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鲁西南老八路张云义散记 -- 小伙子学飞翔

共:💬4 🌺5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鲁西南老八路张云义散记

张云义,鲁西南老八路,山东定陶县第四区张楼村(今属于菏泽市牡丹区佃户屯张大楼村)人,1939年在家乡参加抗战。

其子张海斌,现居青岛。他因探寻父亲的战斗足迹,找到了我的博客,因共同的鲁西南乡情及抗战历史情结,加上他也希望更多的了解父亲及其游击队的抗战历程,遂交流日频。

本文是根据他所提供父亲1950年自传和军官登记表上摘下来的内容及与他的部分关于父亲的回忆谈话整理。

一、参加定曹抗日游击大队(1939年7月—1942年1月)

1、参军

1939年12月,日寇已经渡过黄河,占领了鲁西南,整个地区敌伪顽匪猖獗,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这时张云义年仅15岁,为了抗争,也为了图存,经大王庄(李庄附近)的王老七介绍,他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在定陶城西的抗日游击队,也就是程老五领导的队伍---定曹抗日游击大队,王当时是游击队的小队长。

定曹抗日游击大队的队长名叫程书勋,人称程老五,闯荡江湖出身,在冀鲁豫交界的八县都有名声。抗战爆发后,受他的仁兄弟、鲁西南抗日游击大队长王道平的影响,也投身抗战。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陇海支队参谋、冀鲁豫支队二大队参谋等职。后来,受二大队领导覃健等委派,返乡组织抗日武装,在定陶城西创建了定曹抗日游击大队。

创建之初,游击大队分为两个分队,一分队队长孔令勤,二中队队长李丕芝兰。为了加强游击大队的政治工作,上级为游击大队委派了党员黄文祥任指导员。

那时,游击队的杆子刚拉起不久,为了韬光养晦,遮人耳目,更是为了生存下来,这支队伍当时没有公开化为“共产党、八路军”,而是以灰色武装(绿林武装)的面目出现的。所以当时,除了冀鲁豫支队二大队及鲁西南地委主要领导外,有很多人,包括敌我双方,对这支武装性质并不十分了解,往往以“土匪武装”谓之。

但是,这支队伍的确隶属于中共鲁西南地委,他们坚持定陶城西一带游击战,打鬼子、打汉奸是不掺假的。

1940年4月,在一次鬼子对鲁西南的“扫荡”中,游击队不幸失利,他们被日军重兵包围在一个村子,虽经战士们顽强抵抗,但由于敌强我弱,力量过于悬殊,最后队伍被敌人打散(打垮?打败?),且损失严重。

不久,主力对他们进行了整编,队伍一度编入到这年5月份升编的冀鲁豫3分区独立团(团长张耀汉),活动于曹县西北。。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队长程书勋则率十几人的车骑班,随鲁西南游击大队长王道平、地委军事部长宋励华坚持在曹县西北的红三村一带,进行游击行动。

从1940年秋---1941年1月,该部随独立团一起,参加了的著名的红三村保卫战。

2、关于那次战斗的结局

对于这次战斗的结局,到底是打散?打垮?打败?张云义的儿子张海涛表示,他看了父亲的档案是这么写的,具体的措辞是什么则是忘记了。

3、参加革命时间上的界定

说起张云义参加革命的时间,据查有关资料,按照文革前的规定,参加这种地方抗日游击队还不算参加革命军队,需经过八路军整编后,才算入伍。

譬如“星火燎原未刊稿”上就曾经介绍到“什么是参加革命”,对党龄,军龄怎么算都做了一些说明。

其中2条记载为“加入共产党”、“脱产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军龄是按八路整编后算,已是共产党员的算参加革命,但不算军龄。如果因故脱离队伍,均以后面重新加入时间为准。

还有干部“离职休养的条件”(不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离休”),那时”离职休养“指军队的抗日战争入伍的、团职以上、或少校以上军官,因病离开职务养病,即仍是原职干部,病好可立即恢复工作,在离职休养期间,晋衔、晋级不受影响。时任五分区十四团团长的程书勋在解放战争后期,返乡离职养病,就是属于此列。

文革后,国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参加抗日游击队,被定性为参加“地方抗日武装”,纳入“参加革命”行列。

再譬如关于“红军待遇”,其中涉及到“民先”、“牺盟”,文革前给“民先”和“牺盟”的定义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国民党、阎锡山也承认的,所以不算参加革命军队,文革后,加入这些组织也可以享受“红军”待遇。

4、离队

1941年2月,也就是红三村保卫战不久,鲁西南独立团打仗经过张云义的家乡---张楼村,他请假回家看望家人。返回时,他按队伍的规定地点到杨寨去找部队,但到杨寨后,却发现部队已经转移,无奈,他只得暂时回家隐蔽。

据张云义后来回忆,他刚刚参加游击队时,也没有枪,发几个地雷,背着成天跑,在后来发的是老套筒子;打日本鬼子时,大的战斗不多,并不大死人。因为是地方游击队,基于自身实力,不与鬼子死拼硬打,一开始看见日本鬼子,老远就开枪,鬼子见我们人多,就跑了,如果我们见鬼子人多,我们就及时转移啦。

他还说,回忆抗日时期,真是太苦啦,一没吃的,二还成天叫(扫荡的)日本人追着跑。

二、返回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1942年1月—1944年3月)

1、返队

1942年1月,程书勋领导的定曹抗日游击大队更名为“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对内也叫“鲁西南军分区游击中队”。队伍主要活动与定陶县、曹县、菏泽县三县边区,军分区有重要护送任务时,担任护送任务,活动范围常常进至巨野西南,定陶东部,曹县东南,菏泽西南,以及成武、单县一带。。

大队长程书勋,副大队长郭根牛,政委何舟(1942年8月到任)。

这个时候,定陶县游击大队隶属冀鲁豫七分区,是一支全员由分区供给、脱产的抗日武装

经游击队一个叫姚永臣的队员联络、帮助,张云义又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当时在一中队,孔令勤是他的中队长。他返队不久,担任了班长

由此,根据文革前的有关规定,张云义的正式军龄,一直写的是:1942年1月。

(张云义档案记:载证明人--原定陶县游击队长陈(程)老五,现在家里--定陶县西南陈(大刘)楼村。)

2、营救、叛变、啼笑皆非的结局

据张云义后来回忆,当年他当班长时(1942年或1943年),游击大队有一个姓杨的领导,被日本抓住了,游击队叫他带着人进城营救,当时困难很大,说费了很大的努力,才营救出来。可后来,这人竟叛变了,解放时逃去了台湾。

据菏泽家乡人讲,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此人回了一趟家乡,据说当时他拿出来8000元,分给乡亲邻里。

而张云义也曾经与70年代回家探亲,当时他工资也不算多高,孩子又多,再加上路途遥远,旅资开支大,所以没有力量做到这样。所以老家的老百姓就有人调侃此事,笑言GCD还不如GMD。

三、十分区第四基干大队时期(1944.3-1945.6)

1944年春天,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开始对鲁西南日寇发起反攻,为了装大抗日力量,定陶县游击大队与定陶县大队合并,改编为十分区第四基干大队,也叫定陶县基干大队,简称四基干队。

大队长程书勋,政委杨用信,副大队长潘凤举、王开森,副政委何舟。

张云义任基干大队一连(一中队)副排长,孔令勤是他的连长。

张云义档案记载:证明人--四基干队(连)政指高治忠(下落不详)。

四、定陶基干团时期(1945.6—1945.10)

1944年6月,定陶县基干大队不断队伍壮大,升编为冀鲁豫十分区定陶县基干团。

部队升编后,程书勋任名誉团长,定陶县长马冠群兼任团长,县委书记杨用信兼任政委,潘凤举任副团长,骈引丁任副政委,何舟任政治部主任。

9月,张云义任定陶县基干团四连排长。

张云义档案记载:证明人--原基干团团长(记忆有误,申绍英是1945年10月十四团成立时调入)--申绍英,现据说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五、冀鲁豫五分区十四团时期;(1945.10-1948.1)

1945年9月(阴历),定陶县基干团编入主力部队行列,改称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十四团。

1946年4月,张云义任五分区十四团二营六连副连长。

1946年8月,随晋冀鲁豫部队,参加大杨湖战役,消灭国民党暫三师。1946年,参加定陶战役。

1947年1月,张云义任五分区十四团一营二连连长。

1947年,参加龙堌集战役、沙土集战役。

1948年1月,离开了十四团,调华北军大学习。军大在石家庄,他们边学习边打仗,参加了平津战役。

张云义说,鲁西南十四团发展不算快,他们一块出来参军的,前前后后的共有129个,除了牺牲一个,后来就基本都回家务农了。至于原因,他说一是战争年代实在艰苦,二是恋家,解放了,分了田地,大家就愿意回家种地。

他回忆说,打日本时期,死人并不多,解放战争时死人就多了,说当年打仗时,战斗激烈残酷,双方攻防频仍,他们来不及做工事,只好把敌人尸首垛起来,作为掩体,由于天气热,尸体很快发臭,但他们依着照吃大饼。

六、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张云义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大到平原5旅,该部在1949年春,经人民解放军统一整编,番号为66军196师。66军第一批入朝部队,作为预备队,当时连棉衣都未来得及发,就迅疾入朝,在此后的作战行动中,非战斗减员及其严重,冻死冻伤减员7000多,半年后回国。

但张云义并没去朝鲜,那时他已在干部转业大队,后根据上级指示,停止转业,50年分到了南京军区海军部队。所以,他没有同一起当兵兄弟们随二野一起去进军大西南。

1952年,张云义调往青岛海军某部,后任某部后勤处处长。上世纪70年,张云义要调到四川,全家都去,因为四川太远啦,以后可能回老家的机会不多啦,曾经携全家回菏泽探亲。最后,张云义在付师位上离休,生活在青岛某干休所。

七、散记

1、文化

张云义出身家庭贫困,幼年时期没有上过学,仅有的文化是55-57年在军队速成中学学的,档案里有他的学习成绩,大部分是4分,有一个3分,还有个5分。

当年的速成中学校长是潘子明,也是晋冀鲁豫的,哪个军分区的政治部主任,后来也在青岛,文革遭罪了。速成中学毕业后,留了2个去陆军高级炮兵学校学习,由于起点太低,他觉得学习太遭罪,三个月坚决不学了。

到了1950年,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他的自传也是别人帮写的,个人留底是刻板油印的。所以自传也写的比较简单,只是当时部队的变迁情况。

2、战功

据张云义档案记述,他先后负伤三次,但没伤及过要害,臀部受伤2次,腿上1次。立功三次,三等功2次,大功一次。立功填的很仔细,什么战斗,战斗性质,在战斗中担任的职务,批准单位。

如三等功--

战斗:。。。

战斗性质:攻坚;

职务:排长;

批准单位:...。

3、一起当兵的兄弟

当年,与张云义他们一同当兵的乡邻,据他回忆,还有好几个老家人也在这个部队。

一起当兵的堂四弟张云礼,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云南、贵州剿匪时已经是营长,定陶要他回县当公安局长,他不愿意干,一定要复员。最后回了老家,政府给了200斤小米,作为安置费。他回去后,当了一辈子大队书记,现在他家已经没人了。

张云义的三哥,也曾在五分区十四团当兵。

一次站岗时,他因思乡恋家,偷偷地跑了。张云礼当时是班长,发现后,就问张云义说:

“五哥(张排行老五),三哥跑了,是不是抓回来?”

张云义问:带没带枪?

云礼说:没带。

云义说:“算了吧,别抓啦。”

张云义还常常说到老连长孔令勤,每每提起,总是惋惜的说:他是受伤才回家了,先回到老家,又回去了城里。

4、为战友开证明

张云义没文化,70年代末,政府有了新政策,抗日战争当兵的每月给20元生活补助费,其让儿子代他给写证明,组织盖章,先后写过5,6个,有个叫马西海的,前几年也不在了。

马西海,46年时是副连长,打定陶他受了伤,不能继续在部队啦。张云义回忆,他确实受了伤,但他自己带枪走了,那时走都不行,重要的是他带枪走啦,那是叫"妥协"。

还有个叫二马龙的,剿匪时也是营长,说要进四川剿匪,前途莫测,他发生动摇,于是就请假回家,再不返回部队,也没人过问此事,从此在家务农。老家人提起此事,常常讪笑他,说;他连200斤小米也没有。

他们几人以前多次来过张云义的家,张海斌问那怎么写,张云义说,写确实是抗日战争参加革命的,负了伤,回去了。

后来他们去青岛了一趟,感谢张云义,他们来了住在招待所,马西海说20元没什么,好处是交棉花、公粮不用排队,说是当年交棉花,要公粮要排好几天,这也算政府对老兵的一种优待吧。

(本文是根据张海斌提供的父亲1950年自传和军官登记表上摘下来的内容及与他的部分关于父亲的回忆谈话整理。)

通宝推:桥上,廖石,胡一刀,大胖子,种植园土,李根,渡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