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印度次大陆的帝国博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 -- 毘沙门

共:💬146 🌺243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最牛外交官的青葱岁月》

《3、最牛外交官的青葱岁月》

做为一名重要的历史人物,王玄策的生卒年却全都不详,其生平事迹也相当模糊。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真是拜田中大神的那部著名的《天竺热风录》所赐,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突然红了起来,而且越来越红得发紫,借用天涯名熊断鞭沙梨的话说,完全可以称得上“外交的良心,效法的源泉,愤青的导师,国人的偶像”。而在另一位天涯名人森林鹿的作品中,少年王玄策则被设定为吐蕃王妃文成公主的婚前好友,两人之间似乎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特殊感情。

其实,从零星的史料——这些史料大多并非官方正史而是佛教典籍,甚至可能包括《全唐文》这种特殊载体——记载来看,年轻的王玄策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等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出场,已经到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那一年,由于音乐皮条客玄奘法师的努力,印度戒日帝国派遣的使者访问了大唐,终于见到了戒日王朝思慕想的表演艺术家、当年破阵舞中的秦王也就是现在的太宗皇帝,宾主当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身为礼仪之邦的大唐自然要安排回访,李世民于是组建了唐朝第一个出访印度的外交使团。正使也就使团的团长由李义表担任,其正式职务为从六品上的卫尉寺丞,由于他有着“朝散大夫”的散官头衔,因此享受的待遇也就上升到从五品。到这还没有完,李义表还有一个头衔“上护军”,这可是正三品啊!要知道三品官在唐朝已经是部级干部,甚至许多宰相也不过是三品。看来,唐朝皇帝对这次出访相当重视啊,而戒日王能接待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外交使团,心中想必也相当满意吧。

但这其实只不过是唐朝皇帝糊弄老外的手段,所谓“上护军”属于勋官系统,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既不管事也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皇帝派他出访,不过是表示一种友好的姿态。不信您再看,使团副使也就是副团长的级别就相当寒酸,他便是我们的王玄策先生,其官衔是大唐帝国融州黄水县的县令——哦,对了,县令前面还要再加上“前任”两个字。

融州在现在广西柳州,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好地儿,按照唐朝官制,各地县令的等级差别很大,比如河南府诸县县令、太原府诸县县令为正六品上,其他上等县的县令为从六品上,上中等县的县令为正七品上,中等县的县令为从七品上,而下等县的县令只有从七品下,像融州那种偏远的地方,估计王玄策的级别也就是从七品上下,更何况他还只是前任县令。

考虑到王玄策最后一次出使印度是在唐高宗麟德年间(公元664年-公元665年),前后跨度超过二十年,再考虑到当时人的寿命及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长途跋涉所需要的身体条件,我们有理由认为王玄策初次出使时的年龄应不超过三十岁,也就是说他正当青年,这样的年纪能做到县处级,也算得上年轻有为的干部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贞观时期的唐朝外交官应该是经皇帝女婿松赞干布统治下的吐蕃也就是现在的西藏前往戒日帝国的——根据玄奘以后的唐朝人统计,从陆路去印度求法的唐朝二十三名和尚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取道吐蕃过去的,唐蕃和亲之后,一条沟通中印之间的新道路已经畅通。

而当代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1990年5月人们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发现了一块名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尽管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残缺,但仍可辨认出内有“左骁卫长史王玄策”字样,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王玄策出使印度经过吐蕃的事实,尽管石刻所记录的出使并非这一次,而是十余年后王玄策所率领的另一个使团。

唐朝使团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由长安出发,几个月后经过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掌握的青藏高原,到达尺尊公主父王瓦尔马统治下的泥婆罗,并观赏了那座著名的凯拉斯库特宫及其顶上的大喷泉,这些气势恢弘装饰华美的艺术品给唐朝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玄策本人也对此赞叹不已。经过二十多个月的长途跋涉,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唐朝使团抵达佛教圣地王舍城也就是现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地区,并在那里刻石纪念。大概一年多后,李义表、王玄策等人返回长安并奏报天子,唐王朝使者对戒日王朝的第一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在这期间,尽管已使泥婆罗成为附庸,但觊觎北印度的吐蕃王松赞干布却只能继续等待,边看着老丈人与自己身边的戒日王眉来眼去,边不断献上各种礼物并陪上殷勤的笑脸让老丈人满意。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既然戒日王统治下的印度像玄奘所形容的“兵戈不起,政教和平”,那又怎么竟然发生了大唐使团在首都遭劫的恶性事件?被劫以后王玄策为什么不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反而执意报复呢?莫非戒日王不想为客人主持公道吗?

通宝推:铁手,京华烟云AMI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