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自动化的迷思 -- 晨枫

共:💬108 🌺816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活在机器里的孩子

在自动化行业只待了不长时间,但印象比较深刻,纯粹自动控制技术上的问题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对文中有些看法觉得还是没进入这个行业去看。

1、需求,需求总是最重要的。国内这些年工业发展速度很快,对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工作人员的需求极多,但是过去几年社会上能供应的自动化工程师比较少,基本上还是各个企业都在慢慢培养中,毕竟一个工程师,尤其是高级工程师是要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几年的时间来积累经验,然后自然而然,有所领会。所以国内工程师会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从一大批初学者,到一大批基础工程师,到一大批高工,慢慢来。

2、产业循环的形成。社会有需求,人才配备了,设备当然更加需要了,早些年国外的企业在国内生意好的不是一般的好,一个项目负责人有可能会同时负责一个以上的项目,而且后面还有好多项目堆着,我记得2004年,西门子中国自动化部门接到的业务已经排到2008年以后了,该部门里来回游荡着国内各个厂家来做项目的工程师,数量远远超过西门子的工作人员。在国际巨头吃的胀不下去的时候,国内的一些自动化企业也在慢慢的发展着,高端点的去做PLC,低端点招一批工人,专门给人接线做一些自动化控制柜的简单活。活的远没有国际巨头那么滋润,但是好在总有口饭吃,慢慢也在成长。各地城乡结合带的小钣金厂也大有专门以做控制柜,自动化设备外面那层铁皮生存的。几年前当我游荡在城乡结合带,在各个看似关门闭户的小钣金厂中流窜找合适的供应商的时候感慨,卫星上肯定看不出,这些连水泥路面都没有的地方隐藏着一批产能惊人的生产基地,搞线切割的比办证的都多,那些生产机床的厂子不晓得业务有多好,哦,他们也是需要自动化的,一个个产业循环就这样出现了。

3、循环中的上升。当我刚进入厂里,做个小学徒的时候,我是一窍不通的,一个理科毕业生,在国内的就业形势中,进入社会对自己的第一个认识就是自己好像什么都觉得能看懂,但是什么具体技能都不会。进厂后跟着老工程师们干,当然所谓老,也不过比我们大了七八九十岁而已。那时就听他们说,XX工程师好厉害,自己编写了神经网络的算法程序来对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提前预知,说的好神奇好厉害好高不可攀。我在和大家一起露出无限崇拜的表情后,心里在嘀咕:这神经网络算法程序我在学校里也是颇写了一批的,各种算法数学建模,程序编写什么的也是在国家竞赛里几进几出的,搞个这算法至于这么夸张么。但是当我做久了,慢慢我明白了他们的心态,之前的很多工程师,都是在现场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实践经验无比丰富,但是理论基础非常空虚,有些工程师以前是工人,自己函授或者自学慢慢学成,所学也都是基于现场,基于设备,基于本企业工艺流程和自动化控制方式,基于所有看得到的东西。而很多算法,设备内部的光电转换工艺,大量设备运行中的衔接,故障的概率统计和估算,从几个简单信号进行逻辑推理,发现真正故障原因,神经算法和其他预知算法的运作方式等等,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但是他们慢慢摸到这一步了,还会慢慢摸下去,太不容易了,这就像是街头混混打架打出内力来了,草都赶上树高了。现在像我一样,从学校里学了好多自己觉得无用知识的人来到了工业现场,拜他们当师傅,那是应该的,首先该学的就是这精神。当然我直到离开企业,都没说过自己写过神经网络算法。

对自动控制进行比较基础的理论研究这方面,我就不了解了,不过我想需求的力量如此之大,这方面应该也会有更多的人去搞。

中国人口这么多,工业搞不好 ,自动化搞不好,那连饭都要吃不上,人都要互相倾轧,社会要动乱,战争要爆发,以后搞好是自然地,搞不好是不正常的,没什么其他的,都是被逼的,被逼的。

没压力的国家咱没去过,不知道,就像海里的孩子,不知道陆地上的孩子不会游泳,怎么生活。

通宝推:jingshui,黄土布衣,海峰,不远攸高,北纬42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