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创了一个字 -- 武陵客

共:💬9 🌺18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新创了一个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读“斗”)这个字认识吗?左边提手旁,右边是绿豆的豆,是我用XP自造字程序自己新创造的,意思有2个:1:拼接。“扫把不够长,‘豆’个木棍好擦墙上的灰”;2:凑。“他上大学是亲戚们‘豆’的钱”,这个音我家乡、云南、山东甚至东北、福建客家都在用,应该是个古汉语都有的音。字由我,武陵客,首创!

转自我的微薄。

事情是这么来的,某天上班,大家轰轰烈烈的讨论问题,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石姐姐说:"这个文件就把这两段代码'豆'在一起,是吧?”我当时大吃一惊,“我还以为这个说法只有我们湖北恩施那块用呢,你们东北人也这么说?”

“那当然了,一直这么用”,石姐姐不以为然。

“我们南京话也这么说”,旁边的海哥哥插嘴道。

从此我就留个心,今年又轮到和协议侧的同学联合调试,核对接口,阿杜冒了一句:“实现这个功能要我们两个模块'豆'一起才行”,云南人也这么说,当时我那个兴奋啦,连忙问旁边的山东小盆友修修,淄博男孩想了想说“我们哪儿也这么说”,问组内的发哥,“嗯,我们哪儿也这么说”,他是福建的,方言靠近客家话。

由于我司要咱们上班时间要聚集工作,我没有再调查北方其他省份的方言,但看来这个音流传的相当广,从东北到华北,再到西南地区,横跨大半个个中国,都广泛流传。

客家话中也有这个音,是我最兴奋的一件事,如果这个音不是后来从官话中学来的话,那就说明:这个音是北方话和客家话分家之前就有的古音。

但是奇怪的是,这个音流传这么普遍,居然没有对应的汉字,我回家翻了现代汉语词典,就是我们上中学必备,商务印书馆卖的哪本,没查到对应的字,那说明啥呢?这个音太俗了,古人来不及造字来表达?有可能哦,我就自己造这个字吧,最简单的造字法-形声字,是手上的动作,偏旁就选提手旁吧,音读“斗”,北方官话(普通话)读第四声(去声),西南官话读第二声(阳平),那另一半就选绿豆的豆了,一翻字典,没这个字,那我就用了!

回想造字的过程又有个想法:有音没字,这个现象本身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它是北方话和客家话分家之前的古音,因为有字了,古代通过书籍流传才方便,按照福建十里不同音的现象,没有字,分家之后只有原来的共同词汇得到传承,各自新学的、新造的音得不到交流,只能单独发展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