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共:💬842 🌺10273 🌵5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说得关于过去易于宣传这点是有道理的

但是中国人民的教育水平上升这么多了,有些问题应该慢慢地讲透。

回答最后的三个问题;

1)你说的那个“物”概念就不再是作为“质料”的那个意思了。实际上中国人接受“物”概念更多是从“格物致知”的意义上,而区分“心物二元”更是在阳明学的意义上。中国人理解唯心和唯物更多不是从西学自身的争论中引发出来的,而更多是按照阳明心学的立场上来理解“心和物”。甚至更早的宋代理学都不是那样理解“物”的。所以发生的这一重误解在于不经意间用明代心学的框架去解说西方思想了。但是把idea理解成心,把material理解成物,不具备严格对应性。

尤其是“物”在西方意义上又与另外一个词相关,即substance,这个词的拉丁来源substantia本意就是站在下边的东西,这个东西现在汉语通行的翻译叫做“实体”。由于印欧语系基本的判断形式是S is P,所以他们把这种形式的各种变体都叫做一种being,而substance在于把握那种最真实的being,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把这个being归于了个体性(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个个体性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的性持续),即第一实体;但在另外一个层次又归于形式,即第二实体。实际上这一“物”的意义在于表象场中的持续在场者。由此出发,倒是质料性因素更不断消亡变更,我们的数学和物理学、化学倒是试图把握的是质料间转换的不变形式,那么“物”在这个意义上到底又是什么?

2)所以如果出于建立一种自然哲学或者纯粹的理论哲学的目的,那么把“物”这个概念作为奠基石是成问题的,这个概念远远没有受到严格的分析和批判。而马克思的“物”概念当然是有形式的“物”,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形态下的物质生产,这种“物”严格说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就是指的“商品”,作为资本或者作为消费品的可供交换的东西。马克思所谓的现实性终究主要是基于经济活动的社会性这个意义上的,他对德国唯心论和老年黑格尔派,甚至青年黑格尔派的批评主要也就在于他们缺乏对现实生产活动的足够观察。

3)西方思想就我个人观点,本质上已经死亡了。西方哲学本质上要求体系性,但是体系性哲学最终都会遭遇“欧洲虚无主义”的困难。不过西方思想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1、提供多种批判性的视角,用来校准我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2、西方思想中精细严密、善于推敲的精神是中国人分析问题,特别是面对实务时所需要注意吸收的;3、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未来是可期的,并且需要严密地进行结合。老子《道德经》并不会由于能够熟练背诵其内容就成为有用的教诲,必须结合实际事务的知识,才能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智慧。

最后,还是多提一点中国人接受“心物二分”的思想渊源,除了上面所提阳明学的影响之外,同样也有来自于实证科学的反思辨形而上学的因素。实证科学不是没有其形而上学基础,而是把这种基础建立在了实证科学的科学观察所能够达及的那种在场性之上,简单说来就是除了人类感官可以达及的此时、此地,就是借助仪器在实验中所达及的此时、此地,在这个此时此地中被感官所把握到的东西,这才是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物。这种“物”与西方思想传统中substance也没有本质不同,但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激进实证科学主张(孔德)甚至有着把这种意义上的“物”可以当作宗教来崇拜,当作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

当我们把历史当中关于“物”的一些争论翻出来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越说越不知道这个“物”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呢?其实关于心物的争论正如一切的二元对立一样(如善恶),激进地排斥其中的一方只会导致另一方的自我毁灭,因为一切的二元对立都是一种为了说明问题所作的区分,其本身所涉及的内容却是自己浑然一体的。

通宝推:删ID走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