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人的智慧《智囊大全》之一——古代的“福尔摩斯 -- 俺老孫

共:💬27 🌺20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人的智慧《智囊大全》之一——古代的“福尔摩斯”续二

在《住院病人》这个故事中,作者描述福尔摩斯通过观察他的亲密伙伴华生的目光所及和表情动作,就准确的推测出华生的心中所思所想。这种写法被评论为作者已经厌倦自己创造出的福尔摩斯这个人物,但为了迁就读者就凭空虚构出来这种完全超现实的“神迹”。

那么通过观察人的目光、表情和动作能否正确的推测出被观察者的心理活动呢?

《智囊大全》的《明智部·知微》卷中有一个诸葛亮的故事是这样的:“有客到昭烈所,谈论甚惬。诸葛忽入,客遂起如厕。备对亮夸客,亮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盼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急追之,已越墙遁矣。”

这个故事说:刘备和一个客人神侃正欢,诸葛亮忽然来了,那个客人去厕所后,刘备对诸葛亮夸赞这个客人。诸葛亮说:这个人一看到我来,就露出畏惧的神色,放低视线不正眼看人,却又偷偷窥视,外奸内诈,一看就不像个好人,一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让人去追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跳墙跑了。

可见,看人的表情、眼神等等确实可以推测人的内心活动。

如果说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聪明人,他还不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那么看下面的故事就知道在中国古代普通人也有这等智慧。

《伐卫》:

“齐桓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问故,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而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色动,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

这段故事说:春秋时候的齐桓公有一天与他的相国管仲朝会商量攻打卫国。齐桓公开完会回到后宫,他的一个从卫国娶来的夫人见到他就向他行大礼,问他:我娘家哪儿得罪您啦?您要攻打我娘家?齐桓公就辩解:你咋知道我要攻打卫国啊?卫夫人就说:您开完会回来一进门,我就看出您雄纠纠气昂昂的,像是要打仗的意思;看见我却有点不好意思,还不就是要攻打我娘家吗?第二天,齐桓公又和管仲朝会,管仲一见面就问:您不打算攻打卫国了吗?齐桓公说:你咋知道的?管仲回答说:您朝会时态度特谦恭,说话声音特平缓,看我的时候有惭愧的神色,还不就是对昨天的决定反悔了吗?

人心里那点事儿,即使没说出来也全写在脸上,不但亲近、熟悉他的人能一眼望穿,就连不相干的外人只要善于观察都能一目了然。不信,看接下来这段。

《伐莒》: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公怪之,以问管仲。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叹曰:‘嘻!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者,意其是耶?’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焉,东郭垂至。管仲曰:‘此必是也!’乃令傧者延而进之,分级而立。管仲曰:‘子言伐莒耶?’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曰伐莒?’对曰:‘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优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愀然清静者,缞绖之色;勃然充满者,兵革之色。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勃然充满,此兵革之色。君吁而不吟,所言者伐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意小诸侯之未服者,唯莒,故言之’。”

这段故事说:齐桓公和管仲又商量着要攻打莒国,命令还没下呢,就已经嚷嚷的满大街都知道了。君臣一合计,管仲说:这是有高人呢!齐桓公说:哈!白天有个杂役曾经仰头看我说话,想必就是他了。管仲就把这人找来一问果然是他。管仲就问:我命令还没下呢,你咋就知道了?这个杂役就说:俺善于观察大人物的神色来揣摩大人物的心思,你们这些大人物啊:听见音乐就喜笑颜开;有丧事就垂头丧气;有战事就慷慨激昂。我白天看见国君在台上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像是要打仗啊,说话的口型是吁的口型,挥手指的方向是莒国,现在小诸侯中没向咱国臣服的只有莒国,所以俺就猜出来了。

附注:莒:音ju(举),和吁的口型一样。

可见,通过察颜观色来推断被观察对象的心理是可行的,至少中国古人以其智慧加以证明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