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孟达其人(上) -- 逐日夸父

共:💬6 🌺7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孟达其人(上)

很多年以后,当孟达的头颅悬挂在京师洛阳的繁华大街上时,他也许想起7、8年前与先帝曹丕同乘一车,招摇于大街上的情形,那是孟达一生事业的顶峰,那个时候,将帅之才、卿相之器的赞誉不绝于耳。那时的孟达可能不会料到,多年以后自己竟落得这个下场。

孟达是东汉时期扶风人,大致位置是今天陕西西安以西的地方。孟达的父亲孟他颇有心计,裴注三国志记载过一段孟他走后门托关系的故事,值得今天想走后门的人学习。

孟他在仕途上一直很不顺利,就想走宦官张让的门路,但张让可能根本看不上孟他这个小地主,孟他也没有多少财力来交结权势熏天的张让。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可能也就罢了,但孟他另辟蹊径。孟他开始全力巴结张让的家奴,开始就送钱,从不提要求。搞到最后,孟他家产散尽,张让的家奴都不好意思了。这时孟他提了一个请求,想让家奴们在众人面前迎拜自己。

于是在约好的一天,当孟他来到张让家门口的时候,张让的家奴一起出来迎拜孟他。当时张让家门庭若市,很多想见张公公的人排了几天队,都领不上号。这些人一看这么大阵势,都认为孟他不一般,肯定与张让关系很铁,于是都转过类巴结贿赂孟他。这样的人,财富肯定比小地主孟老先生多多了。孟他就把收到的财物转而送给张让,张让一高兴就提拔孟他为凉州刺史。

孟他在这个过程中使了一招四两拨千斤,用自己有限的财力引导别人的财富流进自己的腰包,转而达成自己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历史上,东汉末期凉州并没有出过一位叫孟他的刺史,也许这个故事不真,也许孟他竹篮打水一场空,因种种原因没有上任。不管怎样,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孟达从小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学识和能力,刘晔说孟达“恃才好术”,孟达的自负也是有一定理由的。

到了灵帝末年,天下大乱,关中地区更是乱得连皇帝都待不下去。而此时南方的荆州和益州局势较为安定,大量流民开始迁往这两个地方。

建安初年,孟达和同乡法正一同南下进入益州,依附刘璋。孟达在刘璋手下担任何职,史书无载。但其同乡法正不受重用,估计孟达在刘璋手下过得也不怎么愉快。建安十六年,刘璋派法正和孟达各率2000人前往荆州迎接刘备,刘备入川后,就命孟达统率这4000人驻扎在江陵。刘备取下益州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之前,孟达在史书上留下的记录只有此寥寥数笔。

建安二十四年初,刘备击败曹操取得汉中之后,随即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孟达攻下房陵之后,干了一件蠢事,就是杀了房陵太守蒯祺。蒯祺不仅是诸葛亮的大姐夫,也是荆州大族蒯氏家族的成员,孟达杀了蒯祺,不仅得罪了诸葛亮,也得罪了刘备手下的荆州帮,荆州帮则是刘备十分倚重的基本力量。

孟达攻下房陵之后,刘备又派刘封从汉中顺汉水而下,与孟达合攻上庸,并命刘封统率孟达的部队,实际上剥夺了孟达在这一地区的指挥权。以孟达的才能,攻下上庸应该不成问题,而且上庸的地方土著申氏兄弟是骑墙派,谁的势力大,谁能够保证自己在上庸一地的实力不受损失,就跟着谁。自负的孟达对刘备的这一安排肯定心怀不满,这也埋下了后来孟达降魏的种子。

顺利拿下上庸后,刘备对刘封和申氏兄弟进行了加封,但对孟达的奖赏,史书无载。也许史家漏载,也许刘备对孟达不满,未对孟达给予任何奖赏。从后文看,关羽围樊城时,让刘封和孟达发兵相助,刘封和孟达以上庸初定、自己立足未稳为由,加以拒绝。以此来看,在西城、上庸和房陵这个地方(又称东三郡),刘封为正、孟达副之的安排十分明显。后面孟达受刘封侵凌,刘封夺孟达鼓吹是导致孟达降魏的直接原因。鼓吹就是军乐队,是一种仪仗,仪仗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孟达不能随便拥有,很有可能是刘备赐予孟达的。由此看,刘备在拿下东三郡后对于孟达应该是有所安排的,只是史书无载。

建安二十四年,在刘封和孟达拿下东三郡后,刘备进位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寻后,关羽攻曹仁,初期大捷,寻又失败。关羽败亡的原因及责任是一段历史公案了,章太炎则直说关羽败亡是蜀假借吴人之手除去关羽。看来,阴谋论不仅在普通人中十分流行,在正儿八经的历史学者里面亦大有市场。

关羽败亡的原因暂且不论,关羽在围攻襄樊的时候,多次派人请刘封和孟达派兵相助,都被刘封和孟达拒绝。 刘备因刘封和孟达未派兵相助,而对刘封和孟达非常不满。孟达畏罪,再加上与刘封不和,愤恨之下,转而率自己的4000部曲投降了曹魏。

孟达降魏原因有二,第一是因未援助关羽导致刘备对己忿恨,畏罪而降,第二是受到刘封侵凌,不满而降。细究下来,第一个原因则有些牵强,因为在东三郡这个地方,掌握最后决断权的应该是刘封,孟达为副职,即使孟达作为副职,有一定的决断权,也不会承担首要责任。当然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孟达有可能害怕自己被作为替罪羊,也是导致孟达投降的原因。再往深里讲,孟达杀了房陵太守蒯祺,已经得罪了诸葛亮和荆州帮,就算这次能躲过去,日后在刘备手下也难以有出头之日,搞不好还会被人再次抓住小辫子,也许这才是孟达畏罪的深层次原因。另一方面,如前所言,孟达本身可能早已对刘备不满,刘备派刘封统率孟达部众,已表明对孟达的不信任,以孟达的自负,再加上与刘封的不和,最终导致决意投降曹魏。

孟达投降曹魏的同时,写了一封书信给刘备,这就是《辞先主表》,有人说这封书信处处透露了孟达降魏的无奈和伤悲,我则更相信《三国演义》中刘备看了这封书信后说的一句话,“文辞相戏”。孟达降魏虽属无奈,但这封书信里则看不出孟达的伤悲,更能反映出孟达的自负和“恃才”。在辞先主表中,孟达将自己的投降比于乐毅奔赵,并且引用了乐毅《报燕惠王书》中的名言,“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乐毅《报燕惠王书》的背景是乐毅惧诛奔赵,而燕惠王害怕乐毅自赵伐燕,故先发制人,倒打一耙,写信责难乐毅。乐毅蒙受冤屈,现在又被倒打一耙,心中无比愤懑,但自己又对惠王的父亲燕昭王充满感情,因此乐毅的回信十分委婉。在为自己辩护的同时,用“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君子交绝,不出恶声”等语表明自己虽投奔赵国,但不会对旧主刀兵相向。而乐毅后来真正地践行自己的诺言,在燕赵之间往来,做了一个和平使者。故夏侯玄称乐毅“知机合道,以礼始终”。

而反观孟达投了曹魏之后,迅速做了伐蜀先锋,所以刘晔认为孟达有“苟得之心”,即不守正道。以此来看《辞先主表》更像是一个笑话,根本看不出孟达的伤悲。在三国时期同样投降曹魏的黄权面对曹丕说过这样一句话,“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黄权也可以称得上以礼始终了。对比之下,以礼始终的黄权虽在曹魏不受重用,但最后官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以寿终,日后还被陈寿写进三国志,与李恢、吕凯等人一起位列蜀汉名臣。而有“苟得之心”的孟达虽被曹丕委以方面重任,最后却身首异处,青史无名。

通宝推:南寒,上古神兵,dfind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