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吴晗全集》史实考丛谈引子 -- 习之

共:💬25 🌺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 《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考—吴晗全集史实考之五

《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考

——《吴晗全集》史实考丛谈之五

《吴晗全集》(十卷本)第十卷第448页至450页刊载了编者编辑的附录六:《吴晗著作书目》。在这个《吴晗著作书目》里,编者介绍:“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 (历史论著集) 1936年清华大学油印本。”

吴晗的这篇文章我以前是粗略地看过的。记得它只是一篇文章,而不是一部什么“历史论著集”。

笔者在《吴晗全集》第二卷第111页~148页上找到了这篇文章。吴晗的这篇文章写作于1935年9月18日,发表在1936年的《清华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上。吴晗的这篇论文比他平常写的一般的论文要长一点。一共有38页,洋洋洒洒约三四万字。分作四个章节进行撰述。 但不管怎样,它也还只是一篇文章,不是一批作品的“集”子。

关于对“集”这个字的解释,我查找了《百度词典》。《百度词典》说,该字的词义有十种,其中第三种是:“会合编成的书:~子。文~。诗~。选~。全~。” 我们看到,吴晗的这篇《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不是“许多著作”的“会合”,而仅仅就是一篇文章,《吴晗全集》的编者将它“判”定为“(历史论著集)”显然是很欠准确的。

笔者还对《吴晗全集》的编者关于《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这篇文章是“油印本”一说,进行了考证。

笔者从网上搜索到了一张当时“国立清华大学”的《清华学报》为这篇论文出版的单行本的照片(请见文后的附件)。显然,从这张照片上的字迹看,这是典型的铅字印刷用的“宋体”字,而不是编者说的“油印”字体。有人会说,“照片上的这种效果,用中文打字机打出来后再‘油印’,也是可以得到的”。是的,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不过,我通过考证中文打字机的历史,便可以推翻这种说法。

老式的中文打字机虽然早在上个世纪的1915年发明问世,但由于老式的中文打字机的操作并不容易,捡字也很十分困难,当时一般人还是习惯用油印或铅印。直到上世纪中叶后,由于老式中文打字机的不断完善,才逐渐普及成为各机关学校办公用的工具。吴晗的这篇文章的单行本出版在1936年,所以应该不是“用中文打字机打出来后再‘油印’”的。

再则,笔者还查阅了《百度词典》对“油印本”和“油印”词义的定义。《百度词典》说:“油印本是一种由油印机印刷出来的书籍的称法。所谓油印,就是将蜡纸覆于钢版上,用铁笔在上面刻字,然后再滚上油墨印刷。”

如果说,要考证吴晗的《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这篇论文是不是“用中文打字机打出来后再‘油印’”的非常困难的话,那么,看看笔者收集的这份《清华学报》为吴晗的《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一文所出版的单行本的影印件,来辨认是在钢板上刻的字还是铅字印刷用的“宋体”字应该还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附件: 笔者收集的《清华学报》为吴晗的《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一文所出版的单行本的影印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