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福克兰:秀发与秃头 ,下

许多人都认为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杀戮。最著名的评论来自刻薄的南美作家博尔赫斯,他说这场战争就好比两个秃头争抢一把梳子。达耶尔在下院毫不放松地逼问首相,他认为“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上的士兵之所以要死不是出于军事需要,而只是为了将战争继续下去。发这么大脾气的不止他一个。1983年竞选中少有的戏剧性场景之一就是撒切尔在电视上就“贝尔格拉诺将军”号问题遭到一位女性现场观众的挑战,这位观众看来与她不相上下,许多男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在工党领导层,丹尼斯.希利指控撒切尔美化流血,他的继任者尼尔.基诺克则因为出言不慎惹了麻烦。在演讲中一位起哄观众说至少撒切尔还有些胆气,他回应道只可惜这一点需要许多人跑到古斯格林去送死来证明。

福克兰战争既是后退的一大步也是前进的一大步。对于千百万观众而言这场战争极其落伍,是一场发生在原子能时代的维多利亚炮舰战争。但是对于为数更多的观众来说(这场战争很受欢迎),这场战争是国家新生出人意料的神秘象征。撒切尔丝毫没有浪费时间,她立即通告全国自己如何理解这场战争的意义。7月初在切尔滕纳姆,她说:“我们不再是一个步步退却的国家了。我们找到了信心。这信心源自国内的经济战场并在8000英里之外得到了检验……印刷纸币的做法已经终结了。这届政府已经弃绝了这一做法。这个国家将越发不能容忍这一做法……这也是福克兰战争带来的变化。”她总结道,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重新燃起了旧日的精神,“英国人再一次来到了南大西洋,并且不会在业已取得的胜利面前回头。”托克萨斯暴乱或许与M3英镑无关,但是空降兵第二营很明显与之有关。

福克兰战争改变了撒切尔的人生轨迹与这个国家的政局。但是这场战争还融入了更为广义的背景,当时的公众生活需要对抗。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有着生猛血腥的一面。在北爱尔兰,自1981年春天开始,爱尔兰共和军囚犯就开始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绝食运动,这一运动最终将导致鲍比.桑兹(14)以及9名其他囚犯的死亡。林肯郡的撒切尔直截了当地称他为“一个已经获刑的罪犯”。“他选择自己了结自己的性命。许多受害于他所在组织的人连这个选择都得不到。”就像应对罢工公务员以及联合国和平大会一样,撒切尔下定决心不退缩,和她的爱尔兰共和派敌人一样铁石心肠。他们已经于1979年刺杀了蒙巴顿勋爵,英国本岛的炸弹袭击也一直不断。先是切尔西军营炸弹袭击事件,然后是海德公园炸弹袭击事件,后一起事件中8人死亡,53人受伤。的确这些人谁也没有得到任何选择。

高悬在国内暴力活动头顶以及作为福克兰战争大背景一部分而存在的是对核战争的残存恐惧。在今天的回顾中,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以及切尔年科领导下灰暗而衰老的苏联不过是一个锈蚀不堪的巨人,正在一步步蹒跚着走向自己的最终崩溃。八十年代初期的人们看法可是大不相同。阶段不同的战略裁军协议的确正在执行当中,但是对于任何消息灵通的情报分析人员来说苏联帝国依然强大、好斗而难以捉摸。俄国人新近刚刚部署了SS20式导弹,瞄准了西欧各大军事基地以及主要城市。作为应手,北约计划在欧洲(包括英国在内)部署新一代的美式潘兴导弹。在1979年冬天苏联军队攻入了阿富汗。当时戈尔巴乔夫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政治局候补成员,顺位排序第28名,主管农业计划。“政治公开性”(glasnost)一词在西方还没人听说过。波兰的自由工会运动自由工联(15)也遭到了军事独裁者的镇压。

西方政治应和着武器系统争端、裁军战略以及应对苏联威胁的需要。莫斯科很早就十分正确地将撒切尔当做了西方阵营最强硬的敌人之一。她本人胜选18个月之后会见了新任美国总统里根,从此她在华盛顿有了一位知己。里根在很多方面或许与撒切尔并不相同——他性情开朗懒散,不拘细谨,还很乐意承担巨额政府赤字。但是他和撒切尔一样持有黑白分明的世界观,将世界视作上帝与魔鬼交锋的战场,苏联问题尤其为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撒切尔是里根当选后第一位造访的外国领袖,里根在她口中一直都是“罗尼”。此时坐在台下悉心观摩的年轻政客们——例如布莱尔——正在暗自领会着迎合民意的战争能产生何等效果以及与白宫保持紧密联系的重要性等等课程内容。

公众几年前还对撒切尔几乎一无所知,现在她成了一个一刀两分式的形象。有些人觉得他们终于在这个艰难时世盼来了一位战士女王,一位决心坚定绝不退缩的领袖,一位能将之前几十年的敷衍搪塞一扫而空的强人。另一些人则看到了一位危险的嗜血狂徒,受到毫无人性的僵化世界观驱使。对于《太阳报》与《每日镜报》以及其他右翼报纸的漫画家来说,她就是圣女贞德或者布迪卡女王(16),在她脚下内阁湿人蜷伏瑟缩、工会成员张牙舞爪,爱尔兰恐怖分子咬牙切齿。对于《卫报》、《每日镜报》以及《翻模秀》(17)的漫画家来说她就是个疯子,鹰钩鼻子三角眼,满头乱发螺丝卷。她带来了严重的性别混淆。她是内阁当中唯一的真爷们,或者是掌控全国的超级无敌家庭主妇,又或者是对女性特质的全盘否定,一个冷酷、不育、满腔仇恨的疯婆子。法国总统密特朗对于这一悖论的总结比任何英国观察家都更为精辟。他在一次早期会面之后告诉自己的欧洲大臣,“她有着卡里古拉一般的眼神,但又有玛丽莲梦露一般的双唇。”

福克兰战争对上述所有相互关于撒切尔的对立观点都进行了肯定与强调。在一股过度自信的趋势下,她一把攥住了属于自己的时刻,用力之狠几乎将这一时刻掐死。她鼓励政府内部的智囊团中央政策审查组(18)起草了一份关于未来公共开支的文件。这份文件的内容总结一下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不插电,或者说在去除一切限制之后她打算干什么。文件建议结束高等教育国家补助,用学生贷款取代助学金,养老金不再与通货膨胀挂钩增长,还有用私人医疗保险体制全盘取代全民医保,具体举措包括对医生出诊以及药物收费——简而言之就是彻底终结艾德礼的福利国家。尽管这些想法中的大部分都会在很久得到广泛讨论,接下来的工党政府也的确引入了学生贷款制度,但是当时撒切尔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份文件是在犯二。首相本人奋力抗争,但是大臣们都认为这是她上台以来最大的错误,于是提前将这份文件泄露了出去,将其扼杀在了萌芽之中。这次他们成功了。早在人头税事件之前,这件事就预示了撒切尔的冲锋式政治不仅能够带来胜利,也会造成失误。

福克兰战争带来的选举后果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争论不休。撒切尔政府的确控制住了通货膨胀,经济也终于得到了改善,但是总体来说1983年保守党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英国最近刚刚获得的产油国地位将英镑价值推得极高,部分导致了当代英国最激烈的去工业化,上百家最近还处于盈利状态的公司也因此纷纷关门。日后乔瑟夫承认道,“我们谁也没有意识到,有一个算一个”,这将会“导致如此迅速且大规模的裁员”。失业“并没有被人当做一个严重问题”。*8* 国家工业基地的萎缩与300万失业人口意味着这一失误不是一般的严重。此外,这届倾向减税的政府眼看着总税收占GDP的百分比从34%上升到了接近40%,原本应该占GDP40%的公共开支实际达到了44%。最为关键的货币供应测量表明实际供应量是预期目标的两倍。

对于任何有能力的反对党政客而言,可以下手攻击的靶子不仅数量充足,而且个头庞大,造型显眼。换做任何其他一场普通选举,关于经济现状的议题都会使执政党立足不稳。但是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选举。战争之后保守党突然戏剧性地爆发起来,一跃位居民调首位,压过了两大反对党团体,顺便终结了社会民主党同样突然而戏剧性的崛起。1983年大选当中这个新生党派及其合作者自由党得到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选票,但是由于选举机制所限仅仅得到了23个议会席位,其中社会民主党仅占6席,在光辉灿烂的1981-82年泡沫散去之后,这一结果实在令人无奈。工党在选举中几乎沦为第三。保守党赢得了辉煌的胜利,撒切尔获得了144席的多数派地位,这个强大的减震器将支持着托利党一直掌权到1997年。尽管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但是否定福克兰战争的决定性作用是近乎悖逆的看法。这场战争让撒切尔获得了一个关于她本人以及英国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如此简单而生动,打动了成百上千万的听众。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Nott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Leach

(3) http://baike.baidu.com/view/3280786.htm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cis_Pym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Carington,_6th_Baron_Carrington

(6) 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827178/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m_Dalyell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H._Jones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Ian_McKay

(10) 外链出处

(11) 外链出处

(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o_Men%C3%A9ndez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remy_Moore

(14) http://baike.baidu.com/view/2808741.htm

(15) http://baike.baidu.com/view/932946.htm

(16)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8255.htm?fromTaglist

(17)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itting_Image 外链出处

(18) http://en.wikipedia.org/wiki/Central_Policy_Review_Staff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