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终?)一年之后(便携本出版前言)

自本书首次以硬皮版出版以来已经过去了一年。这段时间里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本书做出的结论是否还成立呢?本书故事的主题是政治如何败在购物手下。急速飙升的消费者经济既振奋人心又铺张浪费,既解放了人们的生活又局限了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位从配给制、排队与短缺的灰暗年代逃出来的人都不会对购物潮流的大捷摆出一幅势利眼。但是我们那痴迷于“买了就扔”、一味求新的直勾勾双眼看起来恐怕也不会让任何人感到舒服。在失去了本国大部分工业之后,英国的购物经济造就了一个比过去更为拥挤、清洁而(极大地)富裕的国家,但同时这个国家面对外部冲击时也变得更加脆弱。消费主义已经将其他理解世界的方式——真正的政治远见,组织化宗教,脉动不止的国民认同感——排挤到了一边。

但是到了2007年,最大的转变是国民情绪的集体黑化。导致这一点的不仅仅是全球变暖问题,还因为人们感到美好时光毕竟无法长久。支撑过去十年里布莱尔-布朗繁荣的基础是来自中国的廉价进口产品,由螺旋上升的房价所推动的高额借贷,以及技术熟练且工资低廉的东欧移民。这三个因素都无法毫无限制地持续存在下去。正如本书所显示的那样,我们最近这轮繁荣部分归功于一批早已被我们遗忘的政客。过去十年里新工党一直在享受强健且低通胀经济增长带来的政治成果,但是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减速带已经在前方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了。

这一想法是最近才出现的。2007年初房价依旧坚挺,股市位于6年来的最高点。经济学家与反对党都就政府借贷过度以及私人债务问题提出了警告,但是没有人对此特别关注,金融城里的大银行依然对外宣称巨额盈利。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十分神秘的新角色,有的叫做私人证券投资人,有的叫对冲基金经理。谁也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他们十分聪明而他们的工作则十分复杂。银行向自己的管理层人员发放着天文数字一般的奖金。而对于绝大多数公众而言,店铺里服装与电子产品的价格都低廉得可笑。基于公共及私人领域高额借贷的西方经济保证了货币的供应,使得狂欢可以继续下去。但是一场现实检验即将降临:复杂且永无定型的相互贷款乱局,赌注与猜测,以及如同纯净威士忌一般炽烈、被人们称作“当代全球金融”的乐观主义,一切的一切都难逃劫数。如果说“现实检验”这个美式英语词汇十分难看,那接下来于2007年正式纳入女王英语当中的另一个词则还要难看得多。“次级贷”是特指不良贷款的金融业黑话——所谓“不良”是因为这些贷款提供给了没有适当抵押物,也往往没有还款能力的普通美国公民。在银行看来不过是贪婪而已的过度借贷早在2007年2月就引发了华尔街的担忧。自从1929年大崩盘开始,人们就知道了全球经济会通过银行体系将一个国家的问题飞快地传播到其他国家。照理说我们今天的全球贸易体系应当更加稳定一些。但是另一方面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债务被人捆绑打包并在银行之间来来回回相互出售,就像一包包塑料赌场筹码一样,结果谁也不知道究竟是谁惹上了多少亿美元的麻烦。在美林、摩根斯坦利以及花旗银行,一度风光无限的金融巫师们开始纷纷卷包走人。

与此同时在英国,首相也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布莱尔直到自己即将离开唐宁街的当天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伊战战略计划。就好像他依然期待着自己能在伊拉克取得一场决定性胜利,或者相信只要他在内阁会议上将自己计划的最后一点落实到位,他在内政方面的政治遗产就能得到保存。但是最终他还是在2007年6月下了台。他在下院里说道:“我祝愿所有人安好,无论是敌是友。就是这样,一切都结束了。”布朗接任首相一职之后并未像之前外界曾广泛预测那样的发动血洗或指责前任。他承诺自己将改变执政方式,更为严肃地对待内阁,更为包容,听取圈子外面的政治、军事以及商业人士——以及自民党——所提供的建议。一开始这一切都很受欢迎。工党的民调结果一路飙升,许多保守党对此则垂头丧气。或许布朗并不会像他们之前所预言的那样一塌糊涂。人们批评保守党新任党首卡梅伦分量不够,在全国都已经受够了布莱尔的时候他却还是一副“布莱尔传人”的做派。保守党内不乏打算替换掉他的窃窃私语。自民党的门兹.坎贝尔爵士也饱受攻击,理由并非因为他已年逾六旬,而是因为他看上去已经年逾六旬。接下来的一连串危机——包括格拉斯哥与伦敦遭受的恐怖袭击,四处蔓延的夏季洪水以及口蹄疫爆发——似乎都显示了布朗富于决断的传统领袖形象,他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然后到了2007年秋天,对于布朗而言一切都开始偏离正轨。一家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经营方面相当冒进的建房互助会被迫向英格兰银行要求紧急援助,这条噩耗的公布把之前所有的坏消息全都盖了下去。英国第五大贷款发放机构北石集团的最终下场是当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结果。泥石流与冰凌开始阻塞西方银行体系,各家银行由于不知道彼此的实际欠债情况,纷纷停止了相互拆借业务。金融体系的润滑机制开始失灵。由于北石集团之前已经十分主动地放出了大量贷款,于是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集团的老板不得不引咎辞职。但是在此之前全世界已经目睹了英国各地等待提取现金的长龙。

这是英国140年以来第一次发生挤兑。新任财长阿里斯代尔.达林(1)承诺捍卫所有储蓄者投入北石集团——尽管他对其他银行没有动作——的资金,从而维系住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英格兰银行开始向银行体系注资来缓解体系运转的阻滞。于此同时,另一项调查工作开始寻找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是北石集团的管理层吗?是美国银行吗?是在早期预警信号面前反应迟钝的英格兰银行吗?更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首相身上,正是他在担任财长初期制定了现行的银行监管体制。到头来政府不得不对北石集团进行国有化——颇有七十年代气息的举措。

北石危机发生之际,要求布朗提前进行大选的压力正在不断增加。情况最终在工党伯恩茅斯党代会上发展到了紧要关头。几位与首相关系最密切的内阁大臣相信布朗如果在2007年10月走访全国进行拉票竞选,巩固并扩大自己在夏天取得的胜利,他就一定能够以相当多数赢得托利党。但是布朗犹豫了。接下来的一周托利党也在黑池市召开了党代会。党内情绪十分压抑,已经开始有人在酒吧里公开谈论再搞掉一位党首的可行性。接下来,时任影子财长的乔治.奥斯本(2)发表了一场演讲,承诺对于价值100万英镑以下的房产免除房产税,对购房价值不小于25万英镑的首次购房者免收印花税。这两项免税政策留下的空白将会由另一项针对在英国居住并工作但此前不必缴税的外国人的新税种来填补。这是一记十分到位的政治反击,并且导致了民调结果的陡然逆转,随后卡梅伦以一篇信心饱满的演讲证实了这一点。假设2007年9月期间布朗的地位的确十分稳固,就像民调显示结果以及笔者所相信的那样,那么奥斯本的演讲就将成为近几年英国政治史上最重大的党代会时刻,正是这一时刻使得布朗下定决心不进行大选。一般而言党代会不会对现实世界造成什么影响,但这次的确是个例外。

在BBC就取消大选进行的采访中,布朗多次否认民调结果是自己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但是他已经给人留下了犹豫不决或者缺乏胆气的印象。接下来的拙劣政治应手以及一系列重大失误进一步导致了他的失分。这些事件大都令人熟悉得有些厌倦——另一场工党筹款丑闻以及更多令人尴尬的数据丢失事故,这些数据包括2500万份儿童福利申请人或领取人的个人信息以及60万份海军或海军陆战队报名人信息。至少在此时此刻,主动权回到了保守党一边。他们现在在税收与移民问题上显得更为传统,也得到了相当高的民调结果,这使得他们憧憬着能够在未来的大选中赢得干净漂亮的胜利。另一方面,暂时不会举行大选的消息得到确定之后,自民党党首就被推推搡搡地搞下了台。接替他的是年轻而十分上镜的尼克.克雷格。英国则为接下来18个月的议会苦斗做好了准备。开战的领域包括新的欧盟条约,民权,青年人暴力犯罪以及工资——总之就是常规的政治生活,或者至少是七八十年代常见的政治生活。此前人们已经受够了布莱尔,他的电视技巧与政治愿景则被人视为无关紧要。现在他们又很快做出了进一步的结论,刚上台时以持重谨慎形象受到欢迎的布朗比布莱尔还要坏。布朗则低下头来暗暗用力,下决心通过努力工作与更多的举措赢回民意支持。

许多英国人都几乎没有注意到他的努力。因为报纸正痴迷于两个热门故事:其一是马德琳.麦卡恩小姑娘失踪案件(3)。在一次举家前往葡萄牙的旅行度假期间她从父母的旅馆房间里消失了;其二则是对戴安娜遇难事件的调查。基于狂热购物与饮酒无度的享乐经济依旧奋力猛冲,尽管关于经济衰退在前方若隐若现而相关证据正不断堆积在人们面前。关于银行体系其他隐患的谣言与小道消息此起彼伏。股票市场接连打了好几个趔趄,包括自911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只有当钱包、工作以及安全遭到结结实实的打击时人们才会认真对待政治。因此现在最明显的问题是应不应该给消费主义这一自1945年以来英国故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套上缰绳。看起来这个国家基本不可能仅仅因为经济周期的效力而彻底改头换面。英美两国很可能正在一头冲向经济衰退,也许接下来的几年按照当代标准衡量将会十分难熬。但是这些年充其量也不过是七八九十年代困难时光的回归,而不会像战后年代或者撒切尔革命时期那样扭转国家的发展方向。这些年将会教给我们的下一代懂得许多道理,例如一切皆不能长久,经济领域没有最终答案,而我们将早前几代政客与经济学家统统视为无知之人的态度也可能稍微自高自大了一点。

比起我们的购物经济更为重要的是碳成瘾造成的影响。知名科学家们开始直面以下概念:为了拯救地球,我们需要步入一个艰苦朴素的时代。恰恰相反,人们再次掀起了对技术解决之道的热情,从核电到海上发电站,从电力车到太空中的阳光反射镜。这种乐观态度十分有必要,因为目前全球变暖辩论的最主要效果之一就是把旁听的听众悉数吓跑。我们腿软了。这个问题太大了,只是想一想也觉得太可怕了。当年许多人对于希特勒的上台或者六十年代核毁灭的可能性也抱有同样的看法。“你不能就这么不闻不问无所作为。”有些人会这么说。不,你当然能。如果没有了希望,没有了风雨之后终有彩虹的观念,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会不闻不问无所作为的。目前我们的主要党派在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传递的信息都有些(说的客气一点)自相矛盾。头一天的宣传口径还是每家每户的房顶都要安装风力发电机,或者要为了促进垃圾回收而推行新税种;第二天就要扩建机场,让空中出行更加便捷,并且承诺廉价海外度假这一基本人权将会得到维护。到头来,很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投资人们引领政客而非相反。身为一名政治观察员,笔者实在不能妄称英国政坛在过去一年里的表现有多么高明。但是莫非未来的挑战当真如此严重,以至于过去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切问题都要相形见绌吗?绝对不是这样的。当代英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曾有过不少身陷绝境的时刻,但同时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甚至比购物与针对房价的担忧更加了不起。我们没有理由或借口悲观不振。在这里笔者冒着王婆卖瓜的风险最后再说一句——如果还有看完本书的工夫,就先不要急着杞人忧天。

Andrew Marr

2008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istair_Darling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Osborne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deleine_Mccann

通宝推:bayerno,人云亦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