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风为百病之长”到“虚生百病”---中医学的异变 -- 弦音醉舸

共:💬14 🌺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从“风为百病之长”到“虚生百病”---中医学的异变

如题,中医学在东汉之后发生了裂变:由经脉医学为主导转变为动植物药材为主导的“新医学”,这个转变完成得出乎意想的迅速,以至后人茫然无知,以为中国之医学一贯如此。从《褚氏遗书》(公元5世纪)谓:“由汉而上有说无方,由汉而下有方无说,说不乖理,方不违义,虽出后学,亦是良师。”,可知在方书泉涌的魏晋时期,理论的衔接还处于一个真空期,是时,张仲景《伤寒论》尚未流行于世,仅靠着《小品方》等方书传播一些良方,后世的孙思邈如是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虽然传统经脉医学在东汉后逐渐失传,但文字实录的《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只是学者们面对着新的技术(中药),对传统理论莫所是从罢了,张仲景在这个背景下天才的整合了传统理论与新技术,实在是中国医学之大幸。

仲景之学被私藏(流传出来只是方药),即便载有仲景著作的《脉经》也被私藏(《脉经》直到《隋书·经籍志》方才著录,距离著成有200年之久),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方书盛行,但相应的理论体系,却未完备,于是,传统的“风为百病之长”(弦音醉舸:什么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弦音醉舸:虚风和痹症)的理论依然多少被医家们奉行,从《小品方》、《深师方》等治风首选大小续命汤、候氏黑散等方可以看出这个观念的存在,直到北齐徐之才提出“虚生百病”,后世以方药为技术核心的医学,才找到了理论立足根基。

徐之才《药对》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这句话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可从《证类本草》的介绍看出端倪:“《药对》,北齐尚书令、西阳王徐之才撰,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而记之,凡二卷。旧本草多引以为据,其言治病、用药最详。”

除此之外,从徐之才的地位,也可以看出他对后世的影响力之广:“徐熙之子徐秋天,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医名。后徐謇因故为北朝所俘,终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称徐六,也为北朝所俘。而仕北魏,官至西阳王,故又有徐王之称,徐之才字士茂,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十三被召为太学生。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大,所撰有《药对》及《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及方剂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世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徐氏还著有《徐王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药对》,惜均已佚。徐氏一家由南仕北,对于南北地区医药之交流,也有积极的意义。”(文言阅读不方便,遂百度之),要知北齐建国在五胡乱华之后,北方地区文化极度凋敝,故极优待南来学术(徐之才就是被抓来的,还官至西阳王),徐之才当仁不让是北方医学界的“学术领袖”,故可想而知其对后世北方医学的影响力。

“虚生百病”,这个理论从北齐之后,一直滥觞于中医学术之中,一直到现在,几近160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各代医家对待张仲景所立的“大小续命汤”的态度有原有的支持,到开始批评,到“中风一症,气血虚者多得之, 经谓治风先治血....”等创见的推崇及一系列相应方剂的横空出世,甚至现代中医学更是扯虎皮拉大旗,借用《黄帝内经》“虚风”一词,却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敢情“虚风贼邪”是因虚生风,而不是其本义的“时令所当见的反向之风”。

在这1600多年里,除了金.张子和,清.王清任,几乎所有医家都滥竽于徐之才所定的“虚生百病”旗下,民众们更是喜闻乐道,民俗也因之发生变异,只是可惜了医圣张仲景的一番颖悟,可惜了大小续命汤等对应的优秀技术。

通宝推:紧箍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