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5岁半的小女面对妈妈取得的逻辑歼灭战 -- springisok

共:💬15 🌺230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一,不要把孩子的优点当错误改掉

不知道大家怎样,对我个人而言出现过以下几种情况

1. 专心做事时,听不见别人叫;

2. 专心做事时,隐约听见别人叫但(不自觉地)跟别的声音一样当成背景。

3. 这件事正做在兴头上时,意识到了别人叫,但是不想打断思路,一打断也不容易找回来了, 就真的听见了不理。

4. 自己专心干事的时候,孩子过来叫我,没理,结果孩子继续叫,我会挺烦的,说你等会再来,没看我真在干事呢吗?

专注,尤其长时间专注是一大优点。 我还希望自己做事能更专注一些呢。

第二,如果各位自己有过以上经历,尤其第4个,请考虑一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问题。 对于这个八字谚语,我最近思考了很多,尤其是参与和观察了网上的各种纷争特别深有感触。 在此只给一个最浅显的阐释: 一般人,绝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对别人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过低。 所以通过有意识地对宽以待人来纠正这一偏差。 开车的人回想一下自己开车的经历,看看是不是有时埋怨的对象其实就是自己行车的拷贝? 回到教育,谈一个我小时候的经历: 如果我被家里的什么东西绊着了,我爸会说我心不在焉的;如果他被绊着了,他会怪我东西放的不是地方。 其实这种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包括我自己不注意时也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孩子看电视玩电脑都是用闹钟管着,自己看电视上网别人管了还不高兴,怪别人多管闲事。

第三, 对这件事正确的处理办法:

1. 叫孩子时要保证他能听得见。不能隔着屋子叫;

2. 对孩子要尊重,有时父母背对着孩子一边做手头的事一边叫孩子,一是很难让孩子真的听到,二是父母自己对呼唤孩子这件事就不认真,对孩子不够尊重,让孩子的潜意识里有“你自己都不重视这件事,凭什么我就得凑上去呀?”的心理。 如果能介入孩子的视线,让孩子看到自己,盯着孩子的眼睛说是最好的。

3. 用正确的语言: XXXX, 请听我说句话。 Excuse me,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一般会有良好的回应。

4. 给孩子等等再回应的机会。 有时孩子做事做在兴头上,我会说等你干完这件事,看完这页书,我跟你说句话。

5. 如果看孩子在兴头上,可以等的事就等一会儿。

第四,与孩子做朋友的问题。

与孩子做朋友与做父母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好妈妈,好爸爸既是好父母也是好老师也是好医生也是好厨师,也是好朋友,有时甚至是学生,并不互相矛盾啊。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共鸣,孩子就容易听你的。 人都更愿意打心底眼里听知己的话,不愿意听权威的话。 给孩子反驳的机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比如跟孩子说: 我叫了你, 你听见了就答应一声,可以说“等我一会儿“,如果你不吱声,我不知道你听见没有,还得继续罗嗦。 比”这是为你好“,”你得听我的“有说服力的多。

第五,权威的问题

诚然, 做朋友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有时还就得必须让孩子无条件服从,比如按时作息。 但这种强制命令越少越好,越少越有效,越有力, 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的下下策。 权威最好不要建立在武力威胁的基础上,而建立在言必行行必果,互相尊重,和以身作则的基础上。 尚方宝剑用多了就不利了。 偶尔的命令是必要的,然而总是命令的话,那父母就需要检讨的是自己的言行了,而不是不停地军事演习,试射导弹。 对于以后现实中的权威,我们都报以尊重,但可以通过正当途径表达不同意见。一味服从权威并不是解决问题和赢得利益与尊重的好办法。 与权威的沟通需要长期的对沟通技巧, 情商与分寸把握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正是通过楼主说的谈判讨论方式的实战进行的--只是这个谈判似乎还没有解决叫人不应的问题。 对父母言听计从是得不到这方面的培养的。

第六, 对错问题。

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一定是父母对吗? 做父母的你有多大把握呢? 叫五次不应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沟通技巧问题呢? 在网上发言,成人之间很少有对一件事达成一致意见的,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是对的。 面对孩子的父母也是一样。“父母呼,应勿缓”出自三字经吧? 三字经上说了有的对有的不一定就是对的。有的在一定情形下是对的,在其他情形下是错的。对于对错,还是不好轻易下结论吧? 在发生矛盾时,通过正常的途径达成共识或者求同存异,也是需要通过以上所说的训练培养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