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只缘感君一回顾——探访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镇(中) -- 京华烟云AMIP

共:💬5 🌺6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只缘感君一回顾——探访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镇(中)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云南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

关于这件事,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2001年,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专家雅克.菲恩纳尔博士本来去剑川石宝山石窟,目光却被山脚下不远处的沙溪古镇深深吸引,他急不可耐地立即到古镇进行了考察。带着惊喜,雅克博士随后将沙溪推荐给WMF基金会并成功折桂。

传说通常都是理想的,但现实却往往坎坷得多。

其实,雅克博士对沙溪的关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了,当时正在中国寻找有价值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他决定把沙溪做为第一个试点。从1999年开始,在当地一些有识之士的帮助下,经过近三年严谨艰苦的工作,冲破层层官僚主义和文化差异的阻隔,申报项目组提供的材料终于得到了WMF基金会的认可。

一个地道的老外,却成为一个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第一申报人,雅克博士想必也开创了一个先例。据一些当事人回忆,在申报的开始阶段,连当地政府都无法理解这件事的意义,甚至对申报者本身也抱着怀疑的态度,也许,越来越多的洋骗子已经让人寒心了吧。

2002年起,在雅克博士等人的努力下,沙溪寺登街区域的复兴规划开始研究并随后付诸实施,它通过吸纳数百万元外资启动了沙溪寺登街古建筑的修复工程,并在2003年5月30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遗址脱贫的可持续实践” 项目框架内的示范案例。

这次利用外资启动的维修工程,完全按照复兴规划方案,由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空间发展与景观规划研究所的古建筑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主要工程包括修复兴教寺、古戏台、古寨门和部分古民居,修复过程中雅克博士继续承担了重要角色。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这项修复工程是相当成功的。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委员会向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及剑川县政府合作进行的沙溪复兴工程一期工程颁发了“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贡献奖”。

近年,中央电视台曾以沙溪镇的历史和重建为题材专门制作了一部记录片《古道重镇》,里面的一些故事如中外维修人员关于应该修旧如旧还是辞旧迎新的争执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除了兴教寺外,沙溪修复工程的另一个主要目标便是兴教寺对面的古戏台。

据说,当地建设戏台的初衷是为了取悦对面寺院中的神佛,只是戏台建成后,神仙从中享受到的快乐肯定不如当地的百姓多,也算以间接的方式泽被了苍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共分三层,底层是商铺,中层是戏台,三层为供奉科举之神魁星的魁星阁。

魁星原为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其中的天权星或称文曲星地位尤为重要),此四星除合称“魁星”外,亦并称为“斗魁”,后被道教尊为主宰文运的神灵,与文昌帝君一起被历代读书人顶礼膜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两树繁花占上春

多情谁是惜芳人

京华一朵千金价

肯信空山委路尘

——《题兴教寺海棠》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偏远的沙溪在古代并非不开化的蛮夷之地,恰恰相反,它的文化相当兴盛。戏台对面的兴教寺内保存着一块镌刻着诗文的匾额,题目为《题兴教寺海棠》,顾名思义,其中所歌颂的主角便是兴教寺里的海棠花,从诗文落款来看,它的作者是明朝一个叫杨升庵的文人。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也许知道,所谓“升庵”,其实是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杨慎的字,如果您还不知道这个名字,那下面这首古词您肯定听到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没错,杨慎就是这首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甚至被放到了《三国演义》开头的《临江仙》的作者,那位“明代三大才子”中的首席。与另两大才子、《永乐大典》的总编撰解缙谢大绅和留下无数民间故事的徐渭徐文长相比,杨慎杨升庵的名气似乎要小许多,但要论硬桥硬马的学术功底,后人公认“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

杨慎其实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就是明朝著名宰相、正德时期的实际执政者、“三杨”之首的杨廷和,他的老师则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李东阳。嘉靖登基后,杨廷和罢相,杨慎积极投身进阻止皇帝认亲爹的所谓“大礼仪”事件中,被愤怒的嘉靖下令廷杖,随即流放云南。

史载嘉靖对杨慎极其痛恨,常问及他在流放中的近况,估计一旦觉得这家伙过得不错就要痛下杀手,幸亏大臣们回答杨慎“老病”,皇帝才稍感平衡。由于皇帝的特别关照,嘉靖时期一共六次大赦,倒霉的杨慎都不在赦免之列,按明律年满流放者到了六十岁就可以赎身返家,但却没有官员敢受理他的申请。

正因为对前途绝望,杨慎干脆放浪形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愧。”

嘉靖十年仲春,杨升庵与朋友李元阳游览到了沙溪兴教寺,适逢寺内的海棠开放,杨慎不由得触景生情,咏出了上面那首诗,正所谓“多情谁是惜芳人”。同行的李元阳也唱和一首:“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比去年芳;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题诗玉署郎。”意思也都在词里面,不多解释了。

扯远了,再拉回来。沙溪是白族聚居区,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通常使用汉字(或者说用汉字记录白语)。历史上白族一向重视文化教育,各地遍设官学、书院、私学和义学等教育机构,明清白族中进士者数以百计,举人更是数以千计。

几百年过去了,这里儒风犹存,四方街上屋内写对子的长者,不知正在与老友推敲着什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就在几年前,寺登的四方街上还一直延续着古老的集市,那时每隔数日附近的人们便赶着骡马驮带各种货物来此赶集,因此当年WMF基金会宣布的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的理由中,“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是相当重要的一条。

如今,为了文物保护的需要,集市已经迁出了寺登街,同时,基于交通闭塞和宣传不足等不利因素,丽江那样如过江之鲫的游人在这里尚难寻踪迹,寺登街迎来了千年来难得的清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年留下的店铺设计得相当科学,其前伸的木台既是窗台又是柜台,里面还可以储存货物,到了停止营业的时间,从里面把木板上到窗口的木槽里,店铺就又成了封闭的民居,其布置似乎比现代城市里的底商更为合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了缓解马帮休息时对货物安全的担忧,那时的客栈特地在床头开出了窥视孔,这样马锅头(马帮负责人的称呼)即使躺在床上也能时刻盯着院子里的马匹货物,考虑不可谓不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方街旁的南古宗巷。“古宗”是旧时白族人对藏族马帮的称呼,含有一定的贬义和蔑视,据说在沙溪如果你叫人“古宗”,对方会立刻翻脸甚至报以老拳,即使在今天,沙溪人对中甸过来卖虫草松茸的藏民们也普遍缺乏好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沿着四方街走过南宗古巷,很快就到了重建后的南寨门,当年通往附近的四大盐井——等弥沙盐井、乔后卤成井、云龙诺邓盐井和兰州啦鸡盐井,这里的兰州是附近地名,与甘肃省会无关。

顾名思义,茶马古道上的货物以茶叶著称,通常人们对茶马古道的印象也是一队队骡马驮着一捆捆茶叶,行走在古老的马道上。但其实,古道上另一种货物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那就是盐。

藏区不仅缺茶叶,也同样缺盐巴,除了康巴(如西藏芒康盐井)、安多(如青海茶卡盐湖)等少数几个地方出产食盐外,对盐的大部分需求严重依赖外界,而沙溪则在滇藏食盐贸易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自唐宋以来,沙溪做为滇西食盐的重要产地和主要集散地,其地位与茶叶贸易中的普洱差相仿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待续)

通宝推:醉中逃禅,foureyes,物格修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