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中) -- 京华烟云AMIP

共:💬42 🌺3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9、饕餮大食——哈里发的东方攻略》(三)喀什谜团

《9、饕餮大食——哈里发的东方攻略》(三)喀什谜团

古太白在其担任呼罗珊长官的十年(公元705-715年)间,运用计谋和武力,将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扩张活动推到了顶峰。研究者在阅读阿拉伯史学家塔巴里的巨著《历代先知与帝王年代记》(简称<年代记>)时,可以很容易发现:古太白以前,大食在东方尤其是中亚的征服结果多半都是“讲和”,尽管总是索取了大量赔款;而到古太白时,开始出现了许多“攻克”。

公元705年,古太白率军从木鹿(Merv,又译为‘谋夫’,在今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出发,挺进今阿富汗北部马扎里歇里夫以西的巴里黑,当地首领和贵族们不敢抵抗,引导阿拉伯军团渡过阿姆河,古太白遂率兵逼近石汗那国,该国在今阿富汗西北部阿姆河以南的巴格兰一带,也就是唐朝所册封的悦般州都督府所在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悦般都督府于石汗那国所治艳城置,以其王领之,仍分其部置双縻州”。

石汗那国王正与附近两个小国打得不可开交,迫切需要得到阿拉伯人的帮助,于是立即邀请古太白进入首都。阿拉伯军队随后应主人的要求对那两个小国进行征伐,但过程却相当不顺利,最后不得不灰溜溜撤退,古太白也被自己的上司哈查只狠狠训了一顿。

一年后的公元706年,古太白再次率兵东征,这回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纠缠于当地人之间的恩怨,而是渡过阿姆河后直趋沛肯城。这里位于距阿姆河最近的沙漠边缘,是粟特人建立的一个遐迩闻名的商人之城,属于布哈拉国管辖。沛肯城的粟特商人由于经营中国的丝绸而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常常是游牧人劫掠的目标,所以修建了强固的防御工事。

阿拉伯军团在沛肯很快陷入苦战,直到三个月后才最终攻陷该城,古太白毫不留情地杀死了所有抵抗的人,妇女和儿童都被卖为奴隶。阿拉伯人在这座富裕的城市中掠夺到了大量财物,对此,公元十世纪的波斯历史学家纳尔沙喜在其著作《布哈拉史》中写道,沛肯城内有一佛寺,中有一银制佛像,重达4000迪勒木。有一个佛像的眼睛是用两颗珍珠所造,这两颗珍珠有鸽子蛋那么大。古太白将这些珍宝献给哈查只,后者感到极为惊异和赞赏。此外,古太白还缴获大量优良兵器分给了士兵。完成征服后,阿拉伯军团返回木鹿过冬。

公元707年,古太白又一次率军跨过阿姆河,但这次他们遇到了粟特裔各国及突厥联军的坚强抵抗,联军兵力达四万人(阿拉伯史料则夸张说高达二十万),将阿拉伯军队团团包围。兵力不足的古太白避免与联军进行阵地战,而是采取了拖延的战术,等其疲劳后迅速突围,随即杀向布哈拉。在与布哈拉军的交战中,尽管阿拉伯人获胜,但仍未能占领布哈拉,古太白不得不返回木鹿。

顺便说一下,此次联军的统帅是一个叫库尔马甘农的突厥人,他的身份一直迷雾重重,因为据说他的舅舅竟然是中国皇帝——根据塔巴里《年代记》记载:“挡住穆斯林的突厥人首领叫库尔马甘农,他是中国皇帝的外甥,他率领着二十万人。但真主使穆斯林战胜了他们。”

美国学者白桂思认为此人很可能是吐蕃扶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因为《年代记》中说“他的劫掠曾使得拔汗那招来吐蕃人援助”。但也有学者认为他更可能是西突厥突骑施汗国的大将阙啜忠节,因为此人一直在粟特区域活动,后来也曾引来吐蕃人攻入西域。

这事至今尚无定论,主要问题在于这个突厥首领的中国亲缘,现在还不太好解释,阿史那俀子的父亲、被唐朝冤杀的阿史那元庆似乎并没有娶过唐朝宗室女子,而阙啜忠节的父母更是不详。

公元708年,古太白再次进攻布哈拉,并大破赶来援救的突厥人,尽管最后仍未攻克这座古城,但他已完成了对布哈拉周边地区的占领,附近的突厥人也被迫向阿拉伯帝国纳贡称臣。到了一年后的公元709年,已成孤城的布哈拉终于向阿拉伯军团屈服。

公元710年,古太白率军挺进阿富汗东北部的吐火罗地区,镇压当地人的起义。由于起义军的据点地势险要,古太白不想强攻,便派手下参军苏莱曼前去劝降,起义军领袖尼扎克在得到古太白答应宽恕他的保证下同意投降,随同苏莱曼来到古太白的军营。古太白将其拘禁,请示哈查只如何处理,但哈查只下令将其处死。古太白不得不自食其言,将尼扎克及其追随者700人全部屠杀。

在此期间,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波斯王子泥涅师又来入朝,这应当与古太白任呼罗珊长官以后,加强了大食在中亚的攻势有关。据汉文史料说,泥涅师自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在唐军护送下回到西域,“客于吐火罗国二十余年,有部落数千人,后渐离散”。

泥涅师此后大概一直在吐火罗庇护下继续以萨珊波斯国号为号召进行复国活动。吐火罗被阿拉伯人攻克后,他只好逃回唐朝,并客居长安至死,萨珊波斯复国的希望也彻底破灭。

公元711年,古太白征服位于阿姆河下游及咸海南岸、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交界的古国花剌子模,同年开始进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有着“中亚的中心”之称的名城撒马尔罕。

在归顺的布哈拉和花剌子模军队的协助下,阿拉伯军团围攻撒马尔罕,并击败了塔什干及费尔干纳派来的援军,撒马尔罕只好求和。古太白同意在其缴纳重额贡赋后撤退,但坚持进城。阿拉伯人进人该城以后,在那里建筑清真寺,并焚毁城内的佛寺,强迫当地人信仰伊斯兰教,然后返回木鹿。

公元712年初,古太白再次率领大军从木鹿出发,渡过阿姆河向锡尔河流域挺进,先后征服了塔什干、忽毡、卡散等地。但所谓盛极必衰,就在这一年,由于粟特人的求援,后突厥著名的默啜可汗派侄子阙特勤率兵20万西进,一举将阿拉伯势力驱赶回阿姆河西岸,古太白元气大伤,俄罗斯历史学家巴尔托里德在其《中亚简史》中甚至说除了撒马尔罕之外,其余所有中亚土地都已不归阿拉伯人所有。

而几乎与此同时,阿拉伯帝国东方总督哈查只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同时也是其侄子的喀斯木征服了位于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和南旁遮普,伊斯兰力量从此进入印度次大陆。对此,美国历史学家希提在其《阿拉伯通史》中写道:

“这个地区被占领的城市包括海港德浦勒和尼龙(即现代印度第六大城市、安得拉邦的首府海得拉巴)。德浦勒城内有一个佛像,高四十骨尺。西元713年,征服的范围北达南旁遮普的着名的佛教胜地木尔坦,侵入者在这里发现一大群香客,把他们都当做了俘虏。这次的侵入,导至信德和南旁遮普的永久占领。

“印度边疆的省区,从此永远伊斯兰化了……在这里,闪族的伊斯兰教和印度佛教之间,第一个重大的接触就永久地建立起来,正如在北方建立了伊斯兰教与突厥的宗教和文化之间类似的接触一样。”

前面说过,阿拉伯帝国东方总督哈查只曾对部将们宣布:谁先踏上中国的土地,谁就是中国的总督!其实,这里所谓的“部将”一般认为只有两位,一位是进攻中亚的古太白,而另一位就是进攻印度的喀斯木——也就是说,他们俩是竞争对手。、

现在,喀斯木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古太白又该如何行动呢?

公元713年春天,古太白开始渡过阿姆河进行反击,很可能突厥军团此时已经疲惫不堪,而当地人也不再欢迎这些新的占领者,总之阿拉伯军队的反击卓有成效,最终迫使突厥人撤离了粟特之地。

也有学者认为,突厥人之所以撤军并非是由于战败,而是因为此前的严冬补给困难,加之臣服于后突厥汗国的突骑施汗国突然反叛,突厥远征军才不得不撤退平叛。

尽管此事件的细节一直相当模糊,但古太白无疑是最后的胜利者,突厥统帅阙特勤率军返回葱岭以东征讨突骑施汗国,阿拉伯人则乘胜追击,不仅收复了以前占领的地盘,而且似乎还超额完成了指标。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其名著《草原帝国》中如是写道:

“最终古太白还是使突厥人撤退了。胜利的古太白仍让胡拉克在撒马尔罕作为藩属王,但在该城驻扎了一支阿拉伯军队。在他于712-713年驱逐突厥人以后,他又向塔什干发动了一次惩罚性的远征,并亲自从忽毡方向进入费尔干纳。”

忽毡就是今塔吉克斯坦北部的列宁纳巴德,在费尔干纳盆地西口的锡尔河畔。此后不久,古太白再次攻入费尔干纳盆地以巩固胜利,阿拉伯人也实现了对中亚地区在政治上的征服。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那个引起后世无数口水仗的争议产生了,那就是古太白的军队究竟有没有攻占过新疆喀什?

此事源于阿拉伯史学家塔巴里在其《年代记》的一段记载,说是古太白在公元714年进行了最后一次远征,入侵了中国并到达了一个叫“Kāshghar”的地方,他获得了大量俘虏,迫使中国国王献出象征臣服的土以及王室子弟作为人质。

“Kāshghar”这个词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中国新疆的喀什,其全名正是喀什噶尔。因此,由于塔巴里的记载,此后的人们都相信古太白确实占领过喀什,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匈牙利学者H.万伯里,1873年他在其著作《布哈拉史》就采用了塔巴里的叙述,认为古太白率军到了喀什噶尔,并且大事铺陈加以论证,这本书流传甚广,遂使此事在西方历史学界广泛传播开来。

但到了二十世纪初,英国东方史学家吉布(Gibb Hamilton Alexander Rosskeen)对这种说法提出了强烈质疑,并用有力的论证所否定了塔巴里的记载。在他所著的《阿拉伯人征服中亚细亚》一书中,吉布认为,古太白到达喀什噶尔仅仅是一种传说,这个传说的产生显然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要借机做一个预告,好叫古太白的后继者们去征服此地。因此,在古太白之后,于公元738 —748年担任呼罗珊总督的奈斯尔.伊本.赛雅尔不得不去征服据说是古太白先前征服过的大部分领地。

吉布的结论得到了原苏联东方学家巴托尔德的赞同,在其所著《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一书中,就说古太白到达喀什噶尔一事为不可能。美国学者希提在其《阿拉伯通史》一书中也说,阿拉伯帝国的东方总督哈查只虽曾应许他的两个大将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但是“他俩都没有能跨过中国的国界”。

而中国史书也证明了这事儿相当不靠谱,公元714年是唐开元二年,两《唐书》、《册府元龟》、《通典》、《资治通鉴》等史籍中都没有当时疏勒失守的记载,此后的几年中亦无该事发生,那段时间安西四镇一直完好,古太白军队占领喀什的故事更可能只是阿拉伯人的YY。

不管是否真的占领过喀什,古太白的好运已经到头了。如同噶尔.钦陵一样,古太白在战场上一直战无不胜,只是,要打败他们却不一定要在战场上......

公元713 年,古太白的靠山哈查只死去。第二年,支持古太白的哈里发瓦立德也死了,其兄弟苏莱曼继位。这对古太白极为不利——因为哈查只曾经支持前任哈里发希望传位其子而不让苏来曼继位的企图,所以苏来曼对哈总督深为愤恨,即位后立即追究哈查只的党羽,于是倒霉的古太白就这样被牵涉进去。

古太白得到苏莱曼登位的消息时正在费尔干纳,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危险,就召集自己的部属表示要叛变哈里发而独立,可是没有人响应。恰恰相反,在他退入内室时,其部属一拥而入将他杀死。

公元714 年,同时也是伊斯兰历第96年,一代名将古太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时年47岁。

古太白不但是阿拉伯征服史上的著名人物,而且也是一个积极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在征服的地区,强迫当地的人民放弃原来的袄教或佛教,改信伊斯兰教。他摧毁当地的火神庙和佛寺,在其废墟上建立清真寺。为了鼓励人们去清真寺做礼拜,古太白甚至规定,在星期五到清真寺去做礼拜的人能得奖赏。

做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古太白对待异教徒无比残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探险家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曾经发掘一个古太白统治时期的坟墓,其中埋葬了成百的佛教徒,他们都是被杀死的,这说明古太白为传播伊斯兰教采用了残暴的手段。据说他甚至派阿拉伯士兵住到老百姓的家里,以监视其是否真的信教和礼拜。

然而尽管古太白在中亚传教相当卖立,但起初却并没有大批人接受伊斯兰教。历史事实证明,改变信仰对任何民族来说都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中亚这样原来就有悠久文化和多种宗教信仰的地区更是如此。袄教是中亚各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而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不但有较高的文化内涵,且在中亚传播和流行很久,中亚各地信仰者不少,因此中亚人不可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如果说,初期有一部分中亚人改信伊斯兰教的话,那也是迫于经济的原因。因为早在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的时期就已规定,如果一个人改信了伊斯兰教,就可以免缴包括人丁税在内的一切贡税(但要缴济贫税和土地税,新入教者还享有各种福利。

但搞笑的是,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帝国政府因怕顺民们大量改信伊斯兰教会减少税收,似乎也没有大力强制人们改信伊斯兰教,甚至还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当地人改信伊斯兰教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当时在阿拉伯帝国内,非穆斯林的社会地位要比穆斯林低一等,不能服兵役,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当然难于进人统治集团。这些原因,也导致一部分人率先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逃税和取得同阿拉伯人的平等的身份。

随着中亚的征服,有大批的阿拉伯人迁来其地。古太白在征服布哈拉后,还曾命令该城百姓将一部分房屋让出来给阿拉伯人住。俄罗斯历史学家巴尔托里德写道:“古太白在布哈拉、撒马儿罕和其他一些地方建筑清真寺,并强迫布哈拉的居民们将内城房屋的一半让给阿拉伯人(在头几任呼罗珊总督时期,也曾在谋夫采取这个办法)。据说撒马儿罕的人民被迫从他们的城镇中完全撤出。当时该城已被阿拉伯人占领。”

在粟特人的中心布哈拉,有一些外地富商被迫把内城中的房子让给了阿拉伯人,而自己则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筑了700个堡坞以居住。迁到中亚的阿拉伯人在当地定居,与当地妇女通婚,他们的后代不再是纯粹的阿拉伯人。他们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统治的支柱,而且也积极传播伊斯兰教。

尽管伊斯兰教法学家不承认圣徒,但对他们的墓和神祠的崇拜在穆斯林群众中却非常普遍,这种崇拜存在于伊斯兰世界几乎所有地区。伊斯兰教相信圣徒有直接与真神安拉沟通的能力,因此圣徒可以施行奇迹和祝福信徒。

在中亚穆斯林心中,古太白就是这样一位圣徒,他们尊敬古太白,把他称为殉教者,古太白在费尔干纳的坟墓也一直成为崇拜者朝拜的对象。

随着古太白的离去,阿拉伯在东方的扩张陷入了低潮,吉布英国东方史学家写道:“古太白的死,不但标志着阿拉伯在中亚二十五年征服的结束,也表示其衰退时期的开始。”以后,“没有一个领袖或组织来代替他。他死后二十年的历史说明,阿拉伯人的权力是多么的松弛和不稳定”。

对阿拉伯人在中亚的霸权提出挑战的,不仅有他们的老对手大唐帝国和后突厥汗国,还有他们曾经的盟友吐蕃王国,以及中亚草原上如旋风般崛起的强大敌人——西突厥突骑施汗国……

请看下一篇《彼苍者天,罔不覆焘——突骑施的野望》。

(受楼主委托免费搬运,如有花请尽管献上,否则下次就再没钱发贴了......)

通宝推:上古神兵,熊仔,AleaJactaEs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