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自带干粮的共谍你们伤不起啊!”叛徒白鑫哭着说 -- 黄河故人

共:💬71 🌺68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0年代末,

李新在成都帮助吴玉章写回忆录。在写留法勤工俭学时,恰好陈毅出访回来,也住在成都金牛坝。陈帅对李新说:“赵世炎当时是党员,当我们在里昂被抓起来、关起来后,他却溜之大吉,一直跑到苏联去留学;而我们这批被捕的人,则被押送回国。他虽然是我党著名的烈士,我一直认为他当时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领头的党员当逃兵,在群众中影响很坏。”

不过,1983年版《聂荣臻回忆录》的说法略有差异:9月19日,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选举赵世炎为总代表,派出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率领百余名“先发队”于9月21日晨进占“里大”,和校方交涉,没有结果。10月13日被扣押的113名学生代表中的104名,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赵世炎经聂荣臻设法营救,得以逃脱。

2011年2月22日《北京日报》题为“旅欧建党”的文章,则如此介绍:

23天的囚禁,23天的抗争。10月10日,被囚禁的学生宣布绝食抗议,就在同一天,法国当局决定遣返他们。热血青年就这样在里昂的监牢里,认清了法国“自由、民主、博爱”的真面目。

1921年10月13日,是一个令中国学生感到耻辱的日子。那一天里昂市长走进兵营,宣布了学生们莫须有的罪名:“不经许可擅入室内”“侮辱市长”“过激党”……并给104名学生每人发了一套法国囚衣。蔡和森、陈毅、李立三、陈公培等人,就这样穿着囚衣,登上了“宝勒加”号的无等舱。

两年前,他们赴法求学,而今,却被驱逐回国。满腔的悲愤,最终化作了无上的信念。临上岸时,蔡和森对大家说:“咱们这一百多人也可以说是一百单八将吧。回国后,一定能闹出个赤色的新鲜世界来!”

黄昏之贼

陈箓和法国政府布下的陷阱,可谓天衣无缝。但他们没想到,从这张网里溜出去了两条大鱼:一个是进攻里大的总指挥赵世炎,一个是敢跟陈箓拼命的“大侠”李鹤龄。

李鹤龄能从兵营里出来,全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多高的墙都敢跳。赵世炎是“进占里大”行动的总指挥,属于重点监控对象,出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幸而有聂荣臻出手,这才留下了点燃欧洲赤潮的火种。

在当时的学生领袖里,聂荣臻还没什么名头,这倒有助于他实施营救计划。聂荣臻可不是个急性子,他先查看地形,而后才胸有成竹地“走后门儿”开了张出入兵营的通行证。

回到兵营,他借了个学生通行证,又拿着自己的通行证,反复往外带人。值班的法国人看中国人长相都差不多,也不细盘问。

最后一次用通行证的时候,赵世炎、蔡和森和李立三发生了争执,蔡和森说:“世炎,你是总指挥,你快出去想办法救人。”赵世炎说:“还是你出去,我留下来继续战斗。”李立三说:“你们都走,我留下来跟他们拼命。”眼看军警就要换防了,聂荣臻拉起赵世炎就走。他们刚走到门口,就被法国军警拦住,聂荣臻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刚去探望学生的,不在你们的名册里,这位学生有通行证。”一边说还一边塞给法国兵50法郎,“朋友,喝杯香槟吧。”法国军警这才放过了聂荣臻和赵世炎。

因为没有居留证,赵世炎不得不继续流亡。一张1922年4月的照片,显露了他的窘境。照片上,赵世炎穿着皱皱巴巴的工作服,头戴破帽,在落日的余晖下苦读。旁边的题词写着:“黄昏之贼”。

当时,他像一个“贼”一样,单枪匹马地逃到了法国北部,隐姓埋名,靠打零工、做农活、下煤窑养活自己,只能在黄昏偷来片刻闲暇,为自己减压。

照片中的赵世炎神情专注,毫无“贼”气。因信仰而产生的活力,与他因辛劳而倍显苍老的面容,在照片里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使得这张照片至今仍闪耀着理想光芒。

瑕不掩瑜,纵观赵世炎一生,特别是从他1922年和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和萧三一起由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共,到1927年7月19日壮烈牺牲,还是当得起陈毅1963年4月为他所写的题词:

赵世炎同志,是中国革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活动家。经过各种工作考验,领导颇能胜任,开始在党内外获得声望。1927年陷敌不屈,凛然大节,表现出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引起敌人畏惧,人民崇敬,绝非偶然。阶级斗争规律,支配一切,谁能违抗?赵世炎同志永远活在人民的心目中。赵世炎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通宝推: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