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的毛泽东困境 -- 经济学家吴迪

共:💬161 🌺1544 🌵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2%这个事情我们就不深入了

我也没那个能力。但国家的财富,皆取之于民。等于国家政权是地主,人民是佃农,租用地主的田地,打了谷子再分成交租。土改时说的“三七五减租”,就是把地租减到当年收成的37.5%,这个口号受到贫农的欢迎,可见如果不土改,地主很可能收走当年收成的60%甚至更多。

你的数据等于是说,租这个地主的田,要交88%的租子,农民只留12%的口粮和种子,要知道农民也有家有小,要抚养上一代和下一代的。1960年代,中国的工业还不发达,国民人均创造财富的效率还不高,从国家到每个家庭,开支里面,吃饭穿衣还是大头。我们不论是非,从技术上讲,我只是觉得,12%这样做,是不可能持续10年,而没有发生解放前那种灾荒频繁,瘟疫遍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后果的。

1969年之后,中国的出生率表现出稳定的下降态势,从1965年的3.701%,下降到1976年的1.991%。就是说,如果民生投入是12%的话,其中每年至少有2%用于新增人口(否则就是孩子与父母争食那一点凭票供应的口粮,这个凭票生活我还是经历过的);另至少有一半(6%)用于维持现有的供应能力(由于物价控制和企业必须上缴利润,中国的轻工业企业本身没有积累,微利或亏损企业还需要财政补助才能维持产能,开新生产线更靠行业局一次性拨款),其实就是为“抹平通胀”买单。那么剩下的投入才是能拉动净增长的,如何做到我上个帖子所引用的社会发展成绩的呢?这是我不大理解的地方。

你关于未来的见解,当然还是要拜读的,关注未来更加重要。

对于金融业,我有个很土的想法,就是“钞票不能当饭吃”。

对于“大数据”,我的想法也差不多是同样掉渣的。“大数据”不是不好,问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就像老牛爬坡,爬到顶(有利处用尽)就会下坡(开始弊大于利),但此时靠这吃饭的利益集团已经坐大,哪肯就地杀牛,而是拼命鼓吹继续爬,爬死算完。这个,我们在投资银行家,律师,政客们身上,看过很多次了。

我个人觉得,世界上的东西,对于人类分两种,一种是原生性的,一种是派生性的。比如说,时间(小时,分,秒),纸币,法律,哲学,这都是派生性的,没有这些,人类的老祖宗还是能生存,能缓慢进化。原生性的东西------水,空气,食物,一天也不能没有。

“派生性事物”对于人类加快进化的脚步,非常重要,但其特点是“必然会被下一个新事物替代”。但是原生性的东西无法被替代,你去火星还得带着。

凡经营“派生性事物”的人们,必然地具有某种寄生性,当然他们一定强调本门本派对于人类存续的非凡意义。诗人当然很重要,不过敌人围城的时候,先饿死诗人和钟表匠是合适的。

而且大数据在未来的隐患,远远大于纸币。纸币放在你的皮夹里,至少不会杀死你------芯片就会,因为会给别人通风报信。这个东西,早晚要引人憎恶,如当年捣毁纺织机般地捣毁GOOGLE的数据中心,在我们这一代,说不定就看得到。

不过当下在新兴期,靠这个趋势挣点钱,那是很合宜,我也对FACEBOOK的股票有兴趣嘛。

通宝推:海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