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六十四):西方宗教 -- 本嘉明

共:💬20 🌺17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茗谈(六十四):西方宗教

(一)

无意间谈到了罗马教廷,这就稍微多说几句。但这个题材太大了,怎么也得另开一篇。

关于各大宗教的比较,<文化百家>版说得很多了,我们这里换个角度讲。

其实天下所有人,几乎都信教的,儒家也是教,马列也是教,信科学也是教,拜金也是教。没有一个教,很多人过不踏实。一个人有某种信仰,是正常的。就好比一个家庭,总要买房,有恒产者有恒心嘛。你买了房,是在A银行贷款,还是B银行;是贷浮动利率,还是锁定,都行。

要说基督教呢,下分天主教,新教(国内又称为“基督教”,这里我称为新教,不混淆),东正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能存留到今天,成这样的气候,首先是教义浅显,务实,关怀现世;其次有成熟的组织体系,扎根社区。

我感觉,TG的纯洁愿望,是整个社会都不信宗教,好比是一枚火箭,圆滚滚一大光棍儿,开足马力奔小康。但事实不是,这社会的主体(大多数),倒是不信教的零派,其中偏左的是马列主义者,偏右的是新儒家(敬鬼神而远之);但除此之外,社会开放了,彰显个性了,很多人嚷着要信一个教,那你也拦不住。

一个较大的宗教,就好比一个飞机翅膀。中国社会这枚大火箭,只在一边安翅膀,另一边没有,那就出问题了,不平衡了。

中国固有的藏传佛教,回教,都比较固定,也不可能大发展了,属於小翅膀,装上没危险。那么现在已有的一个大翅膀,是洋教,分三块:一,是官方的天主教会和新教(小基督教)教会。这一块的活力不很强,而且不少神职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二,是有外部背景的家庭教会,支持来自台湾,韩国,香港,美国,主要是新教教派。三,是国内比较自发的家庭教会。这些你要无视,那也太鸵鸟了。

既然有了一个很肥的大翅膀了,那只好把火箭改装成飞机,再对称安第二个翅膀。就是说,社会仍然以“无神论者”为主流,其他人中多个宗教并存,互相制约。

信教,有几个社会特点:

1)信的是“千年老教”的话,那么政府不用太担心。因为全世界的人,本性是类似的,都有向善的一面。一个教,能存续如此久,就好比百年以上时间考验过的文学名著,那一定有它的优点,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2)信教不是吃馒头,撑死了一个人一次只能信一个教,排他。所以这是个人口数字游戏。政府不能硬摁着不让大家信教,人家躺床上发呆,脑子里还是在念佛,你管不到。但政府可以引导,让一半人信这个,另一半去信那个。

3)如今中国的网民有5亿,宅男宅女太多了,留在网上时间过长,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都会出问题。宗教往往要求定期集体活动,兄弟姐妹大家庭,过年一起包饺子,倒是不错的心理疗法。

所以,执政者面对现实,积极引导安置,平衡办教,兼容并包,这是正办。

怎么平衡呢?一,一个区域(比如一个省)内,拉拉杂杂信各种教的人数,要少于无神论者。二,不能有一教独大。三,各类宗教的活动区域必须混合,不能一县一教。

这个平衡,需要一个对应于洋教的“土教”(另一个翅膀)。道教太逍遥派,不行,能考虑的,只有佛教。台湾尝试的“现代佛教”,就是强调入世关怀,模仿天主教的组织机构设置,主动以应对天灾为内容进行人力动员,比如“慈济”,“佛光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如果ZF继续鸵鸟,名义上要铲除一切封建迷信,把人都赶去家庭教会,那不单最后马列主义不保,怕是民族主义都危险啦。

以上这些,都是国家组织要琢磨的,跟我们其实一毛钱的关系也木有,所以小本接下来继续八卦去也。

(二)

基督教在初期,耶稣时代,可以心无旁骛,很净,就考虑经卷问题,“登山宝训”等等。但教会创立,尤其最高的罗马教廷,到中世纪已经凌驾于欧洲所有国王之上,那想法做法就变了,马基雅维利了,大棋了,“权变”重于“经义”了。

不过,在基层,仍然是单纯的小小的一个个社区里的普通教会,仍然比较净(相对来说),信众依赖<圣经>甚过依赖罗马教廷,每个星期的讲道也不是等教廷发文件下来,定“保先”主题。

这样一来,整个天主教体系其实是二元的,全世界各地的教区(主教)是块块,教廷的“内部通信部”(相当于中组部加内联部)是条条。块块比条条要硬。这跟中国明清时期乡土宗社自治是有点类似的。

二战前后,德国是加尔文教派为主,但南德和奥地利也有大量天主教徒,天主教的“中央党”在纳粹合法上台前在德国政坛举足轻重。意大利,墨索里尼更是要迁就教廷以笼络民心。但同时,两国独裁者都欺骗和耍弄教廷。教廷在别人的屋檐下,又没有枪杆子,有时候不得不忍气吞声------你手无缚鸡之力,德国或意大利只要派一个营,就可以占领梵蒂冈全境,教宗有什么本钱大义凛然?事实上在墨索里尼倒台后,德军占领罗马期间,希特勒一直考虑把教宗劫持到德国去,当时小道消息满天飞,教廷束手待毙,以至于列国派驻教廷的大批外交官,纷纷表态会跟着教宗一起“北狩”,去宁古塔种苞谷。

英国是一贯敌视教廷的,英国的国教,就是造了教廷的反,才派生出来的。前后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天主教地区受战火蹂躏最甚,人口损失最大。二战末期,英国坚持要轰炸罗马,当时的状况,英国大概是打算把欧陆所有重要城市都炸平是最好。

而罗斯福就体现了良好的政治平衡感------他最大的对手,始终是英国。因为德苏只垂涎欧洲土地,而罗斯福要的海洋权益(欧洲以外势力范围),只有从英国手里抢。所以到二战末期,别人能够削英国的时候,罗斯福是不会去阻拦的。同样,英国要削欧洲,美国不能明拦,暗地里也要使绊子。

回到教廷问题上。首先,教廷对于大量犹太人从欧洲城乡消失,是有疑虑的,推算是死亡了,但外界(包括盟军和教廷)都没有任何屠杀犹太人的证据,这一点上,教廷并没有对于纳粹的灭绝政策暗暗支持,只是不敢公然质疑。战争末期,教廷自己也充分利用在意大利各地的地产和教皇国领土庇护犹太人,各地基层教会也自发有不少义举。

我们要认识到,教廷受到经义的制约,基层块块的制约,基本面是好的,向善的。天主教同新教的关系,类似于国民党同民进党的关系,今天的教廷就是国民党,千年老店,受气包老好人。这是罗斯福乐于救济教廷的根本原因。

其次,美国要制约英国势力,使其不可能在战后独大,也是现实的考虑。大家知道,罗斯福派老肯尼迪去当英国大使,英国人怕得很。因为老乔家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对侵占北爱的英国恨得要死,老乔在罗斯福面前没少说英国的坏话,罗斯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英国人对老乔一家极尽奉迎之能事,下面这张照片是天朝钦差乔老爷家老三老四在伦敦动物园享受额外贵宾待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以说,雅尔塔会议是美苏联手瓜分法德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也挤压英国在欧洲和海外势力范围的会议。这么大这么复杂一个博弈,美国时而联英压苏,时而反过来,很正常。罗斯福联合丘吉尔当然要大大多于联合斯大林。但亲兄弟明算账,波兰归谁对罗斯福有什么关系?再归不能归美国。而归了苏联,斯拉夫人可以放马窥视中原,斯大林投桃报李,当然协助罗斯福要求战后的海洋权益,比如说在中东和埃及的发言权。二战刚结束,美国就在苏伊士危机上狠狠摆了英国一道(法国只是英国的跟班而已),这是有前因的。

同样的,英国有没有阴谋消减教廷的影响力?美国也是时刻警惕着的。

我敢说,英国是渴望轰平罗马的。德累斯顿完了,汉堡完了,柏林快完了,罗马完了有什么不可以?你活该嘛。在牛津大学的贵族秘密社团出来的实权派眼里,敌国的人民是猪狗不如的。1941年8月,一个英国空军元帅公然说:“皇家空军在罗马上空将不受任何感情的影响”,我们只是轰炸机器。英国一再强调罗马是敌国政治中心,铁路枢纽,城里有军事设施。

这对于教宗,就是欺人太甚了。梵蒂冈对于教宗的选举,是由合资格的红衣主教们投票选出的。理论上说,南非菲律宾和美国的主教,都可能当选,但事实上教宗之位只有在几个传统天主教欧洲国家间轮流。可以说,教廷是个“欧洲大陆部分地区”的地方组织,是“欧洲同乡会馆”。梵蒂冈一再说明,罗马是全世界的罗马,不是一国的罗马。仗总要打完,总能够打完,罗马不能毁。毁掉罗马和梵蒂冈,就是要欧洲群龙无首,一哄而散。

当此关键时刻,教皇突然站出来,来到罗马城里,人民身边,宽慰大家,呼吁把罗马变成“不设防城市”,撤除一切军事设施------当时罗斯福顾虑到美国的主流WASP是新教徒,不肯公开声明支持教宗,保障罗马的安全。奇怪的是,德军立刻响应了,撤出罗马,从而最终保住了罗马城。这里面,德军将领可能是天良发现,但更大的可能,是教廷替美军和德军搭上线,美国让教皇拿着美国的筹码去谈:美国默认德国纳粹高层人员通过瑞士转往南美,否则在战争年代,谁会把教廷当回事?因为当时从欧洲去南美的客轮就那么几班,美军只要劳驾半途拦下,上船抓人,岂不一网打尽?

整个现实世界是复杂缤纷的,教廷跟人家讨了个面子,当然要回报人家。保护罗马这件事,也保护了梵蒂冈,于人于己,是件大善事。作为合同的对价,替纳粹捞几个人出来,只是老实履行合同,没有过河拆桥而已。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美国不单有银子,还有大棒,对教廷的影响自然大些。和平时期,就不一定了。如果我们认为今天的教廷完全受美国把持,那也太阴谋了点。同样,说教廷有什么惊天大阴谋,那也太敏感。

具体说到tg同梵蒂冈的关系,我觉得谈建交谈不下来很正常。因为教廷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属灵的,就是圣经,基本法;一是世俗的,就是教廷对全球天主教徒名义上的统摄权。TG对世俗的一面,就是西方敌对势力借宗教从属关系干涉内政,很担心;同时TG对基督教教义,又是排斥的。这两个基本点都谈不拢,怎么可能成功?

中梵建交,类似于WTO谈判中的中美谈拢。现在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还没准备好,怎么能WTO呢?

另外,今天在西方有一种潮流,就是反对“制度的基督教”,接受“人文的基督教”。就是我自己信圣经,但不信教廷。因为教会积弊太深,丑闻不断,不如我直接去圣经里寻找安慰和指引。这种做法,值得关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5年,美军公费旅游,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天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彼得大教堂天台往下看,整个梵蒂冈0.44平方公里,相当于故宫大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彼得大教堂正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教宗私邸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梵蒂冈内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书馆,藏书100万册,价值连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58年选教宗,大主教们反锁在议事厅里投票,修女们忙于服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庇护十一世(1857--1939),受希特勒所骗解散德国“中央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庇护十二世(任期1939--1958):风雨见英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保罗二世(1920--2005):任期26年,波兰人,是东欧剧变的参与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笃十六世(现教宗),德国人。

通宝推:西瓜子,二手玫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