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透视市场中的竞争观念和垄断观念(上) -- 清湖渔夫

共:💬1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透视市场中的竞争观念和垄断观念(上)

透视市场中的竞争观念和垄断观念(上)

清湖渔夫

对于竞争和垄断的问题迄今为止仍然充满了争议,可谓观点众多,众说纷纭,而且讨论远远超越了经济领域。百家争鸣诚然能够启发人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市场本质及其机制的理解出现偏差,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资本的在市场中的主体性,造成了人们对竞争和垄断认识与理解的偏差或者误区。本文试图对垄断和竞争这两个再平常不过的问题作一透视,从资本层面揭示一些可能被人们忽视的因素与层面,从而有益于矫正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怪象。

交易形成过程中的价格竞争的几种观点的辨析

“竞争”一词语出《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 郭象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竞争一种社会互动形式,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在市场中,作为商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的企业既是市场的参与者,又是资本的社会载体,也是人格化的资本。企业在市场中的购买、生产与销售过程,实际上是资本循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达成交易,形成市场中的交易关系,既是卖方资本循环的终结,又是买方资本循环的继起。在产业的生产过程中,产业资本循环是沿着商业渠道运行的;在商业渠道中的资本运动,实际上是一个沿产业生产链前后联结的资本循环的链条,形成于一个个市场的一种种交易关系是这个资本循环链条的结点。

报价竞争与竞争的泛化

人们在谈到市场中的竞争的时候,大多指的是价格方面的竞争。因为无论是买方处于竞争状态,还是卖方处于竞争状态,竞争是发生在交易达成或者交易关系形成之前的,货币与商品的互换可能只是短暂的一瞬,达成交易后的买卖双方暂时退出这个以实现它们特定目的为内容的市场。价格竞争实际上指关于某个商品或者某一批商品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卖方报价的竞争或者买方报价的竞争。报价体现的是卖方或者买方的主观意愿,这个意愿在交易未达成之前是单方面的,未能得到另一方的承认;换言之,从买卖双方在市场彼此相遇到他们提出自己的报价,并且开始讨价还价,都是在为了达成交易。

人们关于价格竞争或者报价竞争的另一个观点是:因为存在多个或者大量的生产者,市场竞争使得商品价格保持低价,竞争使得价格自动持续降低。这种观点的所对应的市场情形,只是市场过程中的一种或者一个片段。就市场中有意达成交易的买卖双方而言,买方选择卖方阵营中的对手交易的原则是,卖方报价中的低价优先;轮到卖方对买方选择则正好相反,是买方报价中的高报价优先,这是资本在卖方完成资本循环并且获取利润的自利动机使然,也是买方为了扩大在继起的资本循环中的利润而尽量降低成本的自利动机使然。就一个面向大量消费者或者多个买方的企业而言,如果与多个卖方同时同地面对这些买方,他会降低自己的报价以优先同一个愿意交易的买方成交,以确保自己的资本循环继续,同时在保证资本循环的基础上尽量地扩大利润,并且为此寻找买方阵营中的高报价者成交;卖方为了资本循环的完成面临降低来自卖方阵营的的压力,而为了获取利润则又具有按照买方阵营中的高报价成交的动力;卖方在压力与动力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因此所谓价格竞争推动低价消费的结论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比如最低报价的卖方也有可能找到买方报价在卖方报价之上的两个以上的买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非垄断条件下的市场状态是竞争状态。这种观点是与竞争产生低价的观点相相联系的,从而将竞争在非垄断条件下肆意扩展适用范围。在市场中交易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面临诸多限制。买卖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会导致空间上的隔离,而且卖方出售与买方买进的各自意愿的产生可能不是同时发生的,会导致时间上的隔离,他们彼此在寻找和等待之后才有可能双方见面,从而为交易提供先决条件;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能够将彼此的意愿与想法传达于对方,这也就是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否则就是信息隔离,双方即使遇到也会擦肩而过。即使双方开始自己的努力、并且付出相应的辛劳克服了这三个障碍,双方尚需面临商品质量规格是否一致的问题,买方要考虑购买过来的商品能否对自己合用;双方还要考虑是否能够就买卖数量达成一致,或者卖方欲卖出的数量多于买方予购买的数量,卖方是否愿意仅卖出一批而与买方交易,或者买方的购买量大于卖方的出售量,买方是否考虑先行买进之后再等待下一个卖方的出现;双方最后才是能否就价格能否达成一致,买方认为卖方报价太高会买不起而放弃,卖方报价过高会卖不动,报价过低会卖不起。对交易双方而言,他们交易达成所包含的的一致性是多维的,价格一致只是其中的一维,时间、空间、信息交流、商品品种、商品数量、价格等等的一致是交易形成的必要条件与内容。一笔交易交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买方与卖方的相向选择过程。

认为竞争在市场中自动出现、言必称竞争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想当然,将交易达成的多维一致性中的时间、空间和信息交流等因素当做了既定前提。因为交易中达成一致的的多维性决定了交易的形成在时间、空间和信息交流方式等等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交易组合,也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比如发生在不同时点与地点的两个交易的情形就可能存在,同一个卖方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与多个买方交易。只要缺乏交易达成所必要的一致性多维性因素的任何一维,都可能导致交易的无法形成;比如两个不同的地点的人被空间隔离,或者即使同时到达某个地点的两个人缺乏询问而陌如路人,或者双方的任何一方不愿意等待对方。在当代经济中,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导致大量的人群与企业聚集、信息通讯业大大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维度也呈几何级数地增长、某个商品市场的参与者的大大增加和相应的市场组织机制的运行等等为同一时间、地点上出现多个买方与卖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但是报价竞争未必能够出现;比如同时到达市场的多个卖方彼此不知其他人的意愿与底细,只能按自己的意愿报价,再由得知自己的意愿的买方来选择,买方能否看上自己并且交易不得而知;因为信息交流缺乏,这个卖方与一对一交易中的卖方的情形没什么两样。在实际市场交易过程中,竞争的情形或许是一种特例,比如拍卖就是同一个时间与地点一个卖方在多个买方之间选择,其他条件也被规定,唯一剩下的就是价格问题,这里的报价竞争发生在买方,卖方与出价最高的买方交易。交易的形成过程是多维一致性达成的过程,是买卖双方彼此相向选择的结果;竞争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除了报价之外,交易必要的其它前提全部具备。因此交易达成的具体方式与途径远不止竞争这一种情形。虽然崇尚和强调竞争的人们在有关竞争优越性的论述中列举了大量发生竞争的例子,但是在实际的市场交易形成中,非竞争而进行交易的例子可能更多,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被崇尚竞争的人们选择性忽略或者干脆否认。竞争因此也就在市场中泛化。这是一种思维的误导。

报价竞争与资源配置

也有一种观点强调竞争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认为价格竞争会带来消费者福利的增加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我们还是从交易过程本身来考察这个论点的可靠性与充分性。在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能否有效,意味着卖方能否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也就是卖方能否在商业渠道中完成自己的资本循环。即使是在报价竞争的情形下,同时到达市场的卖方,低卖方报价只是买方优先选择的前提。如果所有的买方报价都在所有的卖方报价之下,除非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报价,或者卖方降低自己的报价,才有部分或者全部成交的可能,双方报价的变动不是随心所欲的,卖方会受到自己的成本与费用限制,在亏损情况下的卖方资本循环会发生萎缩,由此会引起卖方企业行为的改变——或者等待后续到来的买方能够提价到合意的程度,这种买方能否到来谁也心中无底,而且等待常常是需要仓储费用的;如果主动出击,去寻找买方也得另外增加市场费用,甚至可能另花一笔运输费将商品运到另一个买方可能出现的地方;换言之等待下一次交易会继续增加单位市场费用。如果新的换代产品出现或者是一些难保存易变质的商品,卖方可能还会面临折价麻烦或者亏本大甩卖。同样买方在购买前也会有自己的提价上限,就买方即将发生的资本循环的后果发生估计,以自己的技术与成本的现状,提价购买后会推高生产成本,得考虑将来能否将产品卖出去获利。

经过双方的报价竞争之后,如果只有部分成交,高报价的卖方的另一部分产品卖不出去,要么会等待下一批买方到来,本身的高生产成本与市场费用基础上的高报价已在市场处于不利地位,等待也是有代价的,同一批产品的费用会随等待时间延长而增加,在未来的市场中地位可能更不利;如果等待没有结果,意味着卖方的资本循环停止,即使是亏本甩卖之后卖方也可能停止无利可图的生产,除非想办法将新的一批的产品生产成本与费用调整到将来市场卖方报价的较低的位置,而且调整能否成功还得看其他卖方同样的调整行动的结果。在报价竞争中失败的卖方,因为相对高成本与费用的生产,会被其他卖方排除在交易形成之外,从而被挤出商业渠道,卖方企业的生产会因此无效,为生产与销售投入的资本和配置的资源也就呆滞。卖方面临的被市场淘汰的后果意味着竞争的代价。同时买方的阵营的因为自身成本与费用或者的低报价者,因为同样被排除与交易形成之外,其生产过程也会停止,资本循环无法启动,生产能力同样会闲置,这也是竞争的代价。一方面买方或者消费者因为低价购买成功而可能增加了所谓效益与福利,另一方面因资本盲目性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浪费有多大也是需要计量的。所谓买方效益福利的增进能否抵得过可能同时发生的高成本买方与卖方的资源浪费代价,恐怕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计算过。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选择性忽视市场现实并且在竞争的损益充分计量之前就下断言,除了成就他们的蛮横与偏执之外,乏善可陈。

供求关系对比与报价竞争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供不应求是买方竞争的原因,而供过于求则是卖方竞争的原因。在现实的市场情形中,我们可以首先确定供给与需求是随着买卖双方到达市场而到达的,而且买卖双方到达市场也是分批次的,不可能发生所有供给与需求同时到达市场。其次,随着买卖双方到达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引发所谓的竞争的发生,需要一个对买卖双方行为产生影响的现实机制。而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企业或者资本,他们唯一关心的只能是自己能否达成交易,各取所需后继续赚钱,与自己不想干的所谓市场需求与供给在他们的考虑之外。而且供给与需求的即时市场统计与加总还得依赖于卖方之间、买方之间或者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即时而充分,从而同时到达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对比态势才能清晰起来,而且这种对比态势如何反过来影响买卖各方的行为我们不得而知。再次,市场交易的达成,意味着一部分市场供给与需求匹配成功,从而交易达成,这对资本循环、资源配置和消费者福利才具有现实意义,而被市场选择过后剩下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意味着未被匹配的任何一方要么等待下一批交易对手的出现,要么可能被排除在交易形成之外而被市场淘汰。又次,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显然是跨越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阶段的概念。买卖双方如果在时间与空间上不一致,那么只有经过彼此寻找和等待,才能走到一起;在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单个买方与卖方除了了解他自己或者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得到一些片段的信息外,对于买卖双方的所有其他人或者企业的情况与想法可能一无所知。供求关系对比的假设是建立在零市场费用的假设之上,对单个的市场参与者而言采取收集信息的行动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时间,能否承担费用,都需要先行考量;即使采取行动,也未必能如某些供求论者的想象那样能够收集到全部信息;更遑论对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地认知了。市场过程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内容的过程,由此市场具有社会性;供求对比导致竞争的说法在市场过程中找不到实际的社会行为机制支持,也就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空论。

竞争受到利益约束

企业加入竞争是为了让自己活着,但是企业活着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利润。实际产生的交易价格形成受到买卖双方各自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与市场费用的限制,受到他们资本循环能否完成以及获利的约束。比如在同一个区域市场两个商人或者商店,他们面临的顾客群是一定的,顾客的何时上门以及数量大小都会影响他们各自的现金回笼快慢;一个消费者与一个商店成交都意味着另一个商店可能失去一个顾客。按照竞争的要求,商店对每一个顾客的争夺就有可能展开,要么优惠降价比另一方稍低,要么送货上门而承担额外费用;实际情况是只要一个商店出现让利性降价,另一个商店会随即跟上,从而避免因为对手降价而导致买得起的顾客向对方流动,而且急匆匆地将跟随降价的消息立即释放出去;按照商人们的经验,如果客流量和现金与存货周转都处于正常状态,两个商店都会因为能将商品卖出去而会在价格上达成默契,保持接近的价格而不会争相杀跌,以维护自己的利润水平,毕竟竞相降价对谁都没有好处。这里的一般的情形是卖方报价明码标出,购买者只能接受卖方的报价,没有讨价还价的情形发生,要么成交,要么推迟消费。在有限的信息和处于一个恰当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买方的选择余地往往很小,因为他在市场的联系维度是有限的,行为受到时空局限,信息未必充分,买方能以卖方报价买到的东西绝不会傻乎乎提价到卖方报价之上购买。

竞争的多维度特征

价格竞争只是竞争过程的一个方面,因为交易的形成是买卖双方相互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过程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与影响,为了克服这些影响交易关系形成的因素而改善交易条件的所有行为,都是相互选择过程的应有之义。在这些因素与层面的竞争就会展开。比如为了扩大自身的顾客群开展的售后服务,对偏远地区顾客群的定期专车接送,以稳定这些顾客群;为了占据信息传递途径,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插播广告,在报纸的显著版面刊登广告,就是为了排挤其他卖方,强化对潜在顾客群的行为暗示,巩固与顾客群信息沟通;消费积分的时段积累和定期抽奖活动,则是针对具有侥幸心理的特定人群的策略;对特定顾客群提供消费信用和分期付款;向顾客免费送货上门……等等,手段和方式五花八门。竞争本身就是人们基于非止一种选择的行为状态,竞争是多维度的,而且竞争的维度不断处于发展当中;看待竞争的视角局限于价格维度,脱离了社会联系与交易关系形成的过程复杂性,因而也是狭隘的。(待续)

参考文献:

《交易关系与市场过程》,清湖渔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