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阿巴斯革命 -- 赫克托尔

共:💬64 🌺617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3 盛世危机

倭马亚王朝的问题很多,下面一个个说。首先是继承人不明确,哈里发职位的世袭,缺乏一种确定的制度,不少的内乱由此而起。穆阿威叶提名儿子叶齐德做继任者,他创始这个政策,要算是英明的、有远见的。但是,阿拉伯人依照年齿而推举族长的古老的部族原则,成为一大障碍,统治者不便于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至今沙特的国王们,都是第三沙特王国国王伊本-沙特的儿子,实行兄终弟及制度,哥哥死了,由最年长的弟弟即位,现任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是兄弟国王中的连续第4位。

倭马亚王朝的14位哈里发,只有4位是把王位直接传给儿子的。麦尔旺支系的始祖麦尔旺一世,提名阿卜杜勒-麦立克做继承人,又提名另一儿子做阿卜杜勒-麦立克的继承人。弟弟再亲也没儿子亲,阿卜杜勒-麦立克即位,废黜了弟弟的继承人地位,由亲儿子做继承人,又指定另一个儿子做继承人的继承人,这种混乱的继承制度,导致皇族内乱频繁发生。

其次是哈里发们在位时间太短,穆阿维叶支系持续了23年(661--684),历经穆阿维叶、叶齐德一世、穆阿维叶二世祖孙3代,平均每个哈里发在位不到8年。麦尔旺支系66年(684--750),11位哈里发,平均6年。总共90年14位哈里发中,3位在位20年:穆阿维叶、阿卜杜勒-麦立克、希沙木(Hisham, 724--43),把他们的60年去掉,剩下的30年由11位哈里发平摊,每位不到3年。各种政治力量,往往依附于一位亲王谋求庇护和发展,而这位亲王上台之后,往往改弦更张,改变前任的人事安排和政治走向。比如中亚的征服者屈底波(Qutayba ibn Muslim, 669—715/16,《阿拉伯通史》做‘古太白’),很受哈里发韦立德一世(al-Walid I ibn Abd al-Malik, 705~715)宠信,韦立德一世的继任者、弟弟苏莱曼(Sulayman ibn Abd al-Malik, 715~717)却讨厌他,屈底波忧惧之下造反,被部下杀死,以至于穆斯林在中亚的扩张暂时停止。

三是阿拉伯的地域之见、部族之分逐渐抬头。笔者前文说过,阿拉伯人有3大起源,一支灭绝了,剩下两大支派是所谓纯粹的阿拉伯人、归化的阿拉伯人,前者是盖哈丹(Qahtān)即《圣经》中的约坍(Joktan, 《圣经 旧约 创世记》10:25)的后代,因为南下进入阿拉伯半岛早,主要定居在半岛南部的也门,所以纯粹的阿拉伯人/盖哈丹人,也被称为也门人,为了简化,我在下文称他们为南人。后者是先知亚伯拉罕/易卜拉欣的庶长子易司马仪/以实玛利的苗裔,由于进入半岛较晚,定居地点偏北,他们的分支和名字有很多,我简称他们为北人。穆圣、四大哈里发、穆阿维叶、麦尔旺所在的古莱氏家族属于北人。

我这里说的南、北,只是早期的地域之分,随着各部族的迁徙,南、北人的居所犬牙交错,穆圣时代早已不是地理上概念,比如定居在北方伊拉克境内的莱赫米人,就属于南人。南人、北人从来没有真正融合过,彼此互相仇视,北人以先知易卜拉欣、易司马仪的后裔自居,特别是出了古莱氏家族,更加自认为高出南人一头。穆阿维叶的倭马亚王朝,以南人或也门人为基本盘,为了巩固地位,穆阿维叶与南人世代通婚,儿子叶齐德一世、孙子穆阿维叶二世的母亲都是南人。对南人的得势,北人羡慕嫉妒恨,相继支持侯赛因、阿卜杜拉-本-左拜尔与倭马亚王朝打内战,成功推翻了穆阿维叶支系。不过麦尔旺依靠南人的支持,成功的保住了宝座,战胜了阿卜杜拉。

但是到了韦立德一世(al-Walid I ibn Abd al-Malik, 705~715)朝,北人又占据了上风,代表人物是著名的伊拉克总督哈查只,他是剿灭阿卜杜拉-本-左拜尔的首席功臣,又替倭马亚王朝稳定了乱党云集的伊拉克。随着内战的结束,哈查只作为东方的实际统治者,又大力提拔北人,他手下有两员大将,中亚征服者屈底波、印度河或巴基斯坦征服者穆罕默德-本-卡西木(Muhammad bin Qasim),哈查只还承诺,穆罕默德或屈底波,谁首先踏上中国唐朝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哈查只俨然是伊拉克和东方的独立国王。714年,哈查只死了,紧接着韦立德一世脚跟脚也挂了,韦立德的弟弟苏莱曼(Sulayman ibn Abd al-Malik, 715~717)即位,对在前朝坐大的屈底波、卡西木为代表的北人很不放心,首先倒霉的是哈查只的侄子、巴基斯坦征服者卡西木,他被召回京城,酷刑处死,屈底波不能自安,在中亚前线企图叛乱,被杀。从苏莱曼开始,倭马亚王朝的皇位更替速度大为加快,到750年王朝灭亡间的35年中,共有8位哈里发在位,平均4年多,亲王们为了上位夺权,要么取悦南人,要么支持北人。希提说:“伍麦叶王朝末期的哈里发,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帝国的君主,不如说是某一个党派的首脑。”哈里发的更替很像两党轮流坐庄,只不过这种更替,通常伴随着流血和宫廷阴谋,甚至内战。

南北人之间的仇恨,没有因为各自支持的哈里发上位而有所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加上阿拉伯人以血亲复仇为荣,就形成了旷日持久的械斗和内战,甚至连首都大马士革地区,也变成了持续两年之久的残酷内战的战场,这次内战的起因,据说是因为一个北人从一个南人的园圃里偷了一个西瓜。帝国西方最远处的西班牙穆尔西亚(Murcia)城中,血水流了好几年,原因是一个北人从一个南人的果树园里拾了一片葡萄叶。在阿巴斯革命的发祥地呼罗珊,南人、北人的矛盾同样旷日持久,双方一面和东方的突厥异教徒作战,一面互相攻杀不休,历任呼罗珊总督都无法阻止,只能利用党争从中找平衡。南人、北人的内讧,可以视为穆斯林的人民内部矛盾,与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的敌我矛盾不同,对此,哈里发们无力阻止,只能任其蔓延下去。

第4大问题,则是《奥斯曼之死》中提到的老精英和新移民之间矛盾的延续。新移民也叫麦瓦里(mawāli)、马瓦里,意为平民。奥斯曼时代的新移民,还只是参加穆斯林社团和对外征服比较晚的阿拉伯人,他们看着老征服者杀入花花世界发了财而眼红,纷纷迁居到库法、巴士拉等城市,企图分一杯羹,获得与老精英相同的政治经济待遇,自然遭到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富贵的老精英的反对,奥斯曼任命的第一任库法总督韦立德,就因为亲新移民,被老精英们轰下台。

按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除缴纳济贫税(zakāh)外,无论他属于什么民族,都没有缴纳任何赋税的义务,但实际上,这种特权只限于阿拉伯穆斯林。利用这种理论,很多新入伊斯兰教的异族人,特别是伊拉克和呼罗珊的波斯农民,离开他们的农村,而群集于城市,希望以平民(mawāli, 麦瓦里)的身分参加军队。这使国库遭受双倍的损失:由于他们改教,不必缴纳异教徒必须缴纳的耻辱性人头税(poll tax, jizyah),他们原来缴纳的赋税大大减少了,由于他们当兵,他们要向国库领取军饷。麦瓦里大量出现的好处也有,就是他们愿意为了提高政治经济地位,而参加对东方的远征,一刀一枪的博取功名富贵;反过来说帝国的扩张也是给他们找出路,消耗他们的过剩精力和野心,问题在于,一旦对外扩张受阻,麦瓦里在外战中获得富贵的路子走不通,就会寄望于内战,成为某个倭马亚亲王或体制外野心家的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东方前线的呼罗珊,恰好集中了大量阿拉伯和波斯的麦瓦里,穆斯林征服了相对容易征服的河中农耕城邦之后,遇到了英勇善战的游牧民—西突厥突骑施汗国,东进受阻,麦瓦里与帝国政府的矛盾就暴露无遗,被阿巴斯党利用。

第5大危机则是思想上的混乱。奥斯曼朝晚期,由于阿卜杜拉-本-赛伯伊的宣传,什叶派理论逐渐成形,随着阿里的上台,作为政治派别的阿里党,组织上也有了,加上阿里遇刺,侯赛因殉难,有理论有组织有圣徒有悲情,什叶派最迟在在侯赛因遇难的680年10月10日成形。哈列哲派形成稍晚,以追求平等作为基本教义,反对任何家族对哈里发地位的垄断,在阿里朝成形,加上倭马亚王朝的主流逊尼派,3大教派存在。3大教派互相敌视,认为另外两者是异端甚至异教徒,伊斯兰教有对异教徒(Kafir, 卡菲勒)发动圣战的传统,打倒反对派自然也是圣战,殉难者直接上天堂。

总的来说,阿里党或什叶派在倭马亚朝还算老实,虽然地下活动不少,地上的反抗行为却并不多。哈桑纵情闺房之乐,没有武装对抗穆阿维叶,侯赛因没等成事就遇难了。侯赛因之后的什叶派领袖即伊玛目(Imam),都是侯赛因的后代,680年侯赛因去世到750年阿巴斯革命之间的70年间,“主流”什叶派的伊玛目只有3位,分别是第4,5,6任伊玛目。

由于内部继承争端,什叶派分出很多支派,我这里说的“主流”是现今世界什叶派的主流—十二伊玛目派。重要的分支还有阿巴斯人所在的哈西姆派(Hashimiyya),也是本文后面的主角,此处略去不说。第4伊玛目去世之后,一些人不承认其长子即“主流”什叶派第5伊玛目的继承权,拥立另一子栽德(Zayd ibn Ali)为伊玛目,形成栽德派(Zaidiyyah),他们认为有5大伊玛目,前4位与“主流”什叶派相同,第5位伊玛目则是栽德,所以也叫五伊玛目派。除去背叛什叶派脱离出去的哈西姆派(Hashimiyya),栽德派是现今什叶派第二大派别,9世纪在也门建立王朝,一直统治到1960年代,中国称之为也门教长国(Imams of Yemen),持续了1000多年,至今也门依然是什叶派占优势的少数阿拉伯国家之一。

第6伊玛目与本文关系最大,是侯赛因的曾孙—哲耳法尔-本-穆罕默德-萨迪格(Ja'far ibn Muhammad as-Sadiq,702—732--765年),任期跨越倭马亚、阿巴斯两朝。他先指定长子易司马仪(Isma'il ibn Jafar)为继承人,后来以易司马仪酗酒为名,废黜易司马仪,改立另一子穆萨为继承人,就是第7伊玛目,但是易司马仪的支持者认为伊玛目的言行具有不谬性,哲耳法尔-萨迪格立之前立易司马仪为继承人的指令才是对的,坚持认为易司马仪才是正宗,这些人形成一个教派,就是易司马仪派,中国史书称为亦思马因派,该教派认为有7大伊玛目,所以也叫七伊玛目派,前6位与主流什叶派相同,争议只在第7伊玛目是谁,主流派认为是穆萨,易司马仪派认为是易司马仪。易司马仪派或亦思马因派相继建立了2个很有影响的政权,一个在埃及,自号法蒂玛王朝,君主自称哈里发,中国典籍称之为绿衣大食,1070年代被萨拉丁推翻;另一个在伊朗北部,也叫暗杀派、山中老人、木剌夷国,1250年代被蒙古伊利汗、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灭了。

相比比较安生的什叶派,哈列哲派更能闹腾,由于鼓吹平等,对哈里发人选没啥种族、出身要求,特别能吸引下层人士和非阿拉伯人参加,在整个倭马亚朝、阿巴斯朝,都是当局最头痛的敌人。哈列哲派不像什叶派那样,必须由穆圣家族的人做精神领袖,好处是起事的门槛低,在穆斯林国家的几乎所有地域都有他们存在;弊端是内部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政权和组织建设,更像一群武装的暴徒和乌合之众,基本上是流寇和乱党的代名词。哈列哲派最重要的起义或暴动在9世纪后期,两河下游地区的黑奴打着哈列哲派旗帜起义,给阿巴斯朝的伊拉克地区造成巨大破坏,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伊拉克地区却无可奈何的衰落下去。

伴随着黑奴起义,巴格达哈里发的权柄不可挽回的失去。大约与黑奴起义的同时,一个出身铜匠的阿富汗/东伊朗人,名叫叶尔孤白(Ya'qub bin Laith as-Saffar),靠镇压哈列哲派乱党、匪徒发家,在阿富汗和呼罗珊建立萨法尔王朝(Saffarids),萨法尔(saffar)意为铜匠。萨法尔朝在东方威胁哈里发,埃及军阀、突厥奴隶出身的将军艾哈迈德-伊本-图伦(Ahmad ibn Tulun, 868—884)割据埃及独立,阿巴斯王朝风雨飘摇,行将就木,勉强维持到945年,波斯人的布韦希王朝军队开进巴格达,从此哈里发成为傀儡,不过阿巴斯朝也因祸得福,靠宗教领袖地位,又多延续了300年才被异教徒蒙古灭掉。

倭马亚王朝后期,哈列哲派的起义很多,遍及伊拉克、阿拉伯半岛和东方的呼罗珊地区,倭马亚王朝的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在位期间有3大敌人,第一拨是倭马亚王朝内部的亲王、总督们,战场主要在叙利亚,第二波是哈列哲派乱党们,主战场在伊拉克,最后才是来自呼罗珊的阿巴斯党或什叶派之哈西姆派(Hashimiyya),或者说,阿巴斯党的成功,来自捡了倭马亚内战、哈列哲派起义的钱夹子。麦尔旺二世一生所向无敌,无奈兵力越打越少,最终面对阿巴斯人的时候,已经筋疲力尽,他与阿巴斯党的决战,是他一生中唯一失败,却是决定性的失败,前面全白干了。

行文至此,下面要解读的是,阿巴斯党或哈西姆派什叶派,到底是什么来历,与“主流”什叶派是啥关系,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哈希姆派》。

通宝推:二十年后,忧心,种植园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