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公私”概念出发理解中国和西方 -- 慧诚

共:💬54 🌺18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与此相关的几个特征:

对于中国来说,解决私利之间的冲突,是站在“公”的立场上进行平衡的裁判,这叫做“公平”。

而西方,由于缺少“公器”的文明传统,因此他们只能采用协商的方式,这也是西方人特别看重的协商理性,对话理性。

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契约论》,也就是私利之间的协商和谈判,如果私人权利的让渡最后没有实现契约的规定,货不对版,那么就要解除合同,重新再来一次交易。革命的合法性是在交易之初就确定的:如果交易的一方不能执行合同内容,就应当解除合同。这是法国的革命理论对于政治juste的理解。这是西方现代政治的起源,大约在18世纪形成。

而中国革命的思想是“天下为公”,也就是确立一个能够给予最终裁判权的“公器”。因为中国政治的根本模式和理想是“天下为公”,如果确定现存的政权不再能够代表“公义”,那么就要来一次革命来推翻现政权,并建立一个符合“公”伦理的政权。因此当“公”政权确立之时,革命的合法性是这样确定的:这个政权必须为公,倘若私超越公,则要建立一个新政权来取代。《易革彖传》对此有很好描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

这两种模式,一种确立“juste”的政治合法性,一种确定“公器”的政治合法性。都代表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政治文明 。(从这个角度,我不得不认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是从周朝开始,隋唐基本完成,1949年建国确定其当代形式)。

因此,对于西方来说,政治可以看成一桩买卖,如果从伦理的角度来评判,只是看这桩生意在程序上是否合理,也就是说是否保证了买卖双方要价还价的权利。而对于中国来说,政治不是生意,而是“公平裁判”,从伦理的角度来评判,就是看公器在裁判的时候是否能站在“公”的立场。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就能想明白为什么中国最终可以搞成一党制,而西方则只能搞成多党制。对于中国来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超越性的公器,而西方在始终没有这个公器。所以西方要搞三权分立,因为担心参加这个政治市场的其中一方获得太大的权力,全部通吃。而中国,也搞三权分立(实际上中国分权的历史比西方早得多,至少也有两千年了),但是我们会在分权之后还要有一个超越性的“公器”,做最后的裁判。

通宝推:或与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