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文明的存续(一) -- wild007

共:💬27 🌺13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文明的存续(四)

很多人都很自豪中华文明的同化能力,我们总是能强势地吸纳别的民族和文化,这一点放眼世界,的确很难有比肩者。不过对于这个神乎其神的同化能力究竟来源于何处,我想很多人大致都只是笼统地认为中华文化很优越,很“正确”,故而可以摧垮或容纳别人的文化。任何事物向来都是有缘由的,笼统的理由背后都有很具体的内容在支撑,故而我们很有必要去摸一摸中华文化这个同化能力的底。

要想看清同化的内涵,必然要选取一个突破口,这里就选用一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招安。人类历史上,但凡强势王朝或民族久攻不下的地域,大抵都会出现招安。在早期历史中,中西方在招安的应用上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许以一定自治权来换取一定的上贡、兵源和中央认同等。但在中国选择了儒家,西方选择了基督教后,对于招安的应用上就开始有明显差异了,而且渐渐都形成自己的路数。

基督文明对招安的底线是宗教皈依,除此之外一切都可商量。一旦被招安方答应了这个条件,那就相当于被植入了木马,之后不同意识形态者悉数被以叛教或异端的名义剪除或驱逐,这样几代之后,民心就彻底为之一变,成为基督世界的一份子。

儒家的招安底线一般就是中央认同,除此之外一切也都可以商量。在中央认同的基础下,儒家文化开始和本地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比武”,胜方获得话语权,进而改良儒家文化,从儒家的角度重新进行诠释演绎,最终经过几代的磨合,两者合而为一。

很明显,在意识形态领域,基督文明采用的是类似于秦始皇的路径,先求暴力统一,然后以“规范”的模式来推广同化;儒家则更象是雅典的城邦制,承认差异,尊重独立,然后不断求同,最终结成共同体。而结果上,追求暴力统一的基督文明也和秦王朝的结局很类似,不仅内部有东正教和各种“抗议宗”分庭抗礼,教外还催生出一个强大的伊斯兰世界势同水火,罗马天主教廷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都不能获得,话语权四分五裂;儒家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却越来越强势,以至于到清朝时一统江湖,变成了“儒教”。

这两种迥异的演进过程完全可以用两句俗语来概括:“欲终取之,必先予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文化的统一,必须先给予各种文化独立地位,然后在不停的比试和摩擦中,同化才能最终稳固,强加给别人的“好”是不会被认可的,只有别人主动认为的“好”才能真正得以实行。而且文化的同化过程并非单向的,而是可逆的,当同化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大一统的文化也会被拆散,然后重新开始同化过程。

儒家文化在古代的成功,来源于对文化隔阂的消融,然后主动地以低姿态去进行文化升级同化;而基督文化之失则在于刚而易折,动辄以高姿态去欺压不同文化,受到的反弹自然也就很强烈,文化的升级也往往是被动的,故而每每伤筋动骨,前功尽弃。但是文化领域并没有最终的胜者,因为文化是服务于全人类的,人类终究没必要以自己为敌,来分个高下。

基督文明在经历天主教的强势后,开始走向新教的弱势,结果焕发了新生;而儒家文明在清时走进儒教的巅峰后,转眼摔成齑粉。只是,新教文明虽然习得了消除文化隔阂的手段,却缺少一个重新凝合文化的机制,因此美国至今依然是“快餐文化”。美国就是一个穿着“皇帝的新衣”的胖子,在剥除科技和物质的光环后,也就羞于见人了。而儒家的神坛被彻底砸碎后,中华文化也基本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目前看来比美国更糟糕,因为连“皇帝的新衣”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毛公,其实成为了中华文化重生的一个重要关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