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义沟,我饿 -- daharry

共:💬405 🌺4522 🌵10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真把主席当神仙啦,以为能点石成金?

转个以前看到的文章吧,链接找不到了

浅谈建国初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商品粮的来源问题

1949年的中国约有5.4亿人口,大部分人口要靠传统的农业耕作为生,人均拥有耕地2.7亩。由于工业不发达,农村无法得到农药、优选种子、电力等能源物资,粮食亩产仅为70公斤上下,能提供的剩余并不多。土改后粮食产量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农民生活改善,增产的粮食相当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据统计,1949年农村人均消费粮食370斤,1952年增加到440斤。同三年前比较,每个农村人口多消耗粮食70斤,加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 1951-1952年度公粮和国家从市场上收购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28 .2% , 1952-1953年度下降到25 .7% 1953年秋,薄一波在华北作了几十天的调查之后,于11月7日写给毛主席的报告提到:“过去山区农民一年只吃上十顿的白面,现在则每个月可以吃四五顿、七八顿,面粉需求量空前增大了,这是国家收购小麦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P257)

总之,农民当时自己生产的粮食都不够吃,即使增产了粮食,首先也是用于自己消费,不会拿出多少来交换商品(姑且不论国家能拿出多少商品来交换)。这个问题很重大,说明了搞工业化与农民的口粮增加需要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很严重。

二.市场的投机问题

市场投机牵涉到当时中国的一个结构性困境:一是人口众多,二是农业工商业落后。农业产出长期少于全国人民的口粮水平,市场上存在着结构性的供需失衡,所以,囤积民生物资永远是一个牟取暴利的好门道,此种情况下私人资本发财致富的最佳捷径不是生产而是投机,正如资本家中间流传的老经验所言“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囤不如金”。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在投机资本的操纵下,半个月之内银元对人民币的价格就由600元上涨到1800元,并带动其他物价的猛涨。在接下来的囤积粮食、纱布和煤炭的投机风潮中间,物价也是节节攀升,以1949年6月上海物价批发物价指数为100, 1950年2月就迅速上涨到2097.9,上涨20倍,这样的投机和价格走势足以把货币驱逐出“市场”。在打击投机和统一财经政策实施之后,以1950年 3月全国批发物价指数为100,1950年12月为85.4,1951年12月为92.4,1952年12月为92.6。国民党时期的严重通货膨胀和糟糕的货币信誉状况,得到根本扭转,纸币总算是可以参加市场流通,帮助降低交易费用了。但是新中国的工农业产出不可能一下子超脱严重短缺的局面,脆弱的供求平衡关系,仍然非常容易受到投机风潮的干扰,仅仅粮食价格急剧波动,就足以影响全部市场价格分配关系。后来对多种民生产品实现票证和计划配给制度,就是防止高价格弹性产品的脆弱供求关系被破坏,避免市场价格受到投机资本势力的干扰,避免最终出现“驱逐货币”这样一种对市场经济的毁灭性破坏后果,“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就是着眼于这样一个背景。

此外,“统购统销”还有一重涵义,就是要在基本的民生产品分配上,限制市场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排斥作用,避免把许多人变成为“不合格的消费者”。在中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现实中间,是对大量低收入者的一种生存保险措施。

三.巨大的商品粮需求

共产党全盘接下了旧政权的行政、教育机构(确切的说,是旧机关中较差的一部分,许多相对精干有效的人员和机关去了台湾和海外),同时还要负担几百万军队和原有党政干部的生活,上述人员都是由国家直接提供粮食供应的,光这一部分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1949年以后出生率由于上一代人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经验(发达农业地区的婴儿死亡率高达20%,城市估计为30%,而且这个数字不包括溺杀女婴的数量)居高不下,而婴儿死亡率、青壮年的死亡率却因为战乱消失和基本医疗保障的扩散而迅速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大大增加,这导致了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迅速提高(迅速增加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在70年代以前无法成为劳动力的儿童),这一方面意味着农村的粮食增产会有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养活农村自身的新增人口,另一方面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商品粮需求会迅速增加。

四.国防建设和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当时中国还需要偿还朝鲜战争时欠下的贷款(包括军队换装的费用);军队还要继续进口武器弹药;进行工业化必须购买设备,引进技术。

陈云在决定采取“统购统销”方针时曾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提‘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他列出8种方案,最后选择了统购统销。对于统购统销可能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列举了17条,陈云在17条之外又加了一条:“有意想不到的毛病。”但是如果不这样做,陈云预测:“那我们就要恢复到大清帝国、北洋军阀、国民党的那个办法。就是进口粮食,向美国、向加拿大、向澳洲买粮食、买麦子。一年进口300万吨。我们的外汇有多少呢?向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向香港出口的青菜、猪鬃、大豆,加上侨汇,总计不过3亿美金,大概能买300万吨粮食。如果把这些买了粮食,那我们就不要建设了,机器也不要搞了。工业也不要搞了。那时也有一种后果,我们也要挨东西,挨什么呢?挨飞机炸弹,挨大炮,还要加上挨扁担。你搞得不好,帝国主义打来了,农民扁担还会打你。”(参见《陈云文选》(1949—1956)人民出版社,1984,202—216页。)

五.补充

统购统销实际上是对农民征收高额的粮食税,给农民留的的口粮是不够吃的,但是,农民可以忙时吃干,闲时吃稀,还可以用不易运输和贮存的瓜菜代替粮食,而工人一年到头都是高强度劳动,必须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权衡两头,只有牺牲农民吃粮食的权益。

六.总结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只有把近乎所有的社会剩余全部集中起来,统筹分配,才能在保障国防的前提下,偿还贷款,购买设备,引进技术,给不断增多的工人提供口粮,进行工业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农业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看看以前这些决策,只能说我们的底子太薄了,能做到初级工业化真是不容易

通宝推:hattie,燕人,西安笨老虎,羊年大发,李寒秋,侧翼,天天向上A,和平共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