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曾祖父之死 -- 往往外

共:💬355 🌺1578 🌵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全国死亡3250万”这个数据

只不过一叶而知秋,既然死亡最严重的四川地区的数据如此存疑,全国死亡3250万,甚或更多的四千万就更加存疑了。

这个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我家里有这样一本《年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

确实有三千多万这样一个数据。

但是,这个数据绝不是“死亡三千万”,而是全国人口总数在这三年中减少了三千万。要知道人口总数是个动态变化的值,一方面因新生儿的诞生而增加,一方面因老人的死亡而减少。在发生全国性大饥荒的年代,人们普遍吃不饱,体力下降,营养不良。因营养不良而使这三年的死亡比较集中是一个普遍性现象。我的曾祖母活了九十多岁,但在这几年,因为不忍儿孙挨饿而不舍得吃,导致自己死亡。如果没有饥荒,她可能还能再多活几年。这些人确属“提前死亡”,而挨饿也确实是主要原因。所以,一些按照正常年份算本来分布在整个六十年代死亡的老人,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集中在这三年内死亡,必然会导致人口总数在这三年有一个明显的减少。

另一个死亡率高的人群应该是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我们都知道,解放前中国人均寿命不到40岁。如果根据常识,人们肯定无法想象大家普遍都在40左右就挂掉,一般都能活到60多岁。这里关键就是解放前新生儿死亡率太高而拉低了人均寿命。同样道理,这三年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新生儿死亡率高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因此拉高了全国的死亡人口总数。

这三年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应该主要集中在老弱病残及新生儿当中,青壮年被活活饿死的,不敢说绝对没有,但不可能是普遍现象。

另外,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往往被公知所“忽略”。低级公知也许是真的不懂,高级公知很可能就是故意的。那就是:全国人口总数减少三千万并不等于死亡三千万,而是出生总数与死亡总数之差。在发生饥荒的年代,成年人因为吃不饱必然导致怀孕率降低和新生儿出生率降低。因为当时全国都吃不饱,所以肯定会导致全国普遍出生率大规模降低的现象。

我们不妨做一道算术题:假设50年代末中国人口总数是5亿,人均寿命是50岁。这就意味着:5亿人在50年内死光,每年平均正常死亡总数就是一千万,三年就是三千万。如果三年中出生率为零,即使没有饥荒,人口总数也要下降三千万。虽然那三年中不可能出生率为零,但全国普遍性的出生率降低,也必然是造成全国人口总数大规模减少的重要原因。

所以,因挨饿导致出生率降低、新生儿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老弱病残因营养不良而提前死亡,三者结合导致人口总数下降三千万是真实的。但它和公知们所说的“活活饿死三千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