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雍正得位辨及其他 -- 小戎

共:💬16 🌺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雍正得位辨及其他

雍正得位辨及其他

论坛里最近有两篇言及雍正的文章,勾起自己的写作欲望,在此想略作解说,以就教方家。

一、雍正即位问题

雍正即位问题众说纷纭,有篡位说,有矫诏说,有夺位说,当然也有正当即位说,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史料依据,这里就我所知,略说一二。

(一)雍正即位肯定是夺嫡

古代中国最高皇权继承有一定之法。

商代时有父子相继,有兄终弟及,也有嫡长子继承(如商纣是嫡子,而其兄微子启则庶出)。商周鼎革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周王朝不但新建了政治合法性理论,提出以德配天、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新理论,而且重新构建了政治秩序——以封建、宗法的手段来拱卫周王室,封建与宗法对政治继承提出了很高的原则要求,于是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周礼》中不移之经,“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循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子游问诸孔子,孔子曰:否!立孙。”质朴之家亲亲而先立弟,文雅之家尊尊而先立孙。

汉代儒家独尊后,其皇权继承原则成为各代遵循准则,但实际上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的皇权交结并不多。汉高刘邦首立太子,但文帝是庶出,属兄终弟及,这可说是汉家制度草创。其后,汉武帝夺嫡,留下金屋藏娇的美谈,但汉武立储君故事之多让人眼花缭乱,牵扯出更多的事故。

当然夺嫡最著名的还属李世民,李世民屠兄戮弟逼父,在尉迟敬德警告了老皇帝之后,

李世民矫情的让人受不了,扑到李渊的怀里,啃老皇帝的胸脯!!呵呵,真不好说是真情流露,还是演戏。当然,李渊最后做了太上皇,这可是天可汗的污点哪!

按儒家嫡长继承制,这里说雍正夺嫡,是没有问题的。康熙的嫡后有几个,可只有1个嫡子,即皇二子允祍,也就是康熙朝惟一的太子殿下,后两遭废立。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的母亲是贵妃,后母凭子贵而得封太后。清代入关后服膺儒家文化典章后,只有一个皇帝是以嫡子身份位践大宝的,那就是道光,可是道光是个倒霉孩子。

后面的分析都有争议,请方家指教!

(二)雍正即位应该不是篡位

大家在争论雍正即位是否合法的时候有一个基本事实是:康熙最后几年直至其去世之时没有立太子,这样的话,雍正就不存在篡位问题。他篡谁的位?下面分析一下:

1,篡康熙的位。这是弑君父,目前没有确凿证据指向雍正弑父,《大义觉迷录》里九王的何太监在湖南说什么:“皇上进了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的,老皇帝就晏了驾。”这只是一面之词。雍正标榜自己“纯孝”,心性坚定,弑父之事应该是不会做出来的。

但对雍正不利的是:康熙在畅春园只是偶感风寒,一般性感冒而已,雍正从天坛赶到北郊畅春园时,康熙召见他时,父子二人谈的很好,康熙精神状态也很好,向第四子温言感冒经过及感受,(这个可是雍正自己个多次说到过的,不过他的重点在康熙取下脖子上挂的念珠,把他交给雍正。这是雍正自己证明得位正确的有力证据。)从记载看康熙父子对此次感冒都没有太当回事,皇子们有在城里的,有在园子了的,当然还有老14在青海。而雍正有祭天大任,要斋戒三天的,隆重其事,可他偏偏留在了畅春园,当晚老皇帝晏驾了。

而且雍正后来为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还搞出来一个康熙遗诏,就是什么“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着即皇帝位。”开始说就隆科多受诏,一语而定天子,后来说是马齐和隆科多受诏,这就矛盾了。这个遗诏争议极多,真正的本子出来是雍正中期的时候,与最初即位时颁布的遗诏前后矛盾,载入实录中的遗诏定稿时马齐和隆科多已经不在了。死人是不会说话的!所有对雍正不利的信息都被有选择的进行过滤,“皇四子人品贵重”就是鬼话!雍正年轻时被康熙评价为性急暴躁,没有政治家素养,这可是被记录到康熙起居注的,康熙晚年到雍正家去玩,胤禛趁老皇帝开心之时,提出要父皇撤销早年对四子的评价,重新认识现在的皇四子,但康熙没有积极反应,没有做出好评,不然雍正在其政治危机最严重时肯定要渲染一番的。

再,张廷玉何德何能得以配享太庙?多数人关注的是他在两朝实录修纂中的作用!

再,康熙晚年有点类似汉武帝,一是太子废立,同时牵涉政治局势变化,清洗老人,朝局多次变动,为新君登基开拓局面,所谓“陛下用人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但也算是失德,有对皇子教育的失败,也有暴躁而随意诛杀大臣。二是重用外家,如佟国维、隆科多等。造成隆科多在新君即位时权重过大,为自己舅家的败亡埋下伏笔。

啰嗦这么多,雍正篡康熙之位目前看是不可能的。既然不是篡康熙之位,那么其他人就更没有证据了。

2,篡兄弟之位。这里主要有皇三子允祉、皇八子允禩、皇十四子允祯后作允禵。这里主要分析其他竞争者的弱点。

皇三子虽也代父行祭祀大礼,兼有文治,编《古今图书集成》,但在康熙晚年这也不是好事,康熙把它看作结党市恩露才固宠之举,兼且年龄偏大,政治上比较软弱。故康熙倾向皇三子的可能性不高,最起码不如十四子。

皇八子虽有才,可是研究者都说康熙十几个成年儿子个个都有才,起码做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是没问题的。在此情况下,皇八子的优势就没有那么炫目。而且,此人结党营私,示人以恩,形成一个很大的利益集团,对康熙的皇权构成很大的威胁,故此,康熙认为他的这个儿子是个阴谋家,利欲熏心。要说康熙不恋权那是不尊重史实。康熙的态度对皇八子很不利,兼且皇八子母家出身微贱,是内务府辛者库出身,等于贱籍,这对皇八子更不利。康熙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所以,康熙末年简在帝心的合格继承者很难有皇八子的份。

那么。皇十四子呢?皇十四子当时正当盛年,精明强干,深得父爱,康熙57年被封大将军王,领命驻守青海,都督西部军务,可谓简在帝心。并且,康熙亲自为十四子的孩子举行大婚,这都是熙朝晚年盛事。但皇十四子即位说也有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雍正指出的老皇帝为何要放储君与万里之外的险地?二是皇十四子在青海的口碑并不好——贪污、放纵军士等。第一个问题尚有说辞,即康熙肯定是在锻炼十四子,过几年就召唤回来,但没有想到自己身体不行了。康熙死时是69岁吧?没想到一场风寒要了一代明主的命。所以,皇十四子很是不满雍正,心气高嘛!但第二个问题就很大问题,至少雍正是不能容忍的。但考虑到熙朝晚年以宽大为政,吏治松弛,官吏贪污风行,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皇十四子的这个问题在康熙那里可能不会致命。

但皇十四子受制于雍正的家奴——年羹尧,当时年正在陕西都督军务,可以隔断青海的军队。要说雍正没有为帝位谋划没有行动,那时不正确的,是不客观的。如雍正的家奴戴铎(时为福建的知府)为主子皇四子谋划时指出:“处英明之父难,……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可谓高屋建瓴。郭成康先生指出戴铎的这份密奏是雍正夺嫡的战略指导,意义非凡。后来的史实也证明戴铎的正确。我们只能感叹雍正命好啊,外有一帮干练的文武家奴在拼命,内又能拉拢住手握京城兵权的隆科多。

对了,好像是皇十七子允禄的亲身经历说明隆科多有问题。控制位畅春园后,隆科多立即回城,路遇皇十七子,允禄问谁得皇位了,答曰皇四子,结果皇十七子大为惊惶,状若癫狂,差点没从马上掉下来,并立即掉头回城了。这成为其后来被敲打的口实。当然,后来允禄见机快,很快跟上了新皇的轿子,成为亲王。而隆科多回城后立即锁断九城,闭门数日,大肆搜捕。当时一个外国传教士也写下了自己的亲历,当时北京城内笼罩着一篇白色恐怖。

综上,雍正篡位之说应该是没有,老皇帝以为身体倍棒,还想再活500年,储君虽简在帝心,但没有形诸文字,这就给皇权交结带来了混乱,也为继承者带来了危机。所以,雍正后来搞出了个秘密立储制,早早立储君。这个竟也被后世学者盛赞,实在让人想不透。

(三)矫诏之辨

实际上,矫诏就不是一个严肃的学者或者学人该提的问题,去过故宫的人都看见过“乾清宫”等匾额上用的是清汉两种字体,而清代立储诏书也用清汉两种字体。而清代诸帝多坚守所谓的祖宗成法即所谓的“法祖”,法祖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清语骑射”,“清语”教育在满族贵族中普遍实行,国家最高诏书应该是最隆重其事的,不论在程序上还是实体上都要做到没有瑕疵,这样说就能排除矫诏的可能。就算康熙临终时比较仓促,遗诏上没有用满清文字写,但汉字在清代是采用繁体字的,音YU是写作“於”,而不是其他。

遗诏的问题在前边分析了,关键是这个诏书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前后两个诏书矛盾,后一个诏书托当时已经死掉的隆科多的嘴说出有利于雍正的话,其公信力一直受到怀疑。

再一个,雍正即位时的相关实录根本没有参考价值,那是张廷玉的功劳,修纂的太多。

皇四子即皇帝位既然没有篡位,也没用矫诏,那就不存在得位正与不正的问题。事实是:老皇帝没有立储,诸兄弟争位,有力者得之。如此而已。

皇四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有力者而得登大宝,前面分析过,外靠的是自己实心任事、效忠王命的家奴们,如年羹尧、田文镜、戴铎等,内拉拢舅舅隆科多,走的是军事路线。这也直接导致康熙驾崩后,诸皇子一旦被控制,其计划根本没法展开,也无力反击。

二、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影响

当年电视剧《雍正王朝》被称为历史正剧,有点夸张,其中,雍正的形象被拔的太高。当然,这也是政治影射问题,改革者的自况嘛。

当年上学时,亲见央视剧组成员到学校请老师指导历史剧的拍摄,可见他们有时还是很严谨的。《雍正王朝》就是一部比较严谨的电视剧,人物、史实还比较靠谱,当然也有艺术加工的地方,如给皇十三子安排的女人等。

初看电视剧时,感觉隆科多的形象着力较多,他和其六叔佟国维的一个烧热灶、一个烧冷灶的战略谋划很是让人惊叹,不是惊叹真有其事,而是惊叹中国的电视剧编剧就这么有战略眼光,这么强大的战略谋划能力,想想三炮威名远扬真不是盖的!

电视剧中写皇四子面对熙朝晚年弊病敢于任事,努力纠正当时官场的歪风邪气,敢作敢为的果敢作风深得乃父欢心,由是被简在帝心。这个有点夸张,什么皇子做钦差,管户部、吏部等,这不瞎掰嘛!清代皇子任事还是有很多限制的,二月河有点瞎写,而电视剧就照着瞎编了。呵呵。

皇四子成为雍正后,史实就基本正确了。但把雍正描写的太过正面了,犯了过犹不及的毛病。

雍正初始有兄弟和解之意,让老八和老十三、老十七等弟兄当议政王大臣,这有全手足之意,但雍正毕竟多疑,八、九、十等三兄弟郁郁而终,雍正不得辞其咎,特别是对老九、老十,可谓肆意酷毒。阿其那、塞思黑等蔑称,足见雍正怨念之深!更可怕的是雍正竟然逼死长子弘时,当然也有人指出是雍正直接杀了弘时。“虎毒不食子”,雍正到底是处于什么情况下而诛杀其子,我们不尽知晓。有学者指出是为了弘历,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无法让人信服。因为是这样的话,雍正得有多刻毒啊!有资料揭示,当时弘时与其叔叔们有勾连。

电视剧中讲雍正的历史功绩讲的比较透彻,一个改革家,一个实干家的形象比较丰满,剧中的雍正才是真正的“知我罪我,惟在春秋”的负重坚韧。他振刷朝纲,整顿吏治;他摊丁入亩,大力改革赋役;他主张士绅一体当差,压制士子;他力推改土归流,扫荡湘黔土司;他创建军机处,把专制皇权推向顶峰。这些都很有历史意义。

当然,雍正搞的养廉银制度很不理想,还有与此相连的火耗归公也无多少实际意义,只是加强了督抚对州县官的控制而已,清代州县官成为省级官员的办事员,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深化,养廉银制度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大计的考评在督抚及两司。

三、雍正评价

还是贴上以前写的雍正评价吧。

“雍正刻薄寡恩,个性反复无常,政治上较为幼稚,军事上比较无能。这是我对其的评价。

举例子:对年羹尧,继位初不断加封,肉麻的要命,什么“我们要做一对千古未有的君臣”,“真真千古未有之功臣也”!这样的话也对隆科多也说过,3年后两人都身首异处!杀了年羹尧后,西北军事就一塌糊涂,在对漠西蒙古四部征战中处于下风,清军在西北最大的败仗就发生在雍正时,两万多骁骑军被全歼了,而且折了驸马。一度造成清军对漠西蒙古的恐惧。

后人曾评价武侯:“不审时,宽严皆误!”雍正以察察为政,振刷朝纲,惕厉人心,重用实心任事、只知皇上洪恩浩荡而不邀名钓誉之徒,十余年间清代政治倒也一番新貌,算是扭转了熙朝晚年弊政,但距其子的宽猛相济之方略相去甚远。”

清史学界常言康雍乾盛事,并以此做题,提出历史的警示,被中央请去做过报告。但事实上,夹在中间的雍正,无论在武功还是文治上,离其父其子都有不小的差距。康熙亲政后努力纠正鳌拜等满族贵族的民族歧视做派,祭拜孔庙、明太祖陵,开各种科目的考试,服膺儒家文化,举行日筵经讲,收拢汉族知识分子,稳固了满族在汉族士子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取得正朔地位;开建热河行宫,使满蒙混一,并成功将外蒙收服,底定中国北部边疆;开始了同漠西蒙古的争战;留下一部《康熙字典》;减免民人税赋钱粮,数额巨大。乾隆更不用细说了,武功在征服漠西蒙古,底定中国西部边疆;文治在《四库全书》;当然还有《乾隆御制诗》;生前曾7次普免天下钱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