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 冉重光

共:💬284 🌺1182 🌵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大致是这样的

举例来说,比如某产品市场销量2万件,官方定价100元。

甲工厂厉行节约,生产成本为80元,产量1万件,利润大部分上交国家,于是工厂无力进行自我更新。就算不上交,比方说用来改造生产线,把成本进一步降低到70元,来年也还是只能做1万件,不能擅自扩大产量,也不能用降价的办法抢市场,多赚得有限,如果技改、更新的投入比较大,就无力负担了。

乙工厂铺张浪费,生产成本为100元,产量1万件,也能过得下去,不会从市场上消失,哪怕亏损了也有国家补贴支撑(本质上来自于甲工厂的利润),来年照样用100元的成本产1万件产品。

所以,这种情况下,甲工厂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乙工厂不会被淘汰。当然,国家会把收上来的利润重新分配,建立新工厂、开发新产品,不过开发任务搞不好会交给乙工厂,甲工厂反到不能进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管这种现象叫“鞭打快牛”、“奖懒罚勤”。

以前中国实现这种计划体制也有其必要性和好处,那时的中国严重缺乏重工业、各种工业品极度匮乏,采用统购统销、利润上交的办法可以把不多的几座工厂所产生的利润集中起来,开办新厂、办重工厂、发展社会急需的工业部门,这样可以快速地扩大工业规模,同时避免把极为有限的资源消耗在同业竞争之中。后来随着中国的工业基础逐渐建立,产品越来越丰富,这种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了,再后来就是改革开放了。

实际上,上面例子中该产品的“价值”(平均必要劳动)应该是90元。市场经济条件下,甲工厂只要把价格降到95元,让价格向反映价值的方向波动,就可以把乙工厂完全赶出市场,同时自身扩大产量,增加的销量可以补偿乃至超过降价的损失,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产生更大的利润空间,让企业有动力也有能力进行更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PS,老兄的键盘是不是逗号键坏了,看得好累,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