农业用地,重建又占用了很多的农业用地,不少居民已经成了“失业农民”。近两年大家还能够通过在工地上打工挣一些钱,重建完成以后的生计出路,已经是很多有一些远见的农民心头的一块阴云。

生态旅游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所谓生态旅游几乎从来就只是少数有钱和有关系的人的专利,文化程度地的农民能够参与并获利的可能性很低;原本希望能重建大一些的房子,但是政府为了重建的速度,加上房基地原本就很紧张,所有的重建房都是按照现有人口的居住需求来盖的,这浇灭了很多原本希望搞农家乐的人的希望。未来的生计何在?

HELP的志愿者有着不同的背景,包含了从事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和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士,也还有着一批在卧龙土生土长或者工作的本地志愿者,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了解这块土地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

HELP的志愿者经常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及老百姓讨论相关问题,并试图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说,重建房完工后,大批老百姓 开始入住新式的砖瓦房,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去促进弄明的能源使用方式的改变(柴-->电)。为此我们确定了十余户贫困家庭作为试点,并给每一户发放了电磁炉希望他们能够更多的以电代柴。几个月跟踪下来,我们发现节柴效果比较显著,而且老百姓也愿意使用新的工具。目前这个项目是否正式展开,还在进一步讨论中。

长期道路不同导致种菜风险大增,加上近两年重建工程陆续开工,打工机会很多,加之高半山的野生动物(主要是野猪)侵害庄稼的现象益发严重(因为很 多农户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山上),从而导致有一些农户的土地已经被撂荒。但是也有一些有远见的农户开始各种各样不同的尝试,我们的志愿者在不定期的下乡过程中尝试着了解这些不同的尝试,发现有几户农民开始种植核桃树苗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核桃是卧龙及周边地区的本地树种,在这一地区又不止一处地名叫做”核桃坪“(鼎鼎大名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原址就叫核桃坪)。卧龙的一些老房子门前房后豆种植者核桃树,每到收获季节都能有很好的收成。我们正在进一步跟踪已经种植核桃树苗的农户的情况,并计划在2012年开始尝试在更多的农户的土地上试点比较稀疏的种植核桃树,同时也给其他本地灌木及木本植物的生长流出空间来。核桃树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受野猪一类的野生动物侵害的可能性较低,这样等到重建彻底完成的几年后,老百姓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了新的收入来源。

我们也联系了一些成都附近的科研机构和农业专家,计划和当地乡镇政府合作邀请一些专家到当地考察,以进一步确定想核桃树之类的项目的可行性。总体来说,这代表了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在卧龙的工作方向,扶持有意愿的老百姓为长远生计做打算。

以上是我们一些还不算非常成熟的想法,希望众位河友多多指教。

4. 教育和医疗

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条件和城市地区的差距在逐渐拉大本来就是一个不争的实施,地震更加剧了这种现象。出于各种原因,卧龙震后将两所中心小学和一所中学搬迁到数百公里外的遂宁和内江,所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到高三,都要外出上学,这严重的增加了原本就经济紧张的农户的 经济压力。加上在外条件并不算好,学校(主要是中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宁可将学生禁锢在高墙内不学习,也不愿意访学生出去怕出事,产生了各种各样 的心理问题,不少人都想办法纷纷转学,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支出。因此,不少的学生选择辍学外出打工,因为他们看不下去父母的艰辛,看不到读书的未来!

三年过去,2011年秋季,作为可能是灾区最后重建完成的学校,卧龙的三所学校终于重新开始在区内开课了,外出三年的学生,回到家乡就读,看着家庭的艰辛和重建的缓慢,还有很多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地震后,HELP曾经在成都组织一些有专业背景的老师为40多名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做心理辅导;09年底组织了志愿者到小学生所在的遂宁进行健康和心理辅导;今年8月份HELP又有一批志愿者徒步进出被山洪阻隔道路的卧龙,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做心理辅导。HELP计划将于11月份和当地的三个学校开始新一期的心理辅导活动,会有来自国内的心理专业学生和美国的教授一起参与。更长远的计划,HELP目前在和壹基金支持的一个心理辅导培训机构探讨帮助卧龙的学校培养心理辅导老师的计划!但我们更加关心的是,有没有更加有效解决学生心理的手段呢?

卧龙地区的医疗水平原本就不高,一般严重一点的病患都要到区外就医,地震后外出就医的困难和成本骤增,加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手续复杂(卧龙的 医疗事务隶属于汶川县),这让原本就因为重建背上债务的很多农民经济压力更加更大了,不少人不到万不得已都选择扛着,结果通常就是加深了病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HELP曾在震后资助并开展了多次义诊活动,为老百姓带去免费的诊断和药品,今年12月份还会和一些合作单位一起组织成都上海等地的医生前往卧龙义诊。这与老百姓的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这样的活动的开展还需要低调,以避免进一步激化农民与当地卫生院已经不算很好的医患关系。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希望众河友能集思广益。

卧龙的人,卧龙的山水,卧龙的熊猫,他们面临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三年半的时间,三年半的实践,如果可以重来,我们还会选择这样的重建方案吗?

关键词(Tags): #卧龙#玉树#震后重建#HELP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