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科学与良知――面对触目惊心的现实 -- 水风

共:💬76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科学与良知――面对触目惊心的现实

最近几天比较忙,没有上来转一转,今天看了一篇文摘,是方舟子在云南大学的讲话。看完之后,觉得心中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我在这里不是想继续讨论怒江开不开发、建不建水电的问题,也不是想讨论方舟子的人品问题。我只是想就方舟子引用的一些资料,谈一谈自己的关注和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就像一个三级台阶的形状,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然后是周围的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横断山区作为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点,其海拔高度在很小的区域内急剧变化,形成了一个坡度很陡的连接区。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这个区域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而且,这个地区生活条件恶劣,自古是人迹罕至的地区,这也成了各种生物得以保留下来的主要原因。

但是,根据方舟子的考察:

  一路上我没有看到什么原始森林。我们走了大概300公里的河段,只有不到1公里,可能只有几百米,由于太陡峭,所以没有人去砍伐,所以还保留了那么一小段的原始森林。其他的地方不要说原始森林,连植被都很少见到。有植被的话,大部分都是在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重新长出来的野草、灌木丛,还有就是人工种植的用材林。所以已经没有什么原始森林了。

说实话,读到这里,我的心都忍不住要停跳了一下。连横断山区都不可避免这种生态灾难,那么整个中国之大,还有什么地方可以避免呢?

有人也许要怪我大惊小怪,不是已经说有些地方已经重新长出植被来了么。但是我要说,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横断山区跟东部的平原不同,在江南水乡,或者东北的山区,地面沉积的土层有几十米之厚。你即使把树木全砍光了,即使不管他,过上个十几年,就会又长出一片树林来。但是横断山区不同,横断山区沉积的土层的厚度只有几十厘米到几米的厚度,一旦表层的植被被破坏掉,那么在短时间内流失的土层对于原来的植被生长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举例来说,如果20米高的乔木需要3米的土层的话,原来有3。5米的土层,在乔木被损坏的几年内,也许只损失了0。6米后的土层,但是这就足以让这片土地在几百甚至几千年内再也不可能长出那么高的乔木。这刚还是小的。如果原来有一米的土层,可以支撑绝大多数的灌木生长,在损失了0。6米之后,只能支撑草本植物的生长,那么原来的灌木将大片的消失。灌木的消失,将使原来栖息在灌木区的动物被迫迁移,要么重新适应新的环境,要么就灭绝。在这种生态体系极端脆弱的地带,哪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动植物的灭绝。

目前绝大多数的人对于要保留那么多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很不理解。这个话题以后我会另开一贴进行说明,这里就不再继续讨论了。我在这里想指出的是,当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现:

……在非常陡峭的山坡上一块一块的耕地,当地人把它们叫做“挂在墙壁上的大字报地”。对这种耕地采取的还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一路上我不停地看到烧荒,一片一片地烧。我们觉得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很原始,但是怒江州的州长对我们说,这实际上是适合当地情况的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笑声)

我不知道在这里这个笑声代表什么,代表方舟子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在讨论如此一个严肃沉重的话题的时候,还可以逗大家开开心?还是,那些云南大学的大学生们欣赏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带来的有趣?还是用笑声来掩饰对于这种沉重现实的无奈?

为什么呢?因为太陡峭了,根本不可能在那里犁田,只能用刀耕。而且怒江两岸的土地太贫瘠,没有肥料,当地人买不起肥料,所以只能通过烧荒的方式来增肥,把长出来的灌木、野草烧掉来增加一点肥料。这种土地过几年就没法用了,所以过几年又得再烧一片。而且产量极低,他们说,一亩地能有四、五十公斤的产量就不错了,要养活一口人,平均要种5亩地以上。是非常贫瘠的

保护生态其实就是保护穷人的福利,这一点,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令人痛心的不是这个,而是那些最需要生态环境的人,却是亲自动手来破坏的人。

  我一路上还不停地碰到滑坡、泥石流。刚才陆(佑楣)院士已经提到了,引起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是植被被破坏了,水土流失了。植被破坏的原因除了我刚才提到的刀耕火种引起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地人民为了生活用柴,过度砍伐树林。

以上的证据已经表明,上述的地区完全不适合人类继续居住下去,不仅仅是对于生态的破坏已经使得整个地区到了一种近乎崩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达不到满足了。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发展,而是直接的移民。

有一个所谓的“民心工程”叫做“村村通公路”,每挖一条公路,就要对植被造成破坏。所以我一路上看到,两岸的生态基本上已经都被破坏掉了

所谓的“民心工程”,真是说得好,建成了路,就更有了理由来住下来,继续破坏这里已经不多的生活资源,不仅仅把自己的,连子孙的份额一起给吃掉,破坏掉。无奈……

我就没有看到“原生态”,不管你从哪个方面来定义,是从生态环境的来定义,还是从没有建水电站来定义,都已经早就不是什么“原生态河流”。所以提出“原生态河流”这个概念纯粹就是炒作,纯粹就是为了变换一个名目去找国家要研究经费。(笑声、掌声)

原以为方舟子真的要站出来说几句有用的话了,但是人家话头一转,又调侃起来。仿佛这里不是在讨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情,关系到数万人的生活幸福,关系到我们后代子孙未来的重要事情。方舟子先生,难道这里就那么值得你来幽默么?那些大学生们,这里就那么值得鼓励,值得好笑么?

比如植物学家,植物学家中有几个是反坝的,他们很担心怒江大坝建成后,会对植物的多样性造成破坏。后来发现这个理由不太成立,因为怒江两岸海拔1500米以下的生态环境已经完全破坏掉了,2000米以下的破坏也非常严重,

悲哀啊,我已经无话可说了。这样的一个血淋淋的现实,竟然被用来当作打击对手的一个理由。

现在怒江建坝一争论,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光。现在不是吸引眼球的时代吗?(笑声)把全国人民的眼球都吸引到怒江流域来了。以前怒江没有多少人知道,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是多好的广告效应。(笑声)以后怒江要开发旅游资源,都不用怎么宣传,大家就都跑来了。(笑声)

是啊,以后要发展旅游资源,怒江么,即使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了,也可以说,以前这里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保护地域之一呢!

在最近的一期自然杂志上,报道了德国科学家们在纳粹时期的真正作为,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跟纳粹合作,而是积极的主动地,参与了绝大多数纳粹灭绝人性的实验和行动.知识,在必要的时候,并没有成为良知的战友,反而成了良知的敌人.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悲剧,正在一次又一次的上演,也许,人这种生物,是注定要快速灭绝的.因为它不仅仅消灭了其他的阻碍自己生存的生物,也顺手消灭那些没有阻碍自己生存的生物,最后就象癌细胞一样,把自己也消灭了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