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0 -- 桥上

共:💬14 🌺1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7

《宣十三年经》:

冬,晋杀其大夫先縠((p 0751)(07130004))

《宣十三年传》:

秋,赤狄伐晋,及清,先縠召之也。((p 0752)(07130301))

冬,晋人讨邲之败与清之师,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君子曰:“‘恶之来也,己则取之’,其先縠之谓乎!”((p 0752)(07130401))

我的粗译:

下年秋天,赤狄来讨伐晋国,打到了“清”,这些赤狄是先縠(彘子)招来的。

到了冬天,晋人检讨“邲”之战的失利以及“清”的战斗,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贵族们都说:“‘恶之来也,己则取之’,这句话说的不就是先縠吗!”

一些补充:

“赤狄”杨伯峻先生于《宣三年经》“秋,赤狄侵齐。”处注曰:

狄自入春秋以来,俱只书“狄”。僖三十三年《传》箕之役始见“白狄子”之称,而“赤狄”之称自此见。自此《经》凡赤狄四见、白狄三见。潞氏、甲氏、留吁、铎辰,此赤狄也。其通言“狄”者,钟文烝《谷梁补注》云:“以《左传》、《国语》、《吕氏春秋》、杜氏《后序》引《汲冢纪年》考之,庄三十二年狄伐邢、僖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皆白狄也。闵二年狄入卫、僖二十四年狄伐郑、文七年狄侵我西鄙,皆赤狄也。”顾栋高《大事表》三九据成三年《传》“伐廧咎如,讨赤狄之余焉”,因谓“是年赤狄之种尽绝。”又云:“故中国直名白狄为狄,不复别之。”未审确否。(《宣三年经注》(p 0667)(07030005))。

“清”杨先生注:

杜注曰:“清,一名清原。”清原见僖三十一年传注。

清原在今山西省-稷山县东南二十余里,据《清一统志》,亦曰晋原,长五十余里。(《僖三十一年传注》(p 0487)(05310401))

推测“清”的位置为:东经111.02,北纬35.52(清河镇周围)。

这里的“灭其族”未必如后世灭族那样把所有的亲族都杀掉,其中很多人应不过是“降在皂隶”而已。后来的《侯马盟书》涉及的人中就有很多以“兟”为“氏”的,据说都是“先”家的子孙。

“恶之来也,己则取之。”(è zhī lái yě, jǐ zé qǔ zhī)看来也是当时的成语,后世与这句话意思相似的成语则是“咎由自取”(jiù yóu zì qǔ),应该与这句话有联系。

《宣十四年经》:

晋侯伐郑。((p 0753)(07140003))

《宣十四年传》:

夏,晋侯伐郑,为邲故也。告于诸侯,蒐焉而还。中行桓子之谋也,曰:“示之以整,使谋而来。”郑人惧,使子张代子良于楚。郑伯如楚,谋晋故也。郑以子良为有礼,故召之。((p 0754)(07140201))

我的粗译:

再下一年的夏天,晋景公领兵讨伐了郑国,是为了报复“邲”之战。同时通报给了各家诸侯,并在郑国那里检阅了部队,然后撤军回国。这是中行桓子(荀林父)的主意,他建议说:“示之以整,使谋而来。”意思是我们向他们展示我们的军队令行禁止,让他们琢磨琢磨,自己来投靠我们。郑人果然害怕了,派子张去楚国当人质,把子良换回来,郑襄公还去了趟楚国,谋划怎么应付晋国。郑国之所以要把子良换回来,是因为他“有礼”,懂得事情该怎么办。

《宣十五年传》:

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羊舌职说(shuō)是赏也,曰:“《周书》所谓‘庸庸祗(zhī)祗’者,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谓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是过也。故《诗》曰‘陈锡哉周’,能施也。率是道也,其何不济?”((p 0764)(07150601))

我的粗译:

又过了一年以后,晋景公赏给桓子(荀林父)一千家狄人奴隶,还赏给士伯(士贞子,士渥浊)“瓜衍”那个县,对士伯说:“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他是说:我能够获得狄人的土地,有大人您的功劳,要不是大人您,我就失去伯氏(中行桓子,荀林父)了。

羊舌职对这次的赏赐评论说:“《周书》所谓‘庸庸祗(zhī)祗’者,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谓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是过也。故《诗》曰‘陈锡哉周’,能施也。率是道也,其何不济?”这个评论的大意是:《周书》里所谓“庸庸祗祗”,说的就是这件事。士伯“庸”了中行伯(荀林父),主上相信了他,也“庸”了士伯,这就是“明德”啊。当初文王缔造周家的天下,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所以《诗》里说“陈锡哉周”(哉就是造),说的就是“能施”。按这样的办法办,什么事办不成?

一些补充:

“陈锡哉周”(chén xī zāi zhōu)当时的人经常引用,可说是当时的成语。

“庸”是功劳的意思,《汉语大字典》庸:

功劳;功勋。《尔雅释诂》:“庸,劳也。”邢昺疏:“庸者,民功曰庸。”《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车服以庸。”杜预注:“庸,功也。”

而这里羊舌职所说的“庸”是名词当动词用,应该是酬庸、以及不忘功劳的意思。写到这里,忽然觉得这种一个词包含一组复杂而互相联系的意义的现象,好像、说不定、是较古老的语言的遗迹。

至于《周书》那句“庸庸祗祗”里的“祗”,则是恭敬的意思。我猜这句“庸庸祗祗”的大意是酬报有功的人,尊敬恭敬的人。前一个“庸”和前一个“祗”都当动词用。

“瓜衍”(杨注:瓜衍之县,《汇纂》谓即今山西省-孝义县北十里之瓜城。),推测其位置为东经111.80,北纬37.18(孝义市北大小虢城村)。

《宣十七年经》:

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许男-锡我卒。((p 0770)(07170001))

夏,葬许昭公。((p 0771)(07170003))

一些补充:

许男-锡我就是许昭公,五年前,“邲之役”后,他和郑景公一起去朝拜了楚国。

————————————————————

《成三年经》:

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p 0811)(08030001))

《成三年传》:

三年春,诸侯伐郑,次于伯牛,讨邲之役也。遂东侵郑。郑-公子偃帅师禦之,使东鄙覆诸鄤,败诸丘舆。皇戌如楚献捷。((p 0812)(08030101))

《成三年经》:

二月,公至自伐郑。((p 0811)(08030003))

我的粗译:

我们成公三年春,各家诸侯准备一起讨伐郑国,在伯牛驻扎了两天,还是要为“邲”之战讨说法。随后我方部队向东进攻了郑国,郑国的公子偃率兵抵抗,另调己方东鄙的部队在“鄤”设下埋伏,从而在丘舆打败了各家诸侯的军队。然后派了皇戌去向楚国献捷。

一些补充:

“伯牛”杨先生注曰:“伯牛自是郑国西部地名,已难详考当今何地。”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6,北纬35.0(估计各家诸侯的军队自东面来,此时已渡过济隧,尚未渡过荥渎)。

“鄤”杨先生注曰:“《水经河水注》有鄤水,与汜水相合,则在郑之西北,……。”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20,北纬34.85(虎牢东南)。

“丘舆”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21,北纬34.85(与“鄤”隔汜水相望)。

上面《春秋经》中的“公”是鲁成公。

《成三年传》:

晋人归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纍(léi)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对曰:“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p 0813)(08030401))

荀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褚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荀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齐。((p 0816)(08031001))

我的粗译:

晋人把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归还给了楚国,请求换回知罃。当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经当上了中军佐,所以楚人就答应了。

楚共王(“邲”之战时的楚国国君楚庄王的儿子,即位仅三年)设宴为知罃送行,问知罃说:“子其怨我乎?”你怨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他是说:两国打仗,臣下没有本事,不能完成战斗任务,当了俘虏。主上的执事没拿我衅鼓,让我回国去接受惩罚,这是主上的恩惠。臣下自己没本事,又敢怨恨谁呢?

共王又问:“然则德我乎?”那你感谢我吗?知罃回答:“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纍(léi)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他是说:两国都是为了自己的社稷,现在要减轻“民”的负担,各自平息内部的忿恨,互相宽恕,都释放扣留的对方人员,达成友好。两国之间的友好,与臣下没关系,臣下又敢感谢谁呢?

又问:“子归,何以报我?”你回去了怎么报答我?回答:“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臣下不承担怨恨,主上也不承担恩惠,既然又没怨恨又没恩惠,臣下不知道要报答什么。

问:“虽然,必告不穀(不穀是楚王自称,只有王这一级的人才可用这个自称)。”答:

托主上保佑,您的俘虏能回晋国,要是寡君拿我开刀,死且不朽。要是因您的恩惠饶了我,发给主上的外臣“首”(“首”是知罃父亲的名字,知罃本不可说出来,不合于“礼”,但在君主面前,则要求对所有人称名,这又是合于“礼”的),“首”请示了寡君之后,在祖宗面前杀了臣下,亦死且不朽。要是寡君不批准,还让臣下担任分配给本族的职务,再赶上战事,率领一支偏师保卫领土,就算遇上了主上的执事,也不敢回避,必须要竭力致死,无有二心来完成臣下的义务,这就是对主上的报答了。

楚共王感叹说:“晋未可与争。”于是给了他更高的礼遇,把他放回了晋国。

荀罃在楚国的时候,郑国的一位贾人有将他藏在货物包装袋中偷运出楚国的想法,已经策划好了,还没来得及实施,楚人就把荀罃放了。以后这个贾人到了晋国,荀罃待他很好,就像真的是他把自己救出来一样,这位贾人就说了:“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他的意思是我没真立那个功,怎么能得到实际的报酬呢?我是小人,不能这样蒙骗君子。于是这位贾人就跑到齐国去了。

一些补充: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与后来的成语“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说不定也有些渊源。

《成四年经》:

三月壬申,郑伯-坚卒。((p 0817)(08040002))

葬郑襄公。((p 0817)(08040006))

一些补充:

郑伯-坚即郑襄公,“邲”之战时的郑国国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