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薄熙来还有机会,国家资本主义也会前进 -- 马前卒

共:💬227 🌺1194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加个注脚:两会期间,京城掀起了央企与地方的签约热潮

http://finance.jrj.com.cn/2012/03/20011112526499-1.shtml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期间,京城掀起了央企与地方的签约热潮。

  最新的例子是,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与河南省政府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河南省长郭庚茂出席签约仪式并分别致辞。

  由于央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毋庸置疑的绝对优势,“缺钱、缺技术”的地方政府被其深深吸引自然在意料之中。

  从理想角度出发,自然希望央地合作可以取得预期的双赢局面,然而,仍未脱离“实践期”的央地合作是否可以顺风顺水尚属未知之数,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央地联姻”背后,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输家?

  “央地”合作热潮继续

  刚刚走进2012年,就早已有河南省、湖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贵州省、陕西省、海南省等多省加入了央地合作的大潮,已经披露总额高达3.5万亿元。

  2012年3月4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山西省长治县2012年招商引资签约仪式在这里举行,涉及文化旅游、机械制造等方面的10个项目得以签约,最终引资总额约125亿元。

  就在同一天,同一家宾馆,广东省中山市与中央企业合作恳谈会也在举行,最终该地方与8家央企签下8个重点项目,金额超过200亿元。

  2012年3月4日,湖北宜昌与央企签约,签约额度超过200亿元。

  2012年3月6日,甘肃天水与央企签约,形成14项签约项目,涉及金额超过240亿元。吉林四平、山东聊城、甘肃兰州等地同样选择在两会期间与央企签约,形成的签约额度均在百亿元之上。

  据了解,此次两会期间,活跃的央企身影有中冶集团、中色集团、中盐集团、国电集团、国能集团等。

  事实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曾经热衷于“走出去”的央企开始大力“走下去”,截止至2011年底,央企在地方投资增长了42倍。另有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央企在地方投资披露总额分别为:2.81万亿元、5.12万亿元和11.38万亿元。

  仅2011年,国资委就推动了央企与山东、浙江、福建、湖南、河北等10多个省份开展战略合作,签约的投资项目超过10万亿元,个别省份超过2万亿。“央地”合作已经形成了一波声势浩大的投资浪潮。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在地方政绩上,地方企业迫切需要像央企这样有实力、有资金优势的大企业进驻地方,以拉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地方融资较难,地方企业可以通过共赢的模式,与央企合作促使地方企业得到良性的发展。显然,与要政策、要财政转移支付的层层审批与复杂关卡,拉巨型央企入伙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央企之间的“千丝万缕”

  有专家认为,央地合作模式有利于实现政企结合,形成合力推动各地方经济的发展,央地合作能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和项目的窘况。

  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河南省政府共与42家央企签订了55项战略合作协议。截至2011年年底,该省与央企合作项目317个,总投资834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22亿元,累计到位央企资金1464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投资800亿元,到位央企资金700亿元。

  王勇在国资委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会议中表示,国资委将积极促进中央企业在豫发展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推动中央企业与河南省加强合作,互利共赢。

  近两年,央企与地方“联姻”已不仅限于建筑、设施等基础性投资,而是以重组、兼并、产业园等多种方式进入地方,依靠各地政府给出政策支持,利用强大的资金优势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连锁效应。

  眼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成为地方争夺央企的重大机遇。新的形势下,央地合作模式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国资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方都希望央企继续加大对地方投资力度,增加合作范围区域及深度。因此,国资委很乐意为其牵线搭桥。

  据了解,地方在“追求”与央企合作的原因,不仅注重资金的引进,其中央企的先进技术、人才队伍、发展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均可成为加快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这几乎是所有省份与央企对接所遵循的“中心思想”。

  在专家看来,地方在资源配置、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城乡规划、人才引进、劳动用工、资源保障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也被央企看作“走下去”的良机。

  或许正是这难得的“互补属性”,央企与地方之间的合作关系才会有了“千丝万缕”的今天。

  互补背后的“高危因素”

  事实上,万事万物皆有利弊之分。

  此前有媒体报道,国务院参事汤敏算了一笔账:“央企现在27万亿的总资产,净资产10.5万亿,去年的净利润不到1万亿,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8.4%,剔除息税后的总资产回报率约3.2%,还不及银行的1年期基准存款利率3.25%高”。

  汤敏算的这笔账,恰好印证了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高明华提出的“央企真实利润为负”的问题。这一结果引得众多业内专家质疑:如果刨去财政补贴、政策红利,仅仅3.2%的总资产回报率,央企还能剩下多少真实利润?

  著名财经评论人倪金节认为,央企难看的成绩单的背后,彰显的是其内部低效率的运营体制。高管团队的浓重行政色彩,与地方官员的急功近利相结合,多数项目只能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格局中打转。同时,在土地财政和“铁公基”模式之下,地方上马的工程,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央地”合作模式的缺陷愈发明显。

  尤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抢钱”以赢得发展先机,央企就更加炙手可热。

  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央企以“央地”合作模式扩张的过程中,央企不仅几乎包揽了一切环节,甚至有不少环节干脆被省略。

  有专家认为,真正市场化的审计会计机构、完善的公司治理、透明的项目运作等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回报的诸多环节,形式化特征过于明显,如此一来,不少央企就成了财大气粗的“款爷”,而不是合格的投资人,距离市场化的投资运营十分遥远,低回报也在情理之中了。

  央地合作这个看似“双赢”的模式,其背后暗藏的隐忧也日渐凸显。薛胜文表示,地方政府“傍”央企大款的弊端在于央企行政手段较为刚性,与地方官员好大喜功相呼应,会导致出现盲目上马项目、重复生产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同时,在土地财政和央企强力支配作用下,地方上马的工程,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