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帝国海风云》(一) -- 碧血汗青

共:💬69 🌺1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明帝国海风云》(六)

《明帝国海风云》(六)

碧血汗青

2,锡兰和苏门答剌战役,帝国远洋舰队的战斗力

郑和自十岁余就跟随朱棣左右,可说是在燕王府中长大的。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手下“不独名将甚多,而内臣兼智勇者,亦往往有之。……郑和即三保,李谦即保儿,并云南人。……皆内臣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阵战,多建奇功”,尤其在对李景隆的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境内东坝)作战中,他更是立下了大功。因此永乐二年封赏“靖难”功臣时,永乐大帝曾亲笔给他提写了一个“郑”字作为赐姓,以表彰此战功绩(1)。

所以郑和不但是永乐大帝身边的亲信,还是一个长于军事有相当实战能力的统帅。

事实上,郑和舰队的七次下西洋中,不计算小规模冲突在内,其中的三次都在海外展开过大规模的军事打击行动。而且郑和率领的舰队武装力量,每次都能迅速击败对手并坚持追剿,直到彻底消灭并俘虏敌对国家统治者或者当地武装势力头目,把他们带回中国交给永乐大帝处理为止。

前次和陈祖义船队的战斗是一次大海战,而这次和锡兰(斯里兰卡)国王烈苦柰儿之间爆发的一场战斗,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海、陆混合作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共有近八万,这场战斗直接导致了锡兰国王之位的易手。

当时锡兰国王烈苦柰儿部队有五万之众,且占尽地利,他先诱骗郑和及部分随从人员上岸,然后以路障阻断了他们回舰队的路,伏军对郑和及其卫队发起了攻击。

同时他的五万大军直扑去港口,开始攻击郑和船队,但郑和舰队的战斗力显然大出对方意料,并没有被两倍之众的敌军攻下。

而在路上被阻断归途并遭遇伏击的郑和和他二千精锐卫队,此时不退反进,反而快速向前方运动,猛攻烈苦柰儿王城。这个行动显然也是出乎烈苦柰儿意料的,王城当即被攻破,烈苦柰儿本人和其妻子均被郑和抓获,随后郑和押着他们回到了正在激战中的港口。烈苦柰儿既然在手,他那五万大军也就不攻自破了。

郑和最后把烈苦柰儿和他妻子一行人押回了中国,交给永乐大帝处理。

在郑和将他们押解到中国后,永乐大帝下令礼部询问俘虏,选择其国内的贤人为君,最后明帝国认为一位叫“耶乃巴”的“贤人”符合自己的标准,于是便册封他为新的锡兰国王,并下诏废掉了烈苦柰儿,同时下令锡兰国人在烈苦柰儿被俘后自己拥立的另一位国王逊位:

九年,归献阙下。上命礼部择其支属贤者更立之。礼部询于所俘,国人举耶巴乃那贤。十年,遣使赍诏印往封之。……时群臣皆请诛烈苦柰儿。上曰:‘蛮夷禽兽耳,不足诛。’遂赦之,亦遣归。时国人立不刺葛麻巴思剌查为王。诏谕使逊位。

其中永乐大帝在册封耶巴乃那为锡兰国王的诏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

朕念国中军民,皆朕赤子,命简贤能为之统属,尔耶巴乃那修德好善,为众所推,今特封尔为锡兰国王。呜呼!惟诚敬可以立身,惟仁厚可以抚众,惟忠可以事上,惟信可以睦邻。尔其钦承朕命,永崇天道,无怠无骄,暨子孙世享无疆之福。钦哉!(2)

“朕念国中军民,皆朕赤子”、“今特封尔为锡兰国王”、“惟忠可以事上”、“尔其钦承朕命”云云,以及诏使锡兰国人自己推立的国王逊位、让明帝国选择的人选登上国王宝座这种种行动,都充分表明了明帝国依靠郑和远洋舰队已经完全掌握了锡兰的统治权,对锡兰政府予取予夺,把它彻底当作了自己的下属,这差不多就是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由明帝国操纵统治者的海外殖民地,而郑和更在满剌加和旧港等处设立了“官厂”,以为“外府”,进行官方贸易和补给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帝国也介入了当地的贸易框架。

只是明帝国没有和西方国家一样,在当地长期驻军,不过这也是由于当时明帝国的重心放在北方,如果假以时日等北方安定一时,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以永乐的性格和为人,以及他兼并越南的举动来看,这种可能性极大。

永乐十三年,郑和舰队在苏门答剌又遭到了当地酋长苏干剌的攻击。

这次战役,是因为其国前国王在与邻国花面王的战争中死亡而引发的。

当时其国的王子年幼,于是王后就颁布号令曰:“孰能为我报仇者,我以为夫,与共国事。”

其国有一渔翁闻之,当下率国人奋起还击,遂馘花面王而还。而王后也果然履约下嫁于他,并称其为老王。后来原国王的王子成年,和部下一起谋杀了老王而夺袭其位,但老王的弟弟苏干剌逃出,之后连年率众与新国王对战不休,新国王不能胜之,于是派遣使者前来明帝国,要求明帝国派部队前去镇压。

明帝国显然认为原王子才是正统继承者,因此郑和率领着庞大的帝国舰队前去调解和弹压。正常情况下,在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舰队威慑下,应该是能够让双方不发生武力而达成某种协议的,但由于苏干剌嫉恨到达的郑和没有给他明帝国的官方赏赐,遂率先领大军向郑和舰队发起了攻击,于是导致郑和率领舰队武装力量与其展开了激战。

之前当地的新国王与苏干剌征战不息,但却一直未能分出胜负,而郑和部队在展开进攻行动后,却马上击败了苏干剌大军,之后又一路猛攻进行追击,最终在喃渤利俘获了苏干剌和其妻子。

和以前明帝国敌对者的遭遇一样,在永乐十三年七月,他们被郑和押回了中国,交由永乐大帝处置。

郑和远洋舰队在海外进行的三次战役结果大同小异,毫无悬念。

旧港海战的结果是对方五千多人被消灭,擒获了酋首陈祖义,并将他押回中国斩首示众;锡兰和苏门答剌这二次战役的结果,也一样是击败了对方正规军主力,并擒获了其首领全家,将他们押解回中国后由皇帝进行处理,同时册封由明帝国选择或认可的人选为当地统治者。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帝国依仗郑和舰队已经把彻底取得了东南亚海域的制海权和陆地控制权,把整个东南亚地区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只要明帝国愿意,郑和舰队这支近三万人的明帝国海上正规军,可以随时对东南亚任何一个中小国家发起一场毁灭性的打击,也可以登陆攻城掠地,与占有地理及人数优势的敌军相峙作战,甚至登陆进行相当规模的远征,而且明帝国无论是从船队还是人手上,都保持着足够轮番出航远征的能力。

如果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说,那就是郑和舰队能轻易地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外科手术式打击,颠覆和消灭一个国家的政权,干预和操纵当地的统治者和统治。

这些作战行动,还证明了郑和个人确实具有相当不错的军事统帅和实战能力,史书中说他“出入战阵,多建奇功”绝非是恭维夸大之语,永乐大帝选择他作为舰队司令官的举动,可说是极其正确的。

同时,这些战役也证实了明帝国这支庞大的远洋舰队,确实是一支强大的海陆两栖作战力量,而不仅仅是一支外交船队。譬如被郑和消灭的陈祖义部队,就是当时东南亚地区一股实力强大的海盗,而三佛齐旧港之所在,也一样是东南亚地区一股强大的海上势力,《明史》对他们有着这样的描写:“其地为诸蕃要会,……辖十五洲,……俗富好淫。习于水战,邻国畏之。地多水,惟部领陆居,庶民皆水居”。

如果不是郑和舰队在海、陆战斗中展示了其强大的战斗力,要想让一个“辖十五洲”、“习于水战,邻国畏之”、“庶民皆水居”的长于海事的海洋国家臣服,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明帝国在洪武时期的正规军中,就已最少拥有十一万之众的职业水手和水师战士了。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二月,朱元璋一次就曾下令征调了方国珍水师旧部和沿海居民“充船户者,凡一十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人,录各卫为军”。

永乐时期明帝国海军的突出战斗力,有时候简直让人目瞪口呆。根据《明实录》和《国榷》的记载,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张谦在下西洋后返航至浙江金乡卫海面时,遭遇大股倭寇,当时船队官兵合计仅一百六十余人,然而在海上盘旋激战二十多个回合后,却大败倭寇,消灭四千多人,活捉数十人。这个战果如果不是记载故意夸大,那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近乎于传奇了。

事实上当时明帝国的海军实力以及科技水准,确实是相当突出和先进的,完全可能获取这样的战果。明军的海上导航以及舟船操控技术,从郑和舰队下西洋的实例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自不必再说,而其舰队的编制、装备和人员素质,应该也可以说是一流的。

首先,明朝立国就是起自南方,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屡屡进行着大规模的水上战役,它能够最后战胜群雄独霸天下,其水师之强大了很大作用。朱元璋和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势力都进行过各种规模的水上战役,尤其他是对陈友谅的作战,正是因为双方水师进行了决战,才奠定了双方势力的盛衰,朱元璋最后甚至是凭借这次胜利而奠定了统一南方的基础。

延至永乐大帝平安南时,明帝国已经获取了“神机枪宠法”,并且对枪宠的制造和使用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制(枪宠)用生、熟赤铜相间,……大小不等,大者发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3),并开始装备各边镇、卫、所。

同时,在当时明军中的海战舰只以浙江舟山的乌槽船为最,其次是广东船,这些都是“巨而坚”的适合航海的尖底福船,而不是更适合内河航行的平底沙船:

海舟以舟山之乌槽为首。福船耐风涛,且御火。浙之十装标号软风、苍山,亦利追逐。广东船,铁栗木为之,视福船尤巨而坚。其利用者二,可发佛郎机,可掷火球(4)。

除这些大号战舰之外,另外还有小一些的“大福船”和“海苍船”、“开浪船”等,也都是海战舰只。但即使是这些小一些的战船,也有柁楼三重、舱下四层,其上一样装备着枪宠:

大福船……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宠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俯发,可顺风行。海苍视福船稍小。开浪船能容三五十人,头锐,四桨一橹,其行如飞,不拘风潮顺逆(5)。

即使到了一个世纪后欧洲大航海时期,也就是明朝的正德、嘉靖年间,虽然明帝国海军数量极少,几乎可以说没有,但由于倭寇频繁,频频爆发海战、水战,所以在戚继光等善用火器的名将主持下,其水师和海军的装备及海战技术,依然可以说是一流的,并不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国家:

(佛郎机)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最利水战。驾以蜈蚣船,所击辄糜碎。……蜈蚣船,象形也,能驾佛朗机铳,底尖面阔,两傍楫数十,行如飞。两头船,旋转在舵,因风四驰,诸船无逾其速。……戚继光云:“倭舟甚小,一入里海,大福、海苍不能入,必用苍船逐之,冲敌便捷,温人谓之苍山铁也。”沙、鹰二船,相胥成用。沙船可接战,然无翼蔽。鹰船两端锐,进退如飞。傍钉大茅竹,竹间窗可发铳箭,窗内舷外隐人以荡桨。先驾此入贼队,沙船随进,短兵接战,无不胜(6)。

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永乐朝在洪武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水师和海军,其战斗力和装备比之洪武朝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而且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属于一流的。

明帝国强大的海军力量对海外的威慑作用,还体现在当时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其他一些问题上。

如在永乐十一年左右,满刺加(马六甲)与爪哇关系日趋紧张,进入剑拔弩张的准战争状态,永乐大帝派郑和率领舰队前去进行调解,正是由于明帝国的介入,最后双方都接受了调解而没有爆发战争。

宣德六年,郑和又奉命率领舰队再次前去调解暹罗(泰国)与满刺加的矛盾以及军事冲突,同样地,他也使暹罗答应了不再对满剌加发起军事行动,再次使一直处于明帝国庇护下的满刺加得以继续安享太平。

此外,满剌加的港务总管,也都是由郑和招来的占城华人所担任的。而在暹罗,中国人则拥有相当的特权,如中国商人在当地只需缴六分之一的税金,而其他国家的商人却要缴九分之二的税金;暹罗对西方人及其他种族与当地人的通婚行为是加以限制的,但对中国人却无此限制,并且还很欢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可以说明当时在东南亚地区,明帝国拥有着强盛的海权,这使得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愿意并且是自愿奉明帝国为宗主国。

另外,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到达在满刺加时,就和满刺加的国王达成了协议,在当地的一座山上(今三保山)建成了一座城池作为基地。这个建造在山顶的城池拥有坚固的内、外城,四面开门,里面存放着大批粮食、金银和补给物资,城堡上设有敌楼,长期驻扎着明军并有部队日夜巡逻。这一行动也可以证明,永乐大帝派遣郑和远航的目标一开始就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南洋地区,而包括了南亚和西亚,在泉州的《郑和行香碑》中也明确地记载道:“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漠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等国公干”,此亦可为一证。

满刺加基地,显然是明帝国为以后控制东南亚地区,以及继续通航西方而准备的重要中转、补给基地,不然的话,完全没必要在马六甲海峡建立这么一个牢固的军事化基地。

满刺加基地的设立和旧港基地的存在,意义是相当重大的。这使得明帝国在马六甲海峡的两端有了两个牢固的军事堡垒,这等于控制住了大半个东南亚地区以及极其重要的马六甲海峡通道。在这个范围内,任何试图和明帝国为敌的势力,都可能遭遇到来自明帝国本土猛烈的轮番打击,同时因为这些基地的存在,明帝国的远征部队可以就地进行补给,进行长期作战并登陆进行陆地战斗。另外,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队也一样需要对明帝国保持着友好的姿态,不然的话他们将随时都可能在这里遭遇打击,甚至被消灭在这里。

同时明帝国依仗马六甲海峡这块稳固的跳板,还可以让帝国舰队轻松地以此为起点跃过印度洋,到达西亚而进入红海地区。

结合永乐大帝亲自率军五征漠北,朱能、沐晟、张辅十年讨安南,郑和七下西洋、侯显五使绝域等行动的结果来看,完全可以相信,一旦陆地稳固,永乐大帝实施海洋扩张战略而掌握东亚海权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而从满剌加、锡兰、旧港和苏门答剌等地的情况来看,几乎可以说他已经展开了实际行动。

然而不幸的是,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七日,强悍而野心勃勃的永乐大帝,在第五次远征漠北归来时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病危,次日便突然病故了。

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使得中国历史上乃至于当时世界史上最强盛的明帝国海权,如同夜空中耀眼的烟花,在瞬间爆发出了无比的辉煌和美丽之后,随即灰飞烟灭,消散于无形。之后甚至由于一位明帝国官员滑稽而愚蠢的行为,差点连这一瞬间的辉煌都不能留下痕迹。

史上最强盛的中华海权,它比烟花更寂寞。

元宝推荐: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