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0 -- 桥上

共:💬161 🌺9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0

春秋时代最重要的战争样式就是车战,而《左传》中记载下了多种多样的车战场景,为我们了解当时的车战提供了最重要的文字资料。

当时的车战是昂贵的战争,车战必须的兵、甲、车、马都要用到当时的稀缺资源:

兵:

当时所用的兵器都是铜制的,虽有铁兵,但数量极少。可中原地区基本不产铜,主要产铜地在楚国境内,所以当时铜被称为“金”,属于稀缺资源。公元前六四二年(楚成王三十年,郑文公三十一年),楚成王赏赐给来朝觐的郑文公一些铜,还郑重其事的与郑人举行盟誓,不让郑人将其铸为兵器(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僖十八年传》(p 0377)(05180201))。

甲:

当时上等的甲是用犀牛皮制作的,《宣二年传》筑城者歌唱的“牛则有皮,犀兕(sì)尚多,弃甲则那”说的就是这件事。杨伯峻先生在这里有注:

犀皮皱襞极坚厚。兕,如野牛而青。古人制甲之材料有三种,即牛革、犀革、兕革,《荀子儒效篇》所谓“定三革”者是也。兕甲、犀甲较坚,《周礼考工记函人》所谓“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孔《疏》云:“遍检书传,犀、兕二兽并出南方,非宋所有。假令波及宋国,必不能多。言‘尚多’者,苟以答讴者耳。”武亿《义证》云:“兕亦不尽出南方。《诗小雅吉日》‘殪此大兕’、汲冢《古文》‘夷王六年,王猎于社林,获犀牛一以归’,则东周畿内有之。《国语》‘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则晋地有之。《管子小匡篇》‘入以兵甲犀脅二戟’,《盐铁论》‘强齐劲郑有犀、兕之甲’,是齐与郑又并有此。犀多产于南,而皮自可贸易他方。物之所聚,宋亦得言多也。”((p 0653)(07020105))。

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在中原地区虽然还有犀牛和各种野牛,但犀兕已逐渐成为珍稀动物,制作上等犀甲的材料也已是稀缺资源。

马:

当时驾车的战马则主要产在北方,所谓“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昭四年传》(p 1245)(10040102))。由于产马的地方更适合于游牧族戎、狄游牧生活,而且这些游牧族也更善于养马,当主要从事农业的中原华夏族把这些游牧族逐步挤向北方草原以后,好的战马对于中原华夏族也渐渐变得难得。在后世,战马的来源也常常是中原王朝在军事方面的软肋。

车:

战车制造是专门技术,是当时的先进技术,《考工记》有约四分之一的篇幅是关于造车的,其中总结说:“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说的就是制造一件器物,需要不同工种的工匠参与制造,而制造战车所需要的工种是最多的。由于战车的制造需要各方面工匠的配合,非常麻烦,所以要想造好战车需要很高的综合协调组织能力,也因此战车的制造能力就代表了一国的制造能力。而一直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国所拥有的战车数仍然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标志,就像近代一度以钢产量衡量一国实力一样。

正因为这些战争物资及相关制造能力都是稀缺资源,所以除了马以外,兵器与甲和战车平时都藏在各“氏”族家(包括诸侯国国君家)的“库”内,到战前才会在祖庙前发放。《左传》中就有很多“授兵”(《隐十一年传》(p 0072)(01110202),《昭十八年传》(p 1399)(10180602))、“授师孑(戟)”(《庄四年传》(p 0163)(03040101))、“授甲”(《昭十年传》(p 1315)(10100202))的例子,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即发放各种战争装备。从《左传》中的叙述看,发放的装备中也包括了战车(《隐十一年传》(p 0072)(01110202))。而且那些兵器甲胄都会标记上“氏”族的标志,兵器上的铭文是我们都知道的,甲上也会做上记号,当时称为“物”,见《定十年传》((p 1580)(11100502))。

以上是车战的一些背景,下面我就按时间顺序介绍《左传》中记载的一些车战的场景。每一段首先会给出《左传》中的原文,然后是我的一些理解。这里我勉为其难做了一些翻译,但自知水平不够,而且译文与原文相比,所给的信息难免会不一致。所以在前面给了原文,请各位还是以原文为主,并多加指教。

通宝推:林三,本嘉明,吃土的蚯蚓,西瓜子,上古神兵,履虎尾,adrupal,无心之云,喝点红茶上会网,fride,马大善人,芷蘅,镐梓,Mtknr20,三力思,南方有嘉木,石头布,雨落田园,重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