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庙行作战看128淞沪抗战的阵地防御战 -- 妖猫drake

共:💬17 🌺1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庙行作战看128淞沪抗战的阵地防御战

P.S 本文同样刊登在《兵器》2012年增刊A上,但结构有大修改,咱的口味和关心的东西也许有些偏?现在增刊B即将出版,希望大家能够捧个场 小猫的博客外链出处和微博外链出处 也希望大家常来逛逛。之后还有一篇《光荣使命》开发团队的采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一、淞沪抗战前野战筑垒阵地的发展和中国的筑垒阵地

作为古代军事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自夏商以来,中国在兵垒和工程兵技术方面就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但由于进入火药时代之后,中国在管型射击武器方面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到明清时期,中国的筑城技术已逐渐跟不上世界最先进火炮技术的发展,野战筑垒技术更仍维持在中世纪的水平。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先进的坚船利炮打得粉碎,中国的军事家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火器的同时,也开始学习新式筑城和野战工程技术。

随着湘军淮军等不同于腐朽落后的八旗绿营部队的新式军队雏形的建立,为了镇压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也为了防御火力占优的西方侵略军,凭借野战筑垒“步步为营”成为清朝新式军队最有效的作战战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行动中,湘淮军和太平军均广泛使用了野战筑城技术,积累了一定以工事配合火器作战的经验。在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台湾保卫战以及甲午战争的辽东之战中,清军依靠修筑原始的散兵坑-堑壕-兼顾支撑点体系——沟垒和“地营”有效的抵消了外国侵略军在火炮方面的优势,取得了一定战果。

由于看到新式筑城和野战筑垒技术在作战中发挥的作用,清政府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立的新式陆军中建立了专业工兵分队,并通过引进德国专家,编写了《筑城学教程》和《筑垒教范》等工兵技术教材,初步建立了一套包括架桥、交通、爆破、建筑、坑道等多种技术的比较完善的军事工程专业体系。但此时中国缺乏系统的军事工业,重工业极为落后,只能耗费大量金钱向英法德日等国购买火炮,主要防御要塞和炮台也又重金聘请的洋专家设计,中国自己的军事工业反而受到种种限制,工兵等军事技术也几乎没有自主创新成果出现,这一切使得中国在工兵技术上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

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各派军阀的部队在编制上大同小异,基本承袭了清末新军的编制,工兵兵种保留下来,各步兵连和炮兵连均配有土木工作器具,方锹、钢镐、手斧和叠锯一应俱全。由于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能够生产大口径火炮和弹药的兵工厂仍屈指可数,各军阀部队虽然从国外采购了一些性能较为先进的火炮,但在装备数量方面与先进军队仍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缺乏尖利的“矛”,野战筑城术这面“盾”的发展也十分有限,在军阀混战中,各部大都曾构筑野战阵地,但阵地配置一般是简单的单线式沟垒,个别会配以拦阻障碍物。直到民国15年(1926年)以冯玉祥国民军为代表的比较重视工兵技术的军阀部队,才开始推广折型纵横交通壕和侧防机枪阵地。在南口战斗中,国民军根据士兵多背部受伤的情况,开始在沟垒堑壕中加筑背墙。

由于割据军阀缺乏物力财力,中国军阀部队大都倾向于采用过去遗留的城墙或者清代炮台组织防御,例如傅作义民国16年(1927年)利用河北涿州市遗留的高约三丈的城墙在原本无险可守的京津保要冲抗击奉军围攻达数月之久,说明在训练有素的守军配合坚固的城池和其他新式工兵筑城技术,仍可以面对拥有兵力火力优势的敌人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的。

正是由于工兵技术在军阀混战中被证明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有效技术,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对军队进行整编和装备更新换代时十分注重提升军队的工兵实力,1930年前后,中国陆续翻译德日等国军事教材,并向这些国家派出留学生,还聘请外国军事顾问编练新型军队,因此中国军队在编制、装备上全面向德日等国靠拢,根据民国26年式师团编制,军师一下便有由三个工兵连和一个输送连组成,兵力超过800人的工兵营。

除了编制外,这一时期中国工兵学等军事学术也几乎是德日的翻版,例如在陆军军官学校中仿照日本陆军工兵学校设立了学制3年的工兵科,招收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普通学生入学学习。又在民国20年(1931年)在南京仿照日本陆军大学校工兵科建立了供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进修的学制1年的专业性工兵学校。但从传统上,德日与苏俄和法国相比,更强调火力和机动,对工兵技术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国由于师法德日,导致新五军等新军最初对筑垒和工兵战术重视不足。

因本段基本没有用,所以图片还得重新找,迟些补图吧

妖猫drake:【原创】从庙行作战看128淞沪抗战的阵地防御战(二)

通宝推:五藤高庆,李根,可爱的中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