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太平天国杂史(一)中国最早的“公司” -- 北溟有鱼

共:💬156 🌺1620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林李没有帅才,但是你说的这些因素他们做到了不少

攻占一个个城镇

首先说,太平天国从广西出来到南京之间,攻占城市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久守和建立政权,而是为了获取给养和兵员的补充。这段时间,太平军攻占了岳州,武昌,九江,安庆,又在获得补充后全部放弃。直到定都南京后,才发西征军前去争夺这些城市。

北伐军的战略也是沿途攻占城镇,获得给养。途中确实有六合,怀庆打不下来,这个主要取决于清方守方的能力和战斗意志。如果打不下来,可以去找下一个。不过对于北京天津这样的固定硬指标,确实对于北伐军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太平军的攻坚能力,应该说并不是很强。西征军也没有攻下南昌,后来石达开出走后,虽然被认为是太平军军事才能最高的统帅,在衢州,宝庆都没有攻下。

克服黄河天险

北伐军到达黄河后,本部两万左右,加上新补充的新兵(主要是河南和安徽的饥民),大概不到五万,大概过河的有三四万人。剩下一万人没有过河,后来转战南归,损失比较大。但是应该说生力军已经过了黄河。后来曾立昌大概也是大部分度过了黄河,未渡河的部队即撤回,所以有人说这支未渡河部队本来可能就是担负掩护任务,计划内就是不过河的。所以渡黄河没有给太平军造成很大麻烦。

解决冬季冬衣问题

太平军因为不适应冬季作战,确实有一定减员。不过从1853年冬太平军在天津一带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不能说是很致命的影响。

林李的缺乏帅才,主要是在北京天津失利后,一次次株守待援。先是分兵独流静海(1853年11月-1854年2月,当时兵力还多,两地间十几里的村庄都在自己手里,并不太被动,还能屡败清军),后来退到束城(1854年2-3月),阜城(3-5月),后来退到连镇(5月-1855年3月,5月底李开芳分兵去高唐去联络援军,10月底李凤祥开始突围不成,3月林部全军覆灭)。李开芳分兵高唐(1854年5月-1855年3月,由于高唐离开连镇200多里,两军无法联系,送信人又被清军抓获,各自实力有限不能靠拢。但是李不足千人的精锐能在过万人的清军前坚守10个月战斗力还是很强),冯官屯(1855年3月-5月底,北伐军覆灭)。每一步都是消极防御。就是说这一年多来都是在消极防御,把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也可能有杨秀清将令,不能后退之类。但是一军主帅不能灵活应对,这是失职。如果在军力还比较强的时候保持机动性,或者迅速撤到南面一点的地方联络援军,那么可以联系上援军,联系不上也比较容易早些知道援军败亡的消息而及早突围南撤(虽然会有比较大损失,但是可能做到不至于全军覆灭)。既然是寄希望与援军,对援军的接应却不主动,是战略上的失误。

援军的动作是1854年2月出发,3月中过黄河,3月底开始进攻临清,耗时十多天,4月中旬攻下但是损兵折将而且粮草都被清军烧毁,然后被胜保反包围,北上受挫。4月下旬援军突围南撤,被清军委追堵截,全军覆灭。3月份如果北伐军主力及时从阜城南下,到达临清大概200里几日路程,如果及时南下,还有最后希望。但是林李当时似乎根本不了解援军的动向,4月底清军截获林凤祥给天京的信件,要后队(援军)渡黄河后多带火药口粮,北来接应。5月份李开芳分兵高唐联络援军。信息如此不灵,只有死路一条。

对比起来清方基本掌握了信息,援军到达临清后,清朝立刻命令从包围阜城的部队抽调胜保的7000马步南下。胜保是个滑头,为了保存实力,先到了阜城和临清之间的郑家口,奏称此地扼守可以遏制两路贼兵回合。咸丰不许,仍然命令胜保南下赴临清剿灭援军。如果胜保不南下,可能临清的结果就会不同。

如果林李连镇不分兵,统一行动,在防守和突围上可能会有利一些。毕竟李分走的人数不到千人,却是精锐。但是似乎改变不了战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