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透视市场中的竞争观念和垄断观念(下) -- 清湖渔夫

共:💬1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透视市场中的竞争观念和垄断观念(下)

透视市场中的竞争观念和垄断观念(下)

清湖渔夫

垄断与竞争的对立

垄断(monopoly)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垄断 (英语:Monopoly)(或者称卖者垄断;台湾通常译独占),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多个的消费者,这是卖方垄断。而买方垄断则与此相反。这是传统意义上对垄断的解释。为了指出垄断的市场交易关系的实质,而不是卖方对某种或者某一类产品独占的所谓占有关系,笔者将垄断定义为某个商品市场或者区域市场中向某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集中的排他性和稳定性的社会联系与交易关系的集合。因为垄断的形成,垄断者和多个甚至大量的市场参与者发生交易,市场的交易关系维度具有以垄断者为中心向这些交易对手辐射的特点,而且交易沿着这种几乎约定俗成的市场联系反复发生。

在传统观念中,垄断必然导致市场高价,通过竞争才能降低,并且认为垄断限制和阻碍了竞争的展开;从而将垄断与竞争对立起来。关于垄断必然导致高价的观点,笔者在《产业组织怀中的垄断》一文中已经给予了驳斥,垄断并非市场主体,只是产业组织现状与状态的一种。垄断的形成来自于残酷的市场淘汰过程,是过程的结果而非原因。垄断企业是市场淘汰过程的幸存者,垄断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市场费用相对于其它被淘汰而退出产业的企业而言是最低的,在产业组织上也是最有效率的。垄断自身并非产品的高销售价格的促成动因,在垄断条件下市场高价是因为资本的投机或者循环以及谋取更高利润的动因而形成的,资本或者企业为了扩大利润存在向下压低购买价格和成本、向上提高销售价格等两个方面天然的行为倾向,垄断为资本的进一步扩大利润提供了市场组织条件。在本文关于竞争的的讨论中,报价竞争只是为形成较低的市场价格提供了前提,竞争导致市场价格降低并没有必然性,而是企业或者资本为了完成自身的资本循环而采取的手段之一。实际上垄断和竞争在价格问题上都成为资本为了达成资本循环的进行或者利润的获取的工具。

将垄断对立起来,从而成为所谓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也是站不住脚的。竞争和垄断就交易关系而言处于不同的层面。报价竞争发生在市场交易形成之前,一旦交易形成,竞争也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而垄断则是指的交易关系关系的集合状态,此时的交易关系发生对于垄断者的交易对手而延伸,只能按照固定的或者程式化市场路径反复发生,垄断导致了众多交易关系发生的定向性的特点。

对价格竞争给予正面评价,对垄断给予负面评价,实际上掩盖了资本在市场中的主体性,由此也就掩盖了资本操纵价格波动的真相,垄断成了资本在价格问题上的代罪羔羊。用竞争取代资本作为降低市场价格的手段,同样掩盖了价格的分配实质和资本的获利本性。抛开利益和行为主体,脱离市场的企业行为,企图解决分配上价格波动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的划分

我们还质疑所谓“自由竞争”的理念,这种论点囫囵认为垄断发生前的资本主义阶段的市场统统是“自由竞争”的。在这里自由竞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自由,另一个是竞争。所谓自由在市场中也就是资本的自由,因为市场以企业为主体,而企业不过是资本的社会载体或者人格化资本。资本的自由意味着资本自由进出市场而没有阻碍,而且意味着在市场中获利的自由,哪里有利可图就往哪里去。而竞争,依据我们前述的分析,在市场中不是普遍发生的,而只是交易形成过程中一种特殊情形。将两者合起来的所谓自由竞争,也就是资本要求获利的竞争,而作为竞争的结果,资本循环完成未必能在进入市场竞争中的所有资本当中实现,单个的企业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资本循环能够顺畅如意;在资本完成循环的基础上,才有资本获利,当然也不是所有资本循环完成并能获利,在市场被迫大甩卖的情形也是经常发生。

所谓“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概念的提出的一个潜在涵义是这个阶段的市场是不存在垄断的,这是一种误解。某个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发展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即使是在那个时期一个小社会或者国家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建立,仍然是一个个产业的形成过程,而且这个产业过程的中间产品的市场或者销售环节的区域市场还是存在垄断现象的,比如某个商店或者商铺控制了一些商品的村镇市场的情形。同样,进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后就未必没有竞争。

将资本主义时期硬性划分为自由竞争和垄断阶段还有另一个意图,就是强调中小资本进入市场的公平性,认为这种公平性被垄断所阻碍。在资本层面,垄断既是资本的自然积累过程或者中小资本经过利滚利膨胀成为大资本的过程的结果,又是资本集中或者联合的结果,也就是中小资本共同加入催生一个或者多个企业的结果。资本不论其大小,进入某个产业开始资本循环,都是通过金融过程完成的;即使是最小额的存款,也通过银行的信用资本循环,加入到产业资本的运行之中。对应于产品生产及其消费总量的市场规模或商业渠道,在某个环节上只能容纳一个企业垄断,其他资本也就只能被排除在这个环节之外,这是市场的的固有特点对资本的限制;在强调中小资本有进入某个产业过程获利的权利或者公平性的同时,大资本同样具有这种权利与公平性,而且垄断的形成不是因为资本量大小的对比,而是依产业与市场的特点通过规模经济与反复的市场交易选择而形成的。

“自由竞争”作为一个概念而言缺乏现实支持,流入空泛,由此而产生的所谓“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提法让人坠入云里雾里,口号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将资本主义时期硬性划分为自由竞争和垄断阶段,本身是将垄断与竞争对立起来的逻辑在资本主义历史观上的延续。

不是冲突的“马歇尔冲突”

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经济理论中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这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冲突”。

企业作为资本的社会载体,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就企业完成自己的资本循环同时扩大利润的方式而言,规模经济作为降低产品成本与费用的手段,在企业中必然存在,只是因为企业规模和组织状态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规模经济特点。就产业生产链的而言,在一个区域范围的市场必然存在一个消费常量,消费常量依产业的技术和生产特征沿着商业渠道不断地向上游市场分解,从而限定了各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与交易的合理规模,也就市场规模。

在一个市场中,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张,意味着在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同时也在向市场规模接近,换言之其市场份额在市场合理规模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趋势的形成不是企业自主控制的,而是处于产业组织体系中的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得他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市场费用在同行中相对保持最低,在反复的市场选择与交易中将同行逐步挤出市场,并且以此为前提与基础扩张其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夺占其他同行的市场份额。一旦企业的规模达到某个程度,从而企业或者资本能够通过其控制和影响的交易对手和交易关系,进而操纵价格,企业也就处于市场的相对垄断状态,如果这个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合理市场规模接近或者一致,也就是处于绝对垄断状态。

“马歇尔冲突”的提出,实际上也是将垄断与竞争对立的观念的一种延续。正如我们刚刚对垄断与竞争的对立问题的讨论结果一样,在市场实际情形中垄断和报价竞争并不对立和冲突,规模经济与竞争的“马歇尔冲突”根本就不是什么冲突。规模经济本身为卖方报价竞争提供基础与前提。一般而言,只要具备报价竞争的市场条件,具有规模经济特点的企业同样会加入竞争,不过这种竞争是在交易关系形成之前的报价竞争,是为了实现资本循环的手段;而且竞争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形成中并不是普遍发生的。竞争可能发生在多个卖方或者买方之间,但是竞争并不是交易关系形成和资本循环完成必不可少的前提。在非垄断条件下,到达市场的买方与卖方可能不止一个,每个市场参与者的选项同样可能不止一个,在相对垄断条件下,垄断者于同行之间的卖方报价未必不存在差异,由此同样可能引发竞争,垄断者通过市场交易选择仍然在排挤非垄断者;而在绝对垄断条件下,垄断者的交易对手们的选项只有一个。如果对企业的市场份额进行人为限定,或者对规模经济企业进行拆分,用导致规模不经济的办法去寻求所谓的价格竞争,既会违反资本循环的本意,又会违反资本获利的初衷,与市场机制中相向选择与交易的达成的基础——低成本与费用基础上的卖方低报价优先是背道而驰的。

垄断和竞争作为资本利益的工具的几个例子

对垄断的否定与贬斥和对竞争的肯定与褒扬,将不是争议的争议挑动起来引人瞩目,实际上是为了转移视线,遮盖或者模糊资本在市场的主体作用。相应的理念灌输和和思维误导除了愚弄市场大众之外,更多的是出于大资本或者资本势力集团的利益考量,将垄断和竞争作为操纵市场舆论的工具,对相关的经济活动与政策进行“规范”。世界各国对于垄断的界定往往出于自身利益和政治的实际考虑,并不具有一个统一、清晰的标准;对于“自由竞争”宣扬的声调高低也是视实际利益需要而定。

第一个关于反驳竞争具有正面和有利作用的例子是我国的出口商品一度面临的情形。在市场竞争的观念影响下,中国工业消费品出口欧美就面临“招标采购”的情形,多个卖方常常面临一个买方,卖方是中国出口企业,买方当然是欧美进口商。这种交易情境是被欧美进口商操纵的,引起的自然是中国出口企业的自相杀价“竞争”,也就是所谓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在损害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的同时,造成了对外贸易条件的恶化和资源贱卖,自然为欧美进口商所乐见,因此获取不正当利益。如果说恶性竞争仅仅发生一次,那么交学费之后的醒悟尚情有可原;如果反复发生,也就被所谓自由竞争的观念洗脑并且盲从了,陷入了一种自虐而不自知。

第二个例子就是关于稀土出口和钢铁行业的卡特尔的形成。我国有关企业和部门时隔多年之后从在稀土出口上也面临恶性竞争、从而卖出白菜价的利益现实中醒悟,还是拿起了“被人诟病”的垄断武器,组建行业协会并且国家有关部门参加,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卡特尔或者辛迪加的行业组织,实行出口配额并且控制出口规模,将出口价格持续推高。欧美日等各国的便宜稀土进口的好时光因此不再,相应的高技术产品以及武器生产成本被迫抬高,一个附带的好处是中国的武器出口量增加较快。在军工利益集团的推动下美国政府也就将世界贸易组织管不着的中国稀土出口案闹将起来,其原因只能是他们曾经享有的利益因为中国的垄断措施受损。中国钢铁行业的进口铁矿石的卡特尔组成,从而中国钢铁业在面临世界三个铁矿石垄断集团的讨价还价中增加了底气,同样是以垄断对付垄断才减少了产业利润向国外转移。这些是国人从所谓垄断有害的迷失中走出来的可喜现象。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中国电信业和银行业的垄断。国内迷信自由竞争的人们希望对这两个所谓的垄断行业进行拆分,从而引入所谓的“竞争”。如果这两个行业拆分,毫无疑问行业的规模经济丧失,而且拆分后因为规模经济丧失,便于外资进入,重新启用低报价竞争对拆分后的银行与电信企业分而治之,进而挤垮;一旦本土资本退出这两个行业,市场定价权被外资控制,利率和电信服务价格未必低价。而且作为中国国有企业最重要资本来源的银行业被外资垄断,也就是中国国有企业灾难的开始,中国的经济命脉会逐渐被外资进一步掌控。迷失在所谓垄断是市场“罪恶渊薮“的观念中的人们,竟然毫不理会在要求拆分中国国电信业与银行业的背后的西方国家从未对它们的电信业和银行业的垄断动过什么实质性手术的事实,相反它们的电信业与银行业的垄断程度是越来越高,从国内垄断走向国际垄断。诚然,中国电信与银行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但是这些问题绝不是所为垄断带来的。外资对中国企业垄断的指责毫无疑问别有用心,应和外资的这种要求、搞所谓市场化与自由竞争也就是要求这些行业的本土资本“自废武功”。

第四个例子是关于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增进效率的大豆与猪肉行业。因为市场化改革,推进所谓自由竞争以提高行业效率的所谓政策建议被应用到大豆与猪肉行业。实际发生的情形是,首先通过低价竞争,中国的这两个行业的众多生产者和企业被挤垮,从而本土资本被迫从这两个行业退出,行业生产与销售落入外资手中。工业化管理方式被引进生猪养殖到猪肉加工的过程,按照市场化改革者们的预想,应该是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会给国民带来更加质优价廉的猪肉;实际的结果是,大豆价格和猪肉价格比改革以前更高,猪肉价格翻了一番不止。外国资本通过市场化改革追求它们进入中国各行业市场的“自由”,打着自由竞争幌子实现对这些市场与行业的资本垄断控制,再将垄断地位作为市场大炒作工具,牟取暴利;受损的只能是中国国家利益和国民福祉。

最后我们要提及的是关于行政垄断。关于资本势力集团对国家与政府的控制与操纵,笔者在以后会有论述,现简言之。在市场中,政府是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加入市场体系的,资本在控制市场运行的同时,也同时通过影响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而控制和操纵政府行为。行政垄断是在资本控制和操纵政府运行的前提下发生的,本身是资本利用政府规则制定权为垄断企业加高市场壁垒;这种现象在资本控制政府运行的前提下具有必然性,在世界各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也具有广泛性。对中国一些国企的行政性垄断的指责,其实质是和拆分电信、银行等行业的垄断企业的要求并无不同,市场化改革的锋芒所向还是中国各级政府为本土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几十年来用法令法规构建的市场壁垒,顶层设计和市场化针对的是相应的经济体制的沉淀,还是希望为外资进入这些行业鸣锣开道,这是背后的利益实质。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于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垄断和竞争现象的实质缺乏必要的自主和批判性思考,西方伪善的垄断观念与竞争观念通过经济学教育在我国社会大行其道,从而参与了对我国国民的价值观的改造,思维和判断的被误导导致了我们的行动方式偏差,自身利益受损。虽然在钢铁和稀土等行业的教训中有所醒悟,但是醒悟得还远远不够。因为作为西方舶来品之一竞争和垄断观念在我国国家经济管理高层中仍然颇有市场,一些相关的论调时时出笼发声。(续完)

参考文献:

《交易关系与市场关系》,清湖渔夫,

《产业组织中的垄断》,清湖渔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