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老老狐狸

共:💬316 🌺3471 🌵3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件小事

这次春节回老家(苏南),第一顿吃米饭,盛起吃了一口,非常清香。我凭着在北京的感觉与妈妈打趣:儿子回来了,东北大米上桌了。妈妈笑着说:什么东北大米,舅舅自家种的。我很惊讶:一是舅舅八十多了,还在种田;二是一改南方大米米质一般的影响,想不到现在品种如此好。边上的姐妹告诉我,现在家乡种田基本上是为自己种的,并不靠它谋生,也基本上机械化了,老人种田也就是照应照应,重一点的活都可请帮工。现在大家吃上都讲究,包括家在农村的,象吃的这种好品种比一般高产稻低一点,但也能到700-800斤/亩。

---------------------------------------------

对比过去,为了填饱肚子,只要能从地里多打一斤谷子,什么办法都想尽了。我父亲长期在农村工作,我从小对农业产量就有一定的感觉。譬如,亩产千斤,一种是一季稻争取750斤以上,一季麦争取250以上,但达到这样的标准非常难。后来推广双季稻,第一季收三百多斤,第二季收四、五百斤,加上一季麦,比单季稻相对容易一些。但一是费工费肥,二是米质很差,特别是第一季,真是猪都不肯吃,农民兄弟都说,多打出的粮食可能不够多出工吃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