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彭德怀的几个片段-剧本 -- 西行的风

共:💬213 🌺1388 🌵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当年红军可是被老蒋差不多10倍的兵力包围

还有乌江,长江两条大江相隔,要从中腾挪出一个突破口可真不容易。这里摘录双爷的《非常轨迹》中的分析:

其实毛泽东何尝是只想走不想打,只不过他所担负的责任决定了他要掂量的事情要比其他人多得多。中央红军现在就剩这几万人了,生存是第一需求,走也好打也好,都得服从这个“第一需求”!“创建川滇黔新苏区”的口号可以喊得山响,但要“创建川滇黔新苏区”,首先得自己能够生存下来。“创建川滇黔新苏区”当然好,但建立新苏区除了政策策略和斗争手段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两大客观因素具有不容置疑的决定性作用:时间和空间。当年的中央苏区也好,其他苏区也好,都是在“老少边穷”敌人力量相对薄弱或相当长时间光顾不到的地方发展巩固起来的,没有这个客观条件,力量弱小的红军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惶论发展巩固?建立新苏区要打仗,打仗的目的也是为了遏制对手以换取生存发展时间和空间,如果对手本钱很厚,自己生存回旋空间太小,双方力量过于悬殊,那就得好好掂量了:这仗究竟打得打不得,是为了留下而打,还是为了再走而打?……

至于部队有怨气,很正常。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从事过战争指挥活动的人都应该知道,战争指挥过程中上下级都处在一种非对称的信息交流状态:下级有意见建议可以向上级直陈,上级正筹划中的事情却未必可以透露给下级;上级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对全面情况的掌控地位一般来说优于下级,下级对遂行任务的具体进程和难易程度的感受一般来说又强于上级;下级的意见建议有问题符合情理,上级有了误判则有可能不可饶恕。战争活动属于一次性暴光的表演,闪一次光就要定格,没法象科学实验那样可以重复多次——就算能重复多次,其它因素也不会因你变换了某种因素就保持恒定不变状,这种重复产生出的结果很可能是几何级数的量级,其实际意义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彭德怀的弓背路的抱怨,如果那会儿中央红军从广顺直接去北盘江上游渡江去抢平(彝)盘(县),并不是就绝对没有成功的机会,但这得寄希望于对手的误判和误动作。而这种误判和误动作又并不是“朱毛”方面可以随意掌控的。去掉“让对手听从我的调遣”的文学夸张外衣而究其内涵,让对手听从调遣的本质涵义只能是靠自己的动作来造成对手的误判和误动作。从广顺那儿就去走“弓弦”当然好,可这种过于直接的意图也最容易落在对手的最直接的研判之中——况且那时蒋公的意图是“南压此匪入桂”,能让你抢得这个先机么?你真要蹚这条道,蒋公只需一个电令就可能让你的意图变成泡影。“朱毛”这会儿就这几万人的本钱了,走任何一步棋他们都会权衡再三,虽然在关键时刻不惜涉险,但也绝不会轻率去弄险。

  或许有人会以蒋公队伍实际进驻平(彝)、盘(县)的时间来指责“弓背路”的荒唐,可这也是“朱毛”那番动作的结果之一呀!不要忘了,“朱毛”过北盘江那会儿,滇军刘正富旅就在平彝,正是因为要“围歼窜匪于盘江流域”才前来迎击,以致于被“朱毛”从身前给闪到了身后……

  战争活动中,此方一个动作,可能引来彼方一系列动作,其中既会有有利的,也会有不利的。高明的战争指导者,正是善于因势利导,将有利因素的利用之扩大之,将不利因素趋避之缩小之,以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大师!所谓“用兵如神”,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成立。象诸葛武侯那般“未卜先知”、“附耳过来”或“私相授受”的“绵囊妙计”等等传奇,那是只能生存于舞台的文学演绎。

通宝推:羊年大发,唵啊吽,李根,八面来风,大漠老兔,唐家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