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叁】 -- 京华烟云AMIP

共:💬80 🌺1180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6、帝国双骄——亚洲山地之王的悲哀》(上)

据《巴基斯坦黎明报》报道,吉尔吉特地区警局警长阿里.谢尔称,当地时间周日(2013年6月23日)凌晨1时许,15至20名不明身份者身着巴警察服饰,先是绑架了两名巴基斯坦导游,杀死一人后,从另一人口中获得了登山者营地的位置并前往。在拿走登山客的财物和护照后,将他们杀害。

当地媒体援引一名目击者的话说,当时袭击者将熟睡的登山客叫醒,命令他们走到住所外边后向他们开枪。

谢尔称,吉尔吉特地区位置偏远,登山客只是住在一个山林小屋中,没有很多的警戒。

据悉,共有11人遭到枪杀,其中包括2名中国人、1名美籍华人……

天宝六年(公元756年),董延光率领的唐军再次在石堡城下铩羽而归,但与此同时,唐朝却在另一条战线上取得了对吐蕃的大捷,这场战争发生于遥远的中亚,具体就在前面那条新闻里提到的吉尔吉特,该地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地区西北部,当时叫做小勃律。

吉尔吉特耸立着海拔8125米的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Nanga Parbat),这座山以气候极端复杂恶劣著称于登山界,山体复杂,岩石、深雪、硬冰等交替出现,并且经常发生雪崩,导致登顶死亡率高达32%,在全世界14座8000米级山峰中位居第二,所以又被称为“杀手巨峰”。

当年,在这座“杀手巨峰”下指挥战争的唐军统帅,是一个名叫高仙芝的将军。

拜执掌大唐朝政近二十年的李林甫宰相所赐——此公有个著名论调,“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进入天宝年间以后,玄宗非常喜欢任用蕃人也就是少数民族人士当将军,这个用人标准其实也与现在类似,不是说“无知少女”——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这四类人——特别容易获得提升嘛。

本篇主人公高仙芝将军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哥舒翰将军,都是这种人事制度的受益者,前者是高丽人,而后者是突厥人。至于李林甫宰相为什么要这么做,《旧唐书》写道:“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

也就是说,李宰相欺负这些少数民族的大老粗不识字,认为他们没法当上宰相从而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因而“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但令唐玄宗和李宰相没想到的是,这些大老粗之中竟然还隐藏着一位绝世高手,最终导致“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不过,本篇的主人公高仙芝将军和安胖子不一样,人家可是一位大大的忠臣。高仙芝是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人,前面我们说过,唐帝国在高宗时期吞并了高句丽,并从当地大量遗民到中国,高仙芝的先辈大概就是那时候来到了大唐。对于这些甚至让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也苦不堪言的勇敢战士们,帝国政府自然不会让他们在家种地,于是大量录用他们当兵。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也加入了唐军,直至得到诸卫将军这样的中高级军衔。

按照史书记载,高仙芝这孩子从小就招人喜欢,因为他“美姿容”也就是长得相当正太,但小高并非油头粉面的银样蜡枪头,反而“善骑射,勇决骁果”即很能打架下手也非常狠,加之出身于彪悍的高句丽遗民家庭,这样的人不当兵岂不是暴殄天物,因而高仙芝从小就跟着老爸高舍鸡在唐军中混,父子一起来到了安西军区服役。

刚开始的时候,小高只是凭借父亲的功劳才得了个游击将军的头衔,这是一个从五品下的散官,并没有具体的职责,但到了后来,高仙芝凭借在战场上大砍人头积累了赫赫战功,才二十多岁就当上了将军,最后竟然已经与老爸平级了,史载“与父同班秩”,可谓年少有为。

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早已名存实亡,所谓各卫的“将军”也只是一个代表你享受何等待遇的头衔,并不像唐初那样有着一定的实际职权,因而年青的高仙芝将军也只是一个普通军官,他先后在田仁琬、盖嘉运两位节度使手下当差,但却没有得到重用,一直郁郁不得志。

在盖嘉运当节度使期间,发生了一件让唐朝很丢脸的事,因为唐蕃第一要塞石堡城,就是在他手里丢掉的。当时是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冬天,吐蕃人突然袭击了石堡,毫无准备的盖嘉运抵挡不住,被迫撤退,这座险峻的军事要塞从此回到了吐蕃人手中。这次失利直接导致了唐军后来的多场大败,玄宗自然怒不可遏,立即将盖嘉运查办,改派夫蒙灵詧接任安西节度使。

与高仙芝一样,夫蒙灵詧也是位蕃将,不过他并非东北的高句丽人,而是出身于西北的羌人部落。新任节度使发动了一系列边疆战争,尤其是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五月,夫蒙灵詧率唐军在中亚的俱兰城,也就是今天哈萨克斯坦南部江布尔市的卢戈沃伊附近,大破西突厥突骑施汗国的残部,将突骑施大将莫贺达干——就是谋杀苏禄可汗的那个人——斩首马下,使得这一称霸中亚数十年的汗国彻底臣服于唐。

正是在这位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詧手下,高仙芝如千里马终于遇见了伯乐,彻底大放异彩。他在这些战争中的表现极其优异,因而深受夫蒙灵詧赏识,也不断得到提拔,一直做到了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的高位,成为了夫蒙灵詧的副手。

前面我们反复讲过,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6年),已攻占大勃律的吐蕃继续向临近的小勃律发展,后者已是当时唐朝通向中亚阿姆河流域诸国的唯一通道。最后,伴之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吐蕃把公主下嫁小勃律王为妻,小勃律遂归附于吐蕃。随着大小勃律的相继失守,吐蕃人取代了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联合打击下江河日下的突骑施汗国在中亚的主导地位。于是,西域二十余国受吐蕃威逼,不得不向其称臣。

在吐蕃军队的阻隔下,中亚诸国已经无法对唐朝进贡,这也标识着唐朝以及功能丧失了对这些国家的宗主地位。为了重新夺回优势,在公元742年到746年的五年中,唐帝国曾先后派节度使盖嘉运、田仁碗、夫蒙灵詧三次对占据小勃律的吐蕃军进行讨伐,但都未能获胜,“自仁琬以来三讨之,皆无功”。

天宝六年也就是公元747年,唐玄宗决定再次征伐小勃律,以打通这个通往西域的咽喉,指挥官的重任幸运地落在了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的身上。唐军总人数大概一万左右,至于兵种,他们都是“步骑”——有人认为这是指步兵和骑兵混编,也有人认为这是指骑马行进但下马作战的步兵,因为史书中明确指出了“是时步兵皆有私马自随”。

唐军自安西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库车出发,经过过今天新疆的阿克苏、巴楚、喀什等地,沿着帕米尔高原也就是葱岭行军,一共走了一百多天,终于到达了特勒满川即阿富汗的瓦罕河谷,史书中著名的护密道——也就是今天阿富汗战争中经常提及到的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便经过那里,当时该地座落着一个叫“五识匿”的小国。

在五识匿国,高仙芝将军队分为三路:第一路,骑兵三千人,由疏勒守捉也就是喀什驻军司令赵崇玼率领,从北谷道进军;第二路,兵种人数不详,由拨换守捉也就是阿克苏驻军司令贾崇灌率领,从赤佛道进军;第三路,兵种人数不详,由总司令高仙芝和政委(监军宦官)边令诚亲自率领,从护密道也就是瓦罕走廊进军。

三路人马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吐蕃人在小勃律修建的军事要塞——连云堡(位于今天阿富汗东北部的萨尔哈德,一说位于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的兰加尔),那里也是通往小勃律国都的门户。各路指挥官约定,七月十三日晨在连云堡会师后,一起对敌人发动总攻。

当时连云堡内驻扎有一千人左右的吐蕃军,而在城堡南方十五里处,吐蕃人“因山为堡”修建了防御工事,在那里还着八九千人的守军。山坡上修筑的防御阵地下面是一条咆哮的大河,唐人称其为婆勒川,也就是今天阿富汗的瓦罕河或称瓦罕苏河。当时正值夏季,这条大河处于涨水的汛期,吐蕃守军宽慰地认为,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单靠人马自身是难以涉水通过这条大河的。

但高仙芝偏偏不信邪,他下令首先“以三牲祭河”,在给神仙上完供后,又命令各部队选出精干勇敢的士兵,组成一支突击队,让他们带上够吃三天的干粮,第二天早晨到岸边集合,准备渡河。

看到正处于汛期的大河,将士们都认为自己的总司令发疯了,可没想到的是,这条大河竟然是色厉内荏——到了河边以后,在司令官的逼迫下,唐军骑兵部队硬着头皮下了河,最后竟然“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就这样排着整齐的队列,稀里糊涂到了河的那一边。

看到这一情景,吐蕃守军惊得目瞪口呆,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此前一直提心吊胆,担心遭到敌人“半渡而击”的高仙芝则欢喜过望,他对自己的政委边令诚宦官大笑道:“如果正渡到一半的时候敌人杀过来,那大家肯定全玩儿完,现在已经过河排好了阵势,真是老天把这些倒霉的吐蕃贼赐予咱们啊!”

他随即下令,兵贵神速,来不及等另外两路人马了,部队渡河后立即向敌人发起攻击!天险已失,防御工事中的吐蕃人很快溃不成军,唐军很快杀到了连云堡的下面。

连云堡的工事修建得极其坚固,吐蕃人依托险峻的地势,“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面对唐军的进攻,守军顽强抵抗,他们依山拒战,炮石如雨,唐军损失很大却进展甚微。

于是,高仙芝叫来李嗣业和田珍左右两名陌刀将,对其下达了死命令,要求他们在午时以前必须拿下敌人的阵地。所谓“陌刀将”,就是陌刀队的队长,陌刀是唐军特有的一种兵器,又名斩马剑,尽管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比如初唐诗人卢照邻便有“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的名句,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任何陌刀留存于世,人们也只能通过史料猜测其大致的形制模样。

一般认为,陌刀大概是一种直刃长刀,形状似剑既长且重,可能还配有长柄,据说有的竟然重达五十斤,通常用来对付骑兵部队。许多武器专家指出,这种兵器很可能是唐人在与吐蕃、突厥的无数次实战中优选出来的,专门装备重装步兵,而唐朝的重装步兵并非我们印象中的那种,他们虽然两条腿打仗,但却不是两条腿走路——行军基本是骑马而非步行。因此,陌刀队大致可以理解为装备陌刀的骑马重步兵。

其实,从史料记载来看,唐军的主要对手吐蕃军,其主力部队很可能也是骑马行军的重装步兵。根据唐朝官方史书《通典》的记载,“其战必下马列行而阵,死则递收之,终不肯退。”因此吐蕃人有可能是以马匹实施运输,作战时则下马组成严密的方阵,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军。

不仅如此,《通典》中还写道,吐蕃军的防具相当精良,“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与此同时,吐蕃人主要的进攻武器是非常长的细矛,“枪细,而长于中国者。”

得到午时前攻克敌阵的命令后,李嗣业马上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他身先士卒,领着这批高举陌刀的重装步兵发起了冲锋,但是,悬崖上的城堡抛下的滚木檑石铺天盖地,唐军根本没办法攻上去。见此情形,具备登山队员素质的李嗣业决定声东击西,他让大队人马继续攻打,自己领着一小队人,悄悄绕到吐蕃军防卫的死角,开始施展起徒手攀岩的绝技。

最后,身体素质超强的李嗣业竟然真地爬了上去。主官率先犯险成功,这大大激励了手下官兵,于是这小队人也有样学样,一个个你拉我拽,终于全部爬上了悬崖。后面发生的故事,就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史载“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九。”

号称坚不可摧的连云堡要塞,就这样落在了唐军手中。此役不仅拿下了这座具有极高战略价值的城堡,而且如果连带统计此前渡河时的战绩,唐军一共斩杀了五千敌人,并且生擒了千名活口,“得马千余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可谓成果颇丰。

通宝推:桥上,foureyes,老沛,马尔他之鹰,德里克,虹桥湾11号,五角星帽子,不远攸高,崇山彩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