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新一战史 -- 普罗丁

共:💬38 🌺1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新一战史(18)

  根据我的初步印象,以上涉及“德国”的这些文字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德国和英国(还有其他国家)常常同时出现,有利于分析马克思的思想倾向。

  

  2)其中提到了矿产、金本位、德国工作日等我们已经讨论过,或即将讨论的问题,有助于全方位分析一战的动因。

  

  3)显然,越到后边,马克思的分析越深入,内容越深奥,这说明马克思的确在以 jiazhi 为切入点,坚持进行着他对世界各方面的探索。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学”,大概指的就是这种学问。

  

  下边,我对以上18条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寻求获得更明确的、更多的重要信息。

  

  

  第一类:关于德国的国际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包括第2条以及第4、5、7、10、12、15、17各条。从这8条的基本内容分析,马克思认为德国是当时世界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至少算不上强国。和强大的英国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并受到英国的各种制约。同时,马克思提到德国人的技术智慧(体现在发明上)并不弱,至少曾经有过某种辉煌。

  

  第二类:关于德国工人的处境,包括第1、3、6、9四条,主要认为德国的工人和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链条上的地位比较低端。第8、16两条也间接相关,前者提到德国当时的主流文化仍然是资本主义文化,还没有产生对资本主义的广泛批判情绪,那么工人对于自身的处境应当是相对认可,而不容易有英国工人的反叛情绪。后者提到德国“民族主义”大资本家的崛起,在这些规模巨大的生产车间中,工人的层级应当是比较多的,低级别工人的数量应当是巨大的,工作和生活的自我可控性或自由度应当是比较少的。

  

  第三类:关于德国经济制度的变革或发展,包括7、11、13、14、18这五条。虽然都有经济制度的内容,但侧重各有不同。第7条似乎认为德国的“经济进步”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第11条涉及工资准备金的问题,德国政府或企业似乎缺少融资手段;第13条说明德国正在融入世界主流的信用体系;第14条似乎说明德国货币市场化的一些后果;第18条是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经过以上梳理,我发现马克思对于当时的德国有几种主要认识或态度:

  

  1)虽然是一个号称“四海为家”的犹太人,但是马克思对于自己的祖国仍然充满关切。

  

  2)马克思认为德国人具有出色的技术智慧,能够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多的,更高端的作用。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这种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甚至日益被压抑和掩盖了。

  

  3)马克思对于处在经济链条较末端的德国人尤其是德国工人的现状多少表示了不满,同时似乎认为德国工人应当学会“批判”他们身处的社会制度。

  

  4)马克思意识到德国所处的艰难局面,但同时期待德国通过建立真正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而不是通过比较虚假的其他经济进步指标来完成变革。简而言之,要变制度而不是变政策。

  

  这里的“制度”究竟是指什么?我暂时还没有发现,或者马克思暂时还没有说。但我同时意识到,仅仅分析马克思对德国,包括对英国的态度,还是不够的,因为从前边的引文看,他也比较关切那些比德国更加“落后”的地区。换言之,对于当时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局面,他很可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否则他就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了。所以,下边我决定引入另一个关键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