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一季度经济依然过热?―发改委发言人答网民疑问 -- 四月一日

共:💬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人民币真实利率下降 新一轮宏观调控难以避免

人民币真实利率下降 新一轮宏观调控难以避免

2005年04月27日 07:21 第一财经日报

  “3%左右的通货膨胀率是最佳状态,14%增幅的M2货币供应量也不支持CPI上涨,但是由于真实利率太低,如果再抑制,货币供应量会自己涨上来,那么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就在所难免。”4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CCER中国经济观察”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在作《总需求U形反转》的报告中这样表示。

  在这个报告中,宋国青从生产与价格和总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200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情况。他认为,从生产与价格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季增速创1995年以来最高纪录。他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季度增长5.1%,正常是3%左右,超过4%就是高了,这是非常猛烈的增长。3个月增长率折合年率都超过25%,按这个速度,持续两个季度就是过热。

  二是工业生产较严重“偏热”。按照个人观点,经济偏热偏冷的程度为实际生产水平与其趋势的偏差。目前正常生产水平的年增长率不高于15%,这样来看,无论是2005年第一季度的16.2%的同比增长率,还是3月份的15.1%的同比增长率,都意味着工业生产偏热的程度上升了。“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第一季度还热,是否意味着要采取比去年更猛烈的宏观调控手段?”他认为,这可能是结构性问题。

  三是通货膨胀率反弹。2003年10月份到2005年3月的18个月中,主要价格指数月环比涨幅即月度通货膨胀率呈U形变化。季度调整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的6个月累计上涨5.7%,折合年率为11.7%;其后平均增速下降至该期间的一半以上,尤其是2004年11月到2005年2月间并没有上升,而3月份却发生逆转,季节调整后的指数比上月增加1.2%,折合年率为15.1%。“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的大部分是由其中的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资料价格的变化幅度相对小得多。”他说。

  从总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有五个特点:

  首先,贸易顺差快速增长。2005年第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达到168.3亿美元,相对于去年第一季度的84.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增加了252.6亿美元。

  其次,人民币真实汇率双重下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的基本原因是人民币真实汇率下降。自2004年9月以来,按消费价格指数衡量的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真实汇率下降。其间,人民币名义汇率随美元下降。自2002年以来,美元一路走跌;在与美元名义汇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上随美元而下跌。

  他说,中国的宏观调控导致内需相对于外需而言较疲软,进而推动出口。在较短时期内,贸易可能平稳总需求;若内需大幅波动,依靠贸易平稳总需求将导致贸易的剧烈波动,并引发不利的价格波动变化。

  再次,价格剪刀的影响。1999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中消费资料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的图形如一把张开的剪刀。两者的比例在2005年3月比1999年1月下降了22.1%。中国出口货物中消费资料比重相对较大,进口货物中生产资料比重相对较大。两类价格的国内国际比价发生变化对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投资环比增长率可能还处于低位。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环比增长率,最早可能从2004年初就开始下降,从5月份开始已经非常低并且继续下降。在这个过程中,顺差增长。可能在2004年10月前后,顺差的增加超过了投资的相对下降,此后总需求的环比增长率开始回升。“总需求反弹是什么原因?CPI下来了,出口上去了,尤其去年三四季度通缩,投资即使起来,也是缓慢的过程,也高不到哪里去。”他说。

  最后,货币数量和总需求的因素。M2对CPI通货膨胀的预测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只根据M2一个指标来预测短期的通货膨胀率,达不到90分也能达到60分。“今后较长时期内出现高于5%的通货膨胀率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目前真实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抑制,M2增长率有内生性冲高的倾向。”他说。(记者:冉学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