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井岗漫记之土籍与客籍 -- 抱朴仙人

共:💬195 🌺2885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说的是纯粹扯淡

早在闯关东之前,关外和关内的贸易联系就已经非常广泛,既有行商,也有坐商。因为即便在十六到十九世纪,东北也很难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东北缺少棉花、盐、糖、油脂等重要的生活物资,且东北的开垦是相当靠后的时候,大规模开垦更是要推到建国后。因此东北实际上一直都存在商人阶层,或者至少是商人群体。

闯关东开始后东北实际上是同期开始了更为浓郁的商业氛围,包括伴随而来的大量物资需求,整体商业氛围更浓,尤其到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随着东北工业化的推进,新兴城镇大量出现,特别是几条重要铁路线的竣工,大大促进了物流及沿路城镇的繁荣。实际上,东北的商业氛围即便不是超过同期的山东、直隶、河南等地,至少也是等量齐观。并且,东北本身属于物产较为丰富的地区,更便于商业上的往来调剂。

东北商业基础还要得益于俄罗斯及日本。

俄罗斯割让我国远东地区之后,长期处于物资匮乏的处境,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之前,俄远东地区基本上唯一的通商出口就是和东北,这也促进了对俄贸易及人员往来。

另一个是日本对东北的准殖民开发,客观而言,日本对东北的开发态度与对关内是截然不同的,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城镇管理客观上强化了东北的城镇化发展,也进而促进了东北整个社会阶层的演变,城镇商业阶层逐渐成型。(应该指出,日本对东北的影响远在1931年918事变之前,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对东北的商业渗透、人员渗透就已经逐步展开到了非常广泛的地步,从这个角度说,不管田中奏折是否确有其实物,日本的战略举措确实依据其而实行)。1931年之后,日本关东军快速扩张,依军队需求而形成的商业网络在东北占据了重要地位。

东北农民阶层与关内有较大差异,东北一直是以自耕农为主,佃农比例相对较低。这一结构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之后。这一阶层也为明朝抗击后金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兵员。清朝中叶之后,大量关内佃农逃到关外形成自耕农,夯实了农民阶层基础

因此,在建国之前,东北无论是城镇商业阶层,还是农民阶层,都具有非常坚实的基础,整个东北的商业氛围,也远远好于直隶、山东等关内地区。

建国后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