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父辈的农村经济史 -- 年近不惑

共:💬15 🌺29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父辈的农村经济史3

父亲哪一辈人对毛泽东是崇拜的、对事业是忠诚的、对职责是恪守的、对家庭是不怎么在意的。

所以父亲基本上全身心投入到了供销社的经营管理上去。我们村的供销社在乡里算得上大社,辐射周围3个自然村。每月都有乡供销社派人盘点,来的人都带有粮票,在我家吃饭用粮票支付,这个时候于我而言就是过节,我可以附带吃好东西啊,夏天有大西瓜、冬天有卤肉面条,顿顿混个肚儿圆。什么程度?吃过饭撑得肚子疼,躺在床上不能动。到现在老婆还说我肚子伸缩性很强,我估计是那个时期撑得。因为我这种为吃饭而奋不顾身、勇于献身的精神,兄妹4个,我的个子最高,我就想是不是我的动物本性发挥了作用,能够尽量占得更多的食物,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那个时候的东西都是国家统一安排生产、供销社统一管理流通,不允许私人开小卖部的。产品都要分级(有的时候还标上正品、次品,价格不一样),量都很足。拿稀缺的布匹来讲,我记得两件事,一件是父亲告诉我的,一卷布的规定长度是150米,而实际上出厂时都在155-157米左右,父亲给相亲们撕布时也会多撕两三手指宽,都是乡亲,拿着布票买不容易,至少不会短。一匹布卖下来可以结余1、2米,这是可以拿到自己家里的,所以我们兄妹的衣服就是时下流行的拼装结构,到现在我觉得国有企业没那么坏,是不是因为我是既得利益者?第二件我记得有一年一个大厂在染布时颜色配错了,生产出来大量次品,次品也是要明码标价卖的,便宜,厂家自知理亏,给的余头很多。但因为是的确良布,乡亲们还是很踊跃,买的人络绎不绝,我曾多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将头埋进布里深呼吸闻淡香的浆味儿,作为向村里人炫耀的资本,这种白底小蓝花儿的布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供销社很大,长长的、用砖头垒墙,水泥板搭台面,长时间使用磨的溜光的柜台,在昏暗的电灯照耀下(大多数时间点的是蜡烛或者煤油灯)从这头儿望不到那头儿,柜台里面都是货物,最东头是锅碗瓢盆儿以及斧头、铁钉、铁锨头儿等等,中间是布匹等,再往西来是饼干等食品,最西头儿柜台拐了个“L”弯,地上放几个大缸,分别是醋、酱油、酱、白糖、红糖等,墙上是白酒、罐头等。作为家里老小,我有特权每天在这个有趣的世界里转悠,但我没有特权去吃里面的任何东西,所以,现在有“舌尖上的中国”,那个时候有“鼻尖儿上的我”。

父亲的工资最开始是6块钱每月,后来是18.6元每月,一直到供销社解散村级社,他的工资达到了46元每月的历史水平。

那个时期,“缺”是个关键词,特别是日常消耗品,酱油、醋、白糖、红糖、布、火柴等,后来取消了粮票,改为用钱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印象,物资短缺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倒是“钱”越来越短缺。

通宝推:无无名,土八路,史文恭,桥上,月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