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故宫藏禁毁书目(一) -- 俺老孫

共:💬18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故宫藏禁毁书目(二)

○潜确居类书 一百二十卷 见抽毁书目

明陈仁锡纂辑。明崇祯三至五年徐观我刻本。四十册。书口、书签题潜解类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同,白口,四周单边,版心中为卷页、类名,下为目名,前有自序及(上隐下木)旨,(上隐下木)旨有“潭城儒士徐观我氏梓以公世敦请较阅……”等语。其中卷十一、九边,卷十四、四夷抽毁。

陈仁锡,字明卿,长洲人。天启壬戌(二年)进士,事具明史文苑传。又一部。

○博物典汇 二十卷 见全毁书目

明黄道周撰。明崇祯八年刻本。十二册。半页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

是书以天文、历象、礼制、物用等七十标目,系以子目,略如文献通考之例而详于有明一朝。皇清开国方略引用是书奴酋传中事颇多。

黄道周,明漳浦县人,天启壬戌(二年)进士,崇祯初官右中允,明亡殉国。卷前有崇祯乙亥蒋德璟序。蒋德璟,晋江人,天启进士,崇祯间累官礼部尚书。

○王氏存笥稿 二十卷 见违碍书目

明王维桢撰。明嘉靖四十年潘儯刻本。八册。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嘉靖戊午孙升序、嘉靖丁巳郑本立序、辛酉杨一鹗撰刻存笥跋。卷端有左辅王维桢著、门生豫章潘儯校刊,版心有记录“江济刊、陈添福、蔡太刊……”等刻工名氏。四库总目别集存目四著录。

王维桢,华州人,字元宁,嘉靖十四年进士累官南京国子监祭酒。

○震川先生文集 二十卷 见全毁书目

明归有章撰。明万历二年归道传刻本,六册。又一部,四册。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黑口,上 下黑鱼尾,四周双边。前有万历甲戌蒋以忠序,谓“震川先生既殁之明年,其从弟太学生道传裒先生遗文来南谋寿诸梓,俾余校阅,且属序之……”。“先生之文始刻于建州,又刻于玉峰,俱未备,是集得文三百五十篇,列为二十卷……”云云。书末有归有光之族孙归泓跋。

四库总目别集二十五著录震川文集三十卷、别集十卷,为其曾孙庄所订。

○归先生文集 三十二卷附录一卷 见全毁书目

明归有光撰。明万历四年翁良瑜雨金堂刻,崇祯八年归昌世重印本。四册。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版心有“雨金堂”三字。

前有万历丁亥陈奎归太仆集序、万历戊子陈文烛序、崇祯乙亥孙男昌世跋、万历三年周诗归先生文集小引,王锡爵撰墓志铭、目录,卷端前题下署“吴郡归有光著,门人王执礼校”,卷三十一寿序,书中题外集寿序、卷三十二题为归先生外集、附录墓表隆庆壬申归子祜撰、附先君序略,万历癸酉归子祜、子宁编,书末题丙子浙人翁良瑜梓行。

○白榆集 二十八卷 见抽毁书目

明屠隆撰。明万历二十二年程元方刻本。八册。文二十卷,诗八卷。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万历二十一年程涓序,诗集扉页大题“屠赤水先生白榆集诗部”二行,“海阳由溪程氏藏书”一行。四库总目集部别集存目六著录。

○钟台先生文集 十二卷附录一卷 见抽毁书目

明田一(亻隽)撰。明万历二十八年福建田元振刻本。八册。传世现存二部。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有黄凤翔序、万历庚子巡抚福建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金学曾阅发校梓,陆志孝校正,门生郭惟清编次。卷末有附录、谕祭文、及入乡贤祠文移,并郭惟清等哭钟台先生诗。后有男元振、元应识语。四库总目别集存目六著录。

田一(亻隽),大田人,字德万,隆庆中会试第一,授编修。

○焦氏澹园集 四十九卷 见全毁书目

明焦竑撰。明万历三十四年黄云蛟刻本。十册。半页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单边。有焦太史序、末署万历丙午冬季通家友弟楚黄耿定力纂。吴梦旸序、陈懿典序、臧尔劝序、许吴儒识语,略述黄云蛟属谢嵩题校入梓云云。版心下方有“戴惟孝刻”四字,上方有“欣赏斋”三字。卷一至三十五为各体文,卷三十六至四十九为各体诗。

○锦帆集四卷 解脱集四卷 瓶史一卷 广庄一卷 见抽毁书目

明袁宏郑撰。明万历三十六至三十八年袁叔度书种堂刻本。五册,又一部。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锦帆集前有万历癸卯钱希言序,末有“吴郡章镛镌”五字,江盈科序。解脱集有陈元素题语,下酉虞淳熙题词,万历癸卯王穉登序。广庄版心下方有“禅悦山房校”五字。白纸精印,绫书衣原装。

袁宏道,字无学,公安人,万历壬辰(二十年)进士,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潇碧堂集 二十二卷 见应毁书目

明袁宏道撰。明万历三十六年袁氏书种堂刻本。五册。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目录后有隶书二行“万历戊申秋日勾吴袁氏书种堂校梓”。

○歇庵集 十六卷 见全毁书目

明陶望龄撰。明万历辛巳王应遴刻本。十六册。半页九行,行十九字,白口,每半页四周双边。前有黄汝亨序,万历辛巳王应遴歇庵先生文集题辞。卷一至三,赋及各体诗,卷四至十六各体文。

陶望龄,万历已丑(十七年)进士,事具明史唐文龙传。

○何氏万历集 三十卷 见违碍书目

明何乔远撰。明万历四十年刻本。十二册。半页八行,行二十八字,白口,四周双边。有黄国嵩序,洪有(上助下一)序,云“自戊申抵今四易岁,剞厥先成”,是刻成之年当为万历三十九年。又苏茂相序,林学曾序,皆不著年月。刘洪谟何氏万历集序,谓“万历集者仪部何稚考公新撰著之集也,以出自圣主右文之世,故名曰万历”云云。

何乔远,字稚考,万历丙戌(十四年)进士,由刑曹晋仪部郎,会岛夷衅起,上疏言兵事,中忌者沮,被谪家居。

○庄中孺漆园卮言 十七卷 见抽毁书目

明庄起元撰。明万历四十年刻本。八册。传世现存五部。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万历七年黄汝亨序,万历四十年杨守勤序,版心下有“肖山汤仁写刻”六字。有漆园巵言总目,下人赋、诗、文启、政、学各部目录。四库总目集部别集存目七著录二十四卷。

庄起元,武进人,字中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浦江令。

○徐文长文集 三十卷 附四声猿一卷 见抽毁书目

明徐渭撰。袁宏道评点。明万历四十二年钟人杰刻本,六册,又一部,卷二第十六页缺。又二部,四声猿缺。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小字 同,白口,四周单边。前者黄汝亨序,万历四十二年虞淳熙序,钟人杰引。四库总目别集存目五著录。

○赐闲堂集 四十卷 见抽毁书目

明申时行撰。明万历年刻本。二十册。半页九行,行十八字,上下单边,白口。序后镌“古吴章镛刻”。有李维桢序,冯可时序,焦竑序(万历四十四年),邹元标序。四库总目集部别集存目五著录。

申时行,长洲人,字汝默主,嘉靖进士,授修撰,万历中累官吏部尚书。

○缑山先生集 二十七卷 见抽毁书目

明王衡撰。明万历四十五年唐时升刻本。十二册。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丁巳陆广明撰王缑山太史集序,丙辰冯时可序,陈继儒序,唐时升刻本序。卷一之五诗词,卷六之二十七各体文。四库总目别集存目六著录。

王衡,字辰玉,万历二十九年进士。

○珂雪斋集 三十九卷 见抽毁书目

明袁中道撰。明万历四十六年自刻本。十九册。传世现存四部。珂雪亝前集,二十四卷。外集,十五卷。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版心下有刻工名氏,黄应义、黄行素。前有万历四十六年袁中道序。

袁中道,字子修,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历国子博士,南京礼部郎中卒,袁宏道弟。

○新刻吕心吾先生文集 十卷 见抽毁书目

明吕坤著。明万历王凤翔刻本。六册。传世现存四部。是书亦名云伪斋文集。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乔胤序,万历四十五年朱国桢序。卷端有男知畏类编,金陵王凤翔刊,宁陵吕坤叔简甫著。是编有表、笺、策问、碑记、诗歌等类,扉页有“刻宁陵新吾先生文集”十字,及“石城王荆岑督刊”七字。四库总目集部别集存目六著录云伪斋文集十卷。

吕坤,宁陵人,字叔简,号心吾,万历进士,历官山西巡抚。

○睡庵文集 二十卷 诗集十一卷 见全毁书目

明汤宾尹撰。明万历年刻本。八册。存文集二十环状子。半页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万历庚戌郭正域序,万历壬寅梅守箕序,万历辛亥汤显祖序。版心下有刻工名氏徐祥、徐凤祥、汪耿、刘质、刘孝等。校字不避讳,刻版当在万历末年。卷端睡庵稿,目录前睡庵文集题签同。

汤宾尹,字嘉宾,宣城人,万历乙未(二十三年)进士。

○续刻杨太史家藏文集 八卷 见全毁书目

明杨起元撰。明万历年刻本。八册。是书又名杨太史文集。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黑鱼尾,四周双边。前有刘建元撰“杨太史文集序”,是集卷一之七为各体文,卷八为各体诗。

杨起元,字贞俊,万历丁丑(五年)进士,明史儒林传附载王畿传。

○白苏斋类集 二十二卷 见全毁书目

明袁宗道撰。明万历年自刻本。六册。半页九行,行二十字,无行格,白口,四周单边。前有姚士麟序。卷一之六古今体诗,其余为各类文。版心上方有“白苏斋集”,卷端题白苏斋类集。

袁宗道,公安人,边际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至右庶子,有白苏斋集。

○梨云馆类定袁中郎全集 二十四卷 见抽毁书目

明袁宏道撰。明万历周文炜大业堂刻本。二十四册。半页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无行格。前有江进元、虞长孺、陈继儒等序,虞序为万历二十五年。扉页有“周衙大业堂刊”牌记,卷下有“南雍周文炜如山镌”。四库总目别集存目六有袁中郎集。

袁宏道,宗道弟,万历进士。

○隐秀轩集 三十三卷 见全毁书目

明钟惺撰。明书林近圣居刻本。六册。诗十卷,文二十三卷。半页八,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单边。有天启十年沈春泽序,言及刻书事。以千字文排列卷次。扉页有“钟伯敬先生全集”七大字,下有“书林圣居重校定二刻新板”十一字,左有“一集诗”“一集文”“隐秀轩原本”十一字。

钟惺字伯敬,竟陵人,万历庚戌(三十八年)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

○文太青先生全集 五十三卷 见违碍书目

明文翔凤批发价。明万历刻本。四册。存南极篇二十二卷,东极篇四卷。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小字同,白口,四周单边。

南极篇有江门稿、一星稿均为杂著,书口上有“南极篇”三字,下方镌“江门稿”“一星稿”各三字。第八宗至十四宗为箓文。东极篇第一之第三,海云集诗稿,第四日门稿为各体文。书口上亦刻“东极篇”,下刻“海云集”“日门稿”等字,文翔凤天瑞号太青,三水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四库总目集部别集存目六著录。

○李氏焚书六卷

明李贽撰,焦竑批点。明闵氏刻朱墨套印本。四册。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四周单边,无行格,白口。前有澹园焦竑题语。陶湘闵版书目列入此书,但无闵氏序跋。

李贽,河南新安人,明万历五年进士。

又一部,亦明刊本。半页九行,行二十字,无行格,白口。有陈澄圣序。

○镌苍霞草 十五卷 见违碍书目

明叶向高撰。明刻本。八册。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有郭正域序。有论、疏、序、颂、赋、记、碑、墓专铭等各体文。版心上有“叶进卿苍霞草”六字。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福清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

○虞德园先生集 二十五卷 见全毁书目

明虞淳熙撰。明天启三年刻本。十册。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有张师绎序、天启癸亥李日华序、黄汝亨序。是书有序、记碑、墓志铭、行状……二十类。版心上方有“瓘务山馆”四字。

虞淳熙,字长孺,钱塘人,万历癸未(十一年)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

○寓林集 三十二卷 诗 六卷 见违碍书目

明黄汝亨撰。明天启四年自刻本。二十册。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前有天启十年顾起元、张师绎、陈继儒、李光元序及天启四年自序,诗集前又有李日华天启四年序。目录页前有寓林集校文姓氏,门人婿侄男外孙等名。文集卷端题“寓林集”,诗文目录分列,文集目录版口亦题“寓林集”。

黄汝亨,字贞文,仁和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参议。

○宝日堂初集 三十二卷 见全毁书目

明张鼐撰。明崇祯十年刻本。二十册。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四周单边,白口,版心下镌刻工名氏“云间施叔美刻”,“金泰卿写、顾循旸刻”。有崇祯年许维新序云:“是初集也刻于崇祯已巳,嗣后当有续刻”。

张鼐字世调,华亭人,万历甲辰(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詹事。

○檀园集 十二卷 见应毁书目

明李流芳撰。清康熙二十八年重刻本。二册。半页九行,行十八字,上下单边,白口。前有徐秉义康熙已巳重刻序、崇祯二年谢三宾序、犹子宜之后跋。诗六卷,序、记、杂文四卷,画册题跋二卷。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二十五著录。

李流芳,嘉定人,字茂宰,万历间举人。

○陈太史无梦园初集 十四卷 见全毁书目

明陈仁锡撰。明崇祯六年张叔籁刻本。二十册。又二部。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无鱼尾,左右双边。前有崇祯六年陈仁锡自序,扉页有“大姚陈衙藏,翻刻千里必究”牌记(这大概是维权意识在中国古代的萌芽?!),另有“张叔籁梓行”一行。是书分十四集,前六集卷端不题书名,但目录题“陈太史无梦园×集”,后十余集题“陈太史无梦园初集”,序及扉页亦题“无梦园初集”,版口及封面题“无梦园集”。

陈仁锡,长洲人,字明卿,天启二年进士,授编修。

○太乙山房文集 十五卷 见全毁书目

明陈际泰撰。陈孝逸论,一卷。陈孝逸撰。明崇祯六年李琦刻本。十二册。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张采序、张溥序、崇祯六年程弘基序。是编十五卷为各体散文。陈孝逸为陈大士之子。扉页大题“陈大士文集”五字,右方有“张受先、周介生两先生阅定”。钤“本衙藏版翻者千里必究”朱印一。(维权!又见维权!!)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崇祯甲戌(七年)进士。见明史文苑传。

○两洲集 十卷 见全毁书目

明吴时行撰。明崇祯年月华阁刻本。八册。传世现存四部。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崇祯甲戌程策序,序后有“黄伯符刻,黄仲开书”八字,崇祯乙亥金声序、孙调元序。三序均未及刻书事。是编卷一至二各体诗、赋,卷二之十各体文。扉页大题“两洲山人集”,“初刻月华阁藏板”,钤“月华阁”印。

吴时行,字与偕,崇祯时官开封府知府。

○金正希先生文集辑略 九卷 见违碍书目

明金声撰。清初刻本。四册是书又名金太史集。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崇祯甲申熊开元序,序后有“新安程定之刻”六字。版心上方有“金太史集”四字。此书辑其中式以后之策、论、疏、启、记、传等各体文。

金声,直隶休宁县人,崇祯元年进士。

○鸿宝应本 十七卷 见全毁书目

明倪元璐撰。明崇祯年刻本。六册。半页八 ,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前有崇祯壬午黄道周序、陈子龙序、周铨序。卷端署明上元倪元璐著。四库总目别集二十五著录倪文贞集十七卷云“崇祯丙子以国子监祭酒归里,裒辑所作名曰鸿宝应本”云云。

倪元璐,上虞人,号鸿宝,天启二年埋,授编修。

○曹允大诗草 五卷 见抽毁书目

明曹勋撰。清顺治年刻本。四册。传世仅此一部。诗一卷、存笥一卷、行笈一卷、南溪诗草一卷、东干诗草一卷。半页七行,行十八字,四周单边,白口。东干诗草卷首有崇祯甲申曹学佺序。有自序谓东干诗自丙戌(顺治三年)始,“兹编也,阅戌亥子三年,而余亦年阅六十矣”。则此庥当刻于顺治五年之后,文内“玄”字不避讳。南溪诗草前有自序,其诗已叙及顺治二年,诗前有崇祯二年方拱乾、陈继儒等序。诗卷端题“存笥”及“行笈”二名,目录题“诗目”,不分卷,封面题“诗稿”,函套题“曹娥雪诗”

曹勋,字允大,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崇祯元年进士。

以下为四库全书撤出之书(见应毁书目)

○南北史全注 一百九十一卷

明李清撰。清乾隆四库全书撤出本。七十四册。存一百八十七卷(缺三十三至三十五、一百七十二卷)。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朱丝栏,墨笔楷书,四周双边,白口,卷端及版心上方均有“钦定四库全书”,每册卷首均钤“古稀天子之宝”,末钤“乾隆御览之宝”。卷端有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总纂官纪昀等撰“南北史全注提要”,次为李清撰原序。白封皮、黄题签。此书原为四库收录,又“奉旨撤出”十一种之一。

又一部:存六十一册,存一百七十二卷,存卷三至十五、十八至二十、二十五至二十七、三十六至四十七、五十一至九十八、一百零二至一百零七、一百十一至一百二十、一百二十三至一百三十五、一百三十九至一百七十一、一百七十六至一百八十五、一百八十八至一百九十一。

○南唐书合订 二十五卷

明李清撰。清乾隆年四库全书撤出本。六册。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卷端及版心上方均有“钦定四库全书”,每册首卷钤“古稀天子之宝”,末钤“乾隆御览之宝”,并签署总校官编修及校对监生名氏,全本为蓝绸封面,另二部纸面毛订。此书原为四库收录,“又奉旨撤出”十一种之一。

又二部:存各四册,二十一卷,五至二十五。

○闽小纪 四卷

清周亮工撰。清乾隆年四库全书撤出本。二册。八行二十一字,白口,朱鱼尾,四周双边,前有提要,卷端有江南督粮道周亮工撰一行,钤“古稀天子之宝”“乾隆御览之宝”,所纪地域属福建省内。已编入四库全书,又奉旨撤出十一种之一。有康熙年赖古堂刻本。

周亮工,祥符人,字元亮,一字缄斋,又号栎园,明崇祯进士。

○国史考异 六卷

清潘柽章撰。清乾隆四库全书撤出本。六册。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白口。前有总纂官纪昀等于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撰国史考异提要,云是书“不著撰人名氏,其书以实录补野史及诸家文集碑志考证同异断其是非而攻驳郑晓今言者最多,所考止于洪武、永乐两朝。”功顺堂丛书题此书为潘柽章所撰。为乾隆五十二年四库撤出十一种之一。首末页钤有“古稀天子之宝”“乾隆御览之宝”。每册后扉页里题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编修臣罗修源,校对贡生臣陈煦。

○同书 四卷

清周亮工撰。清乾隆四库全书撤出本。存二、四两卷。八行二十一字,白口,朱鱼尾,四周双边。是书载诸史相类之语,以稽考异同,已收入四库全书,奉旨撤出十一种之一,各卷端钤“文津阁宝”,末钤“避暑山庄”玺。另有顺治年刊本传世。

○印人传 三卷

清周亮工撰。清乾隆年四库全书撤出本。一册。头面八行二十一字,白口,朱鱼尾,四周双边。卷首有乾隆五十一年所撰提要,署“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卷末署,“总校官编修吴裕德,编修吴敬舆”,“校对监生马息”。是书为赖古堂印谱中诸人各撰小传,为“四库馆写进奉旨撤出”十一种之一。另有篆学琐著本传世。又一部,一册。

○书影 十卷

清周亮工撰。清乾隆五十一年四库全书撤出本。八册。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艰难行进小字行同,按语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双边。卷前有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纪昀等恭校书影提要,版心上方有“钦定四库全书”六字,每册前钤“古稀天子之宝”,册后钤“乾隆御览之宝”。书后 记载总校官编修吴裕德等字样。是书为四库全书收录后奉旨撤出十一种之一。见故宫殿本书库存目著录。康熙六年有因树屋刻本,赖古堂藏版,又一部,八册。又一部,四册。存五卷,存一、三、八至十卷。

○读画录 四卷

清周亮工撰。清四库全书撤出本二册。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朱鱼尾,四周双边。卷首有乾隆五十二年四月作提要,署“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是书记明末清初画家七十六人传略,并论其品第。为“四库馆写进,奉旨撤出”十一种之一。嗣后有海山仙馆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书画记 五卷

8表吴其贞撰。清乾隆年四库全书撤出本。存四卷,二至五。存四册。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朱鱼尾,四周双边。各卷末署名“总校官编修吴裕德,编修吴敬舆”。卷五卷首钤“古稀天子之宝”,卷末钤“乾隆御览之宝”。是书撰者著录家藏书画,并加品题。为“四库馆写进奉旨撤出”十一种之一,迄无刊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据此本印行。又一部,六册,六卷。又一部,四册,存二至五四卷。

上列为海内孤本,惟在故宫藏书中均有相同抄本一至三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