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之梦 -- 贼不走空

共:💬56 🌺214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中国之梦

这几天,中美正在华盛顿对话战略与经济问题,这个对话是2009年开始启动的。

万众期盼筹备了十年八年的奥运会,很多时候他的开幕正是主办国经济冲上云霄进入集体亢奋的阶段,在正确的时间,08次贷危机应劫而生。

97年金融危机爆破之后,美国并没有和相应的国家开展战略与经济对话,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那边对话。

这个不同,是中国梦的基础。

今年很多新鲜词汇,例如LIKONOMICS,中国梦这个概念推出来并不久,在国内还没有怎么捂热,就开始了对外推广——要积极开展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和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并高于美国梦。

60年代的美国梦,是每人可以拥有一份好工作,一栋白色篱笆围成的房子,一辆车,两个孩子,这是战后普通美国人生活的标志。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社会福利:人类的福音与纠结》,(为了准确,一部分)欧洲人的梦想也与美国梦有交集,那就是不怎么工作,而拥有上述其他。

其实欧洲梦才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从中作梗”的就是那些“反人性的”、“万恶的”上层建筑。卑斯麦在1881年颁布了《工人伤残病老社保纲领》,老谋深算的他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性就是躺着,于是他加了一个“凡是”:凡是领取国家救济金的人无权参加选举。

据说美国人是西方世界最反感福利制度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那一小撮人认为“如果我让你不劳而获,实际上是害了你。”但是福利制度仿佛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在北美蔓延——本来为弱者提供的安全网怎么就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越来越多的人想靠上去……

于是,要审批才行。

我早就说过,同一个地球,同一副德性,在中国,申请经济适用房本来是穷人的专利,够格的人应该都很穷,后来衍变为一项权利,排队的都是高富帅。在美国也是如此。李光耀提醒美国,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领取救济金的羞怯感消失了,美国的问题就大了。老一辈的美国人是不屑于去领救济金和排队领免费午餐的,现在许多美国人在争当“残疾人”,由于制度的弊端,心血管病和关节炎都成了残疾人的标准……

畸形的福利社会,不是中国之梦。

美国梦说,大家要有一份好工作,然后……,但是美国没有做到。

本来凯恩斯的办法挺好,把钱埋在土里,然后雇人把他们挖出来,然后就实现了高就业率,因为某个国家的全方位逼近压缩了USA这样操作的空间。

让人们为了生计而忙碌起来是资本主义的题中之意,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至于忙碌有没有价值和意义不用大家去思考,只要你忙碌并消费就好了。挖坑的人赚了钱,买房买车,很快乐,填坑的人赚了钱,买房买车,很开心。

刻意地创造就业,不是中国之梦。

只有将理想付诸行动,人生才算有价值,每个人都有(或者有过)自己的理想,不需要国家政府特别推动,人们心中自有追求,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实现理想。特别赞同河友温雅颂的一句话,“工作在乎的其实不是多高的薪水,或者多大的官职。我在乎的是所做的工作有多大意义,我能发挥多大作用。”想躺着的人很多,想做事的人也很多,让想做事的人有机会做事,必然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每个人自有梦想,上层建筑需要做的首先是解开束缚,让人们自由地踏出道路,然后在正确的方向铺上钢筋水泥,在错误的方向扎下篱笆。

改革开放就是如此,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穷的时代),国家也有机会,个人也有机会。国际上来说,一个发展中国家想出来打打工,发达国家一般不会刻意阻拦;对个人来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机会无限。现在国家发展遇到看不见的天花板的时候,个人也同时感觉到了压抑。譬如说,以前犹如置身旷野,四面八方都是路,但很崎岖;现在犹如置身城市,路很平整,但都已被预先设定,束缚感强烈。

如果百废待兴的时候看到的是贫穷,那么百业兴旺的时候看到的什么?

《中国合伙人》中一群年轻人在热议(80)时代关键词——改变——如何改变?到美国去!

现在的年轻人呢,借用某文章的一句话描述一下现状吧:年轻人是时代的主要受害者。

中国还是美国,从伦敦到斯德哥尔摩,年轻人都在追问,当年许给我们的体面的工作以及相应的未来呢?

或许人类永远不能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了。

那么充分就业可能并不是中国梦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迟早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自己就是做着挖坑填坑的工作,如骇客帝国中描述的那样,需要给一个理由,赋予一个价值。

这个话题太深远了,暂且放下不表,眼下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继续完成秦始皇未竟的事业,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天下度量衡,统一天下语言、文字。

不管怎样,这样的梦想可以保障中国两百年的高就业率了,现在问题调转过来了,我们的年轻人胜任这个工作么?

这是茶馆,轻拍。

通宝推:松阿察,天河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