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图+乐:音乐的价值在于内心 在云南丽江听纳西古乐 -- 好猫如诗

共:💬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图+乐:音乐的价值在于内心 在云南丽江听纳西古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人说,不到丽江不算到云南,不听纳西古乐不算到丽江,不听宣科讲不算听过纳西古乐。

  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丽江听宣科讲纳西古乐,的确不同凡响。

  在丽江古城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古院,就是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地上没有方砖,也不见地毯,只铺着一层新鲜松针,脚感很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气。正房作为舞台,舞台古朴而简陋,台上横梁处悬挂着一排十几位老先生的照片。舞台两侧有一幅对联“乐尤药也,能活人亦能杀人;礼乃理焉,可治世亦可乱世”。

  在掌声中,老艺人颤颤巍巍得在女孩的搀扶下缓缓上台,身穿牛仔裤,外着一身蓝色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就感到,宣科,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错,但我们的纳西音乐差不多要完蛋了,因为像我这样的中青年,噢,对不起说错了,应该是中年人,都已经73岁了,而我们的古乐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两个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标已经用完了,大家可以看看,舞台上方挂着的照片,就是我们已经去世的十几位老艺人,最近的两位还来不及挂上……”台下一阵唏嘘声。

  据介绍,纳西古乐是700年前创自纳西族民间的大型风俗性安魂乐曲,她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而此次演奏的乐曲最早的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不仅演奏的乐曲年代久远,演奏者中最年长的已是83岁高龄。高寿的老人、老人手中古老的乐器、古老乐器演奏的古曲是纳西古乐的“稀世三宝”。

  一曲据说唐明皇李隆基所作的宫廷音乐《紫微八卦》,拉开了古乐的序幕。30多位纳西古乐传人端坐并以淡然的神态演奏着,细细聆听,让人感到大唐时代的雄浑气度和江南丝竹的委婉柔美。以李后主所写名词“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谱的古曲《浪淘沙》,是纳西古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它时而端庄肃穆,时而奔腾千里。

  在每首乐曲随后开始前,宣科都要介绍这首乐曲的背景,并随时抨击一些社会现象。他说:“我们纳西族人是崇尚文化和艺术的,前几年,纳西族年轻人心中的的偶像是我这样有文化的人,可现在不行了,现在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是小燕子。我就是敢说话,我不怕,我就是要把这个舞台变成文化批评的场所,为此,我特意穿了和鲁迅一样的长褂。”音乐会场响起观众的掌声与笑声。宣科就是这样,在亦讲亦演中将纳西古乐呈现给观众。每当宣科用流利的英语讲解乐曲时,台下的外国游客都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正如宣科在演出前所说,“音乐的价值不在于技法,而在于内心。”

  被称为纳西神人的宣科,是大研古乐研究会的会长。高高的颧骨,黝黑的皮肤,说话时手舞足蹈,幽默诙谐。看他的样子,顶多也就50多岁。做过中学英语教师的他,将中英文串在一起,以近乎脱口秀的方式,向中外游客介绍他对中国古老文明及当代社会的见解。在这里,现代与古代,东方与西方,相互碰撞又水乳交融。在他颇具感染力的演讲中,许多人对中国古老文明有了新的了解。宣科和纳西古乐曾到过英、法、挪、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便成为当地的新闻热点。据介绍,宣科从1978年开始整理曲谱、组建乐队,并从理论上对纳西古乐进行研讨。更为可贵的是,现在的乐队里已经培养了一些年轻的纳西乐手。

乐曲介绍:浪淘沙

丽江洞经音乐“细乐曲牌”。原为唐教坊曲牌。其词由甫唐后主李烃坝配。由于创作时作者处于囚犯地位,所抒发的亦是失意、怀旧等哀伤槽沉。作为长短旬的新词体(五、四、七、七、四格、双片),在艺术上其成就与芋白等大师旗鼓相当。本曲的坝配(复原)成功由本会会长宜科先生完成,在丽江谈演《洞经》科仪中,于行“十供养”礼的“香供养”时演奏(借用)。

[RM=320,240]http://individual.utoronto.ca/timzhao/lts.rm[/RM]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