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姜维传 结局――国破 -- 陈不到底

共:💬38 🌺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姜维传 结局――国破

结局

国破

262年秋天,61岁的姜维最后一次(第九次)率蜀军北伐,向陇西郡的洮阳县(洮水北岸)进发。而邓艾早就探到蜀军的动向据城镇守,姜维看到洮阳有所准备,就往东进发。结果在侯和被邓艾军堵住,蜀军大败,姜维不得不再次退兵。(262年十月)

退军的姜维想到成都的复杂局势,无论是黄皓还是诸葛瞻都要除掉自己的兵权,这一次北伐又是失败,姜维干脆连成都也不回,向刘禅上表请求去沓中(属阴平郡靠近陇西)驻守(*注五十一)。上表到了成都那里,刘禅也没有拒绝。这个时候,刘禅宫中的一棵大树无故折断,反对姜维北伐的谯周深感忧虑,就在树干上写下十二个字“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谯老爷一向爱说讳默高深的话,这一次也没人搞懂。谯周的徒弟陈寿写三国志时解释说,“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意思是曹魏将一统天下,还有谁能对抗他呢?谯周这次说得差不多,只不过统一天下的并非曹魏,而是还暂居人臣的司马氏。

司马昭立了新皇帝曹奂,屡次推托朝廷加封自己晋公的任命,实则上这时的魏国就是当年的汉献帝翻版。司马昭大权在手,一直考虑着征讨蜀汉(他认为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有人建议说,蜀汉依仗的就是姜维,干脆派一个刺客刺杀他,将来伐蜀就容易了。司马昭还真动了心,荀勖(钟会的堂外甥)进言说,“明公以正直主持天下,应该凭大义讨伐二逆(蜀吴)。假手刺客可不是以德服远的手段。”司马昭一听孝义的大道理,忙点头称善。既然不用暗箭,那就明刀明枪的真来。

早先,司马昭的手下对伐蜀的建议都表示反对,只有钟会认为伐蜀可行,日日同司马昭商议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注五十二)。司马昭得到钟会的支持,更坚定了伐蜀的信念。262年冬天(就是姜维败退之后),以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代替之前的督关中卫将军司马望)。为了迷惑蜀汉,司马昭命令青、徐、?肌⒃ァ⒕!⒀镏钪荩?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对外显示为伐吴作准备。

而驻守边境的督陇西征西将军邓艾听说后却反对征蜀,认为时机未到。司马昭接到邓艾的反对书信深表忧虑,专门派自己的主簿师纂做邓艾的征西将军司马,去向他解释自己的战略意图。邓艾得到消息后,马上表示奉命从事。

蜀这边,在沓中的姜维听说钟会为镇西将军督关中,在263年初向刘禅上疏,“听说钟会治兵关中,肯定将有所动作。应该派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刘禅看了后问黄皓,这位黄公公素信鬼巫,当时就按鬼神口气说“敌终不自致”,魏军不会被招来的,皇帝您就好好的安歇吧。姜维上疏的事,群臣竟然没有知道的。

这个时候的蜀汉,照吴国的使节说法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他还形容蜀汉犹如屋梁上的燕雀,屋子都已着火,自己却身在雀巢之中不知祸之将及。

而姜维得不到刘禅的回复,自己却没有进一步加强汉中的防守,还是滞留在沓中。关于这一点对姜维的非议,我认为蜀汉北部边防作调整都先是首辅提议,再由刘禅同意才得以实施。姜维的上疏被黄皓压制,自己也害怕权力斗争不肯交出兵权,所以就在沓中没有动作。蜀汉的灭亡完全就是人为的结果。

263年夏,司马昭决定伐蜀前夕,再次同手下商议说:“寿春平叛之后,已经休养生息六年,现在已经是讨伐蜀吴二逆的时机了。如果攻吴,是必要大造战船,而且南方湿土炎热,容易产生疾疫。所以还是先取蜀,破蜀之后三年,再顺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讨伐孙吴。

现在蜀的军队大概有九万人,除了成都守备和其他郡县的驻军有四万人的话,余众(姜维部)不过五万。只要能将姜维阻隔在沓中,使他无法向东援助;我方通过骆谷,乘其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趁着蜀军各守城隘兵力必定分散,我军将城围困,再遣精锐继续突进,汉中必定是我囊中之物。以刘禅的懦弱,听说门户被破,百姓震怖,灭亡是必然的事。”司马昭的这段言论基本就是日后伐蜀的战略指导。

五月,曹奂下诏讨蜀。司马昭征集四方之兵十八万。任命讨蜀三方面大军:

征西将军邓艾督帅(陇西)诸军,往甘松、沓中方向绊住姜维。

雍州刺史诸葛绪督诸军趣武都、高楼方向,配合邓艾牵制姜维东援。

镇西将军锺会在长安由骆谷进汉中方向。

由司马昭统一指挥。

263年秋八月,司马昭在洛阳大赏将士,陈师誓众,派遣大军出发。临行时有个不识趣的将军邓敦还在说伐蜀未可,被司马昭当鸡给宰了。

司马昭具体分配各路兵力:

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属下有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颀等。师纂(原为司马昭主簿)为征西将军司马。合计三万人左右(里面有邓艾自己征召的“凉州兵马、羌胡健?何迩в嗳恕保?

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合计三万人左右。

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杜预(马上就要娶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为镇西将军长史。主力十二万人左右攻汉中。

在这三路军上,又设置监军由廷尉卫??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有自己的士兵千人左右。

魏军这么大的动静,黄皓是想瞒也瞒不住了。这时蜀地还凑热闹的来了一场地震,刘禅惊恐之下,大赦,改元炎兴(汉是火德,所以要再燃烧一把)。刘禅这时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赴沓中支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赶赴阳安(平)关口。

魏军迅速行动,邓艾督诸军前往沓中,九月时,天水太守王颀进攻姜维营围,陇西太守牵弘进攻正面,金城太守杨颀从甘松方向进攻后面

雍州刺史诸葛绪则到了建威(武都以北,已进入蜀境),前往援助姜维的廖化听说后就在阴平停了下来,以防中路诸葛绪继续向下突进。

钟会的军队最多,分两路于骆谷、斜谷进入汉中(另外还有魏兴太守刘钦在子午谷有部分军队,实则是三路并进),又从以前曹爽攻汉中的老路进发。当年曹爽是灰头土脸的才出的骆谷(见前文),如今钟会可没有曹爽那样无能。钟会的大军之前,是牙门将许仪(许褚子)在前开道。钟会随后跟进,当通过一座桥时,突然桥破马足陷入。钟会愤怒之下将许仪斩首(钟会持节的权力只能杀犯军令者),许仪是功臣之子还被砍头,这一下子众将官都心惊胆战。魏军很顺利地就通过秦岭,进入汉中盆地的外围险要地带。

而汉中的守军按照事先的“敛兵聚谷”的计策退守阳安关,放弃外围险要地带;监军王含五千人守乐城,护军蒋斌五千人守汉城。钟会根本就不在这里纠缠,派遣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后来蒋斌至蜀降时尚在,魏军这时对两城其实是围而不攻)。剩下十万魏军漫山遍野的就向阳安关冲过来了。

这个时候,姜维在沓中的围守已被邓艾攻破。姜维听说阳安关被围就向东进发援救,在强川口(具体位置不明从名称判断在某河口)被杨颀等人阻截,无心恋战的姜维败退。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姜维率剩余的蜀军甩开邓艾诸军的纠缠,星夜向阳安关驰援。

驻守阳安关的守将是傅佥(刘备伐吴时战死的傅肜之子)、蒋舒,大概有一万左右的守军。蒋舒这个人原来是别处的守将,因为不称职而被撤换到阳平关上给傅佥当副手。

看到有如潮水的魏军,蒋舒就打定投降的主意,他对傅佥说,“魏军到关下不出击而闭城自守,并非良策。”

傅佥说,“如今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你要是违命出战,白白丧失士兵,没有一点用处。”

蒋舒等不了那么多,“你保你的城得功劳,我出战克敌得功劳。各行其志。”

蒋舒率众而出,却马上倒戈投降了钟会前军胡烈,得知阳安关守军失去一半的胡烈趁机强攻。愤怒的傅佥拼死抵抗,无奈魏军势大,傅佥不支战死。(魏军对不屈身死的傅佥很是崇敬,后来司马炎还下诏赞扬这先后战死沙场的父子两人)

阳安关轻易的就被魏军拿下,还正在派人祭扫诸葛亮庙(亮庙在沔阳,就是汉城所在,今陕西勉县)的钟会大喜,率军挺进汉中门户,还得到了蜀军在阳安关的储粮。志满意得的钟会给汉城的守将蒋斌写信说,“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比如足下、诸葛思远(诸葛瞻)。如今我大军西到,想要再祭扫尊大君公侯墓(蒋琬),还希望能告其所在。”知道大势已去的蒋斌并未在此时投降,出于礼貌,回信说,“亡考昔遭疾?M,没於涪县。按卜卦(卜云其吉)的说法就安葬在此地。知君西迈,就可以顺便祭扫先人了。”得到蒋斌回信的钟会大是得意,连蜀将也认为我能长驱直入(涪县距阳安关近千里),还有什么办不到的?

魏军取得汉中,十月二十二日,洛阳的司马昭面对朝廷第七次的晋公任命,终于心安理得的接纳。

驰援的姜维到达阴平和廖化的援军会合,听说阳安关已失。震惊之下,决定迅速突进到东南方向的剑阁好挡住魏军的主力部队钟会。而雍州刺史诸葛绪已在白水上的桥头停驻,正好挡住姜维东进方向。姜维遇到阻隔马上就往北孔函谷做偷袭诸葛绪后路的举动:姜维作决定是够迅速的,他也是不得不啊,邓艾就在他身后呢。诸葛绪受到蜀军牵制就往后退却三十里,就把白水桥头让出了个空当。姜维得到消息,打了个花枪折返从桥头经过,诸葛绪傻乎乎被牵着跑,等赶到桥头时和蜀军居然差了一天!

这时邓艾的军队也到了阴平,听说姜维跳过诸葛绪的阻拦前往剑阁,那就是面对钟会的主力军。按照之前的战略规划,这时邓艾和诸葛绪牵制姜维援救汉中的任务已经完成。邓艾研究地形,打算简选精锐,从汉德阳入江由、再由左儋道向绵竹,往成都方向进发。他向诸葛绪要求共行,诸葛绪认为自己只是受命阻隔姜维,并无继续西行的命令。现在姜维从他这里溜了,诸葛绪觉得有些不妙,也不管邓艾的建议,自己沿白水向钟会主力靠拢。这时钟会派遣田章等向剑阁西部进发,扫清了阴平与剑阁之间的蜀军残余。诸葛绪就与钟会主力会合在剑阁。

钟会见了诸葛绪的三万军队好像猫见了腥,就密报诸葛绪畏懦不进,同时把他打入槛车同密书送到后方,三万军队都归了钟会管辖。

姜维、廖化到了剑阁。之前援救阳安关的张翼、董厥到了汉寿(在剑阁东南不远),也是听到汉中失陷的消息退守剑阁。这样蜀汉的残部全都集中在剑阁一线对抗钟会的十多万大军。钟会听说大名鼎鼎的姜维在守剑阁,就又写了一封信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郴?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意思是用故国之意感召姜维归降

姜维并未回信,而是列营据守险要。

钟会的十多万大军在剑阁下列开阵势强攻,还移檄(移是晓喻责备、檄是声讨征伐)蜀将吏士民说了一番大道理,“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大有一举灭蜀之气概。可是和阳安关同样险要的剑阁在姜维等蜀将的坚守下屹立不动。而魏军这时的粮草渐渐接济不上,钟会稍稍退却,在犹豫是否见好就收。

在阴平的邓艾看到钟会前进不得,就给司马昭上言:“现在敌人败退,正应乘胜进击。从阴平抄小路经过德阳亭直取涪城,离剑阁百余里,离成都三百余里。像这样出奇兵直捣敌人心脏,剑阁守敌必然回军救涪,钟会大军就可长驱直入;如剑阁守敌不还,涪城守敌也是不堪一击。我军就可攻下涪城、直取成都。军志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我们奇袭敌之空虚,必定能够攻灭蜀国。”

等不及司马昭回信的邓艾决定走阴平小道。十月底,邓艾率军进入蜀军未设防的阴平山区。沿途七百里杳无人烟,处处是悬崖深谷,奇峰突起,怪石嶙峋。邓艾的另一个司马段灼后来说此时军队不满两万,车马等器具都留在阴平,全是步兵的将士们凿山开道,在陡峭的悬崖上修筑栈道、架设桥梁。67岁的邓艾身先士卒,上山的时候手攀树木,足蹬峭壁,艰难地往上爬;下坡的时候用毛毡裹着身体,从上面往下滚。粮食快吃光了,全军已濒临绝境。

但邓艾终于突破天险,(十一月)突然出现在江由城前,蜀江由守将马邈面对天兵神将吓得赶紧投降。邓艾的军队得到了及时的军粮补充。

成都方面大为吃惊,派遣卫将军诸葛瞻率数千人前往迎战。蜀军挺进到涪县,诸葛瞻开始犹豫不决,同行的黄崇(黄权留在蜀之子)屡次劝说诸葛瞻应当速行据险,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地(江由和涪县之间尚有数百里的左伦道险路)。可是诸葛瞻却不知如何是好,黄崇痛哭流涕却怎么也不能说服他。

邓艾的军队出左伦道与蜀军先锋交战小胜,诸葛瞻就率领蜀军退却到绵阳列阵迎战。

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说,“你若投降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怒斩来使,愤然出击。邓艾派遣司马师纂出左,子邓忠出右。两人初战不利,退到邓艾身边说,“打不过啊!”邓艾大怒喊道,“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魏军已是身在绝地,此时孤注一掷奋勇杀敌。蜀军被杀的大败,诸葛瞻竟战死在乱军中,他的长子诸葛尚悲痛道,“我父子深受国家重恩,却无能早斩黄皓,以致今日的惨败。我还活着干什么?”说完也奔驰在乱阵中战死。黄崇知道已是无望,激励士兵后也死于阵前(他是文官),张飞的长孙张遵(尚书)也在此役战死。

蜀军死的壮烈,却拦不住邓艾前往成都的脚步。56岁的刘禅听说最后的依靠诸葛瞻也战死了,整个成都顿时乱作一团,百姓奔逃入山中不能禁止。蜀汉的官员在朝堂上乱哄哄的向刘禅瞎出主意:要么逃到盟友孙吴那里;要么逃到南中蛮夷之地。

早就预料到今天的谯周提议还不如投降,说,“东奔吴国的意见不能成立。魏吴两国,实力相差悬殊,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已成定局。投奔吴国是称臣,投降魏国,也是称臣,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以免受再辱之耻。至于南下,也不是好办法。首先,大敌逼近,人心离散,恐怕无人愿意南行。再说,魏人此行誓在灭蜀,陷落成都也不会放弃南下追击的机会。况且南中诸夷,平时犹不安定。如果据守此地,增征贡赋,也就会激起他们的反叛。所以,乘没有势衰力竭的时候投降魏国,可以得到优待。这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群臣反对说,“邓艾如今都打到眼前了,还能接受投降吗?”

谯周争辩说,“现在还有东吴,(投降受优待正好可以做他们的榜样)。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我愿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邓艾这时已经到了雒城(绵竹成都之间),刘禅也没有别的主意,觉得谯周说得挺有道理,就派遣张绍(张飞次子)、邓良(邓芝子)向邓艾请降。刘禅第五子刘谌伤国之亡,先杀妻与子,然后自杀(汉晋春秋说刘谌哭於刘备昭烈庙后自杀)。

邓艾看到张绍、邓良带来的皇帝玺绶和降表,大喜过望。邓艾赶到成都北门的时候,刘禅自缚双臂,带着棺材,和众子群臣六十多人正等在那里。邓艾解开绳索,烧掉棺材,接受刘禅的投降。

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灭亡。

(悲夫!眼前成都北门的蜀汉君臣可曾想到五十年前,刘备与诸葛亮、张飞、黄忠、赵云等人步入成都的情景?)

*注五十一

估摸姜维是在退兵回成都的路上上的表,得到同意后自己又率军北返到魏蜀边境的沓中。而往常跟随姜维北伐的张翼、廖化都没有同去。至于为何选择驻守在偏远的沓中,应该是因为这里靠近羌人的聚集地,姜维心中还有为再次北伐作准备的念头。

华阳国志记载: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而魏国后来的讨蜀诏书中也说,“往岁破败之后,犹复耕种沓中,刻剥众羌,劳役无已,民不堪命”。

*注五十二

钟会在261年底改任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简单说就是京城特首),和司马家的关系更加亲密。史称“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就是说有什么事,钟会都要掺和一把给司马昭出主意。262年,嵇康被司马昭所杀,很大部分是钟会的原因。

嵇康事件的来龙去脉很显示了司马昭政权的虚伪,起因是与司马昭关系亲密的山涛(司马昭的外婆是山涛的本家)任选曹郎,后将去职,就推荐自己的好友嵇康接替(他和嵇康同属“竹林七贤”)。嵇康是当时名士,不愿意出仕司马家,回了一封信,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字,嵇康很不客气地与他绝交,书中自说不堪受礼法的束缚,晋书有这封信的全文。

司马昭以前就想征召嵇康,现在他公开回信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司马昭听来很是生气。鲁迅先生解释说,“非薄了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氏)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正好当时钟会正在办理吕安案件(吕安兄长吕巽淫安妻徐氏,反过来诬陷安不孝,结果吕安被下狱),嵇康为好友吕安奔走伸冤和钟会又碰了面。

以前钟会年轻时去拜访嵇康(世语说钟会之前把自己所作的文章丢在嵇康家院子里,希望得到名士夸赞),嵇康正在和好友向秀一起在树下打铁(家贫干些零活),两人对贵公子钟会都没做搭理。钟会站了半天很是尴尬就准备返回,嵇康抬头来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人对答得挺潇洒,可是钟会却在心里打下了疙瘩。

这时嵇康牵连吕安案,再加上他写《与山巨源绝交书》触怒了司马昭。钟会就向司马昭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又说“康欲助??丘俭,赖山涛不听。”如今吕安、嵇康言论放荡,诋毁先贤典论,这是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所以必须惩办“以淳风俗”。于是司马昭就下令将吕安、嵇康斩首弃市,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愿也被拒绝,嵇康临刑弹《广陵散》而死。

嵇康死了,钟会还在到处找别人的事,看还能不能发掘出什么。当时就有人说,见钟会“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乾在前”,可见钟会的口碑有多“好”。

说了这么多别的事,只为说明钟会这个人,才干是有的,却容不下别人,为了自己和讨好上司,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伐蜀一事,钟会表现积极,并不一定是他和司马昭所见略同,多少还是谄媚的缘故。这样的为人,为日后钟会、邓艾之争埋下了隐患。只是钟会狡黠,司马昭却更加老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