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草32 采菽:菽

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雖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

汎汎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高亨先生注:菽,豆也。筐,方形的盛物竹器。莒(jǔ),圆形的盛物竹器。黼(fǔ),绣有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的礼服。葵,疑借为阕。《仪礼大射仪》:“乐阕。”郑注:“阕,止也。”天子阕之,言天子止之,即天子留住诸侯,不放他走。膍(pí皮),厚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48)《小雅鱼藻之什采菽》)

如高亨先生所注,这是歌唱一位诸侯(君子)朝见天子的歌,以采到成筐成篓的“菽”来起兴,这个起兴部分大概是原来“采菽”民歌的遗留,原来这歌所咏唱的,应该是“菽”丰收了、“菽”多么好吃吧。

下面这几句诗则咏唱到“菽”的叶子——“藿”: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高亨先生注:皎皎,洁白。驹,马六尺为驹。白驹是客人所乘。絷,用绳子把马足绊上。维,把马缰绳拴上。绊马系马表示留客。永,延长。永今朝,延长到今朝,即留客多住一天。藿,豆叶。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0)《小雅鸿雁之什白驹》)

场上的豆叶,自然属于人工栽培大豆。人也有吃豆叶的,给“皎皎白驹”吃豆叶,也是一种优待吧。当然对于人来说,豆叶不是什么好吃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南朝-梁-庾肩吾《南城门老》:“鹤发辞轩冕,鲐背烹葵菽。”南朝-梁-江淹《陈思王曹植赠友》:“处富不忘贫,有道在葵藿。”都说的是穷人的食物中才会有“藿”。

“藿”这种叶子还和向日葵和别的“葵”的花一样,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转变方向,古人早已观察到这种现象,成为常识,例如在唐-李世民《赋得白日半西山》中就写道:“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

《诗》中还有一些句子唱到“菽”: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高亨先生注:菽,豆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91)《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

岁聿云莫,采萧穫菽。

高亨先生注:聿,犹则也。莫,暮。萧,一种香蒿。菽,豆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18)《小雅谷风之什小明》)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高亨先生注:鬱,梨的一种。薁(yù郁),李的一种。亨,烹的本字。葵,即冬葵,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菽,豆。黍,糜子。稷,即粟,亦称谷子。黍性粘,稷性不粘。重、穋(lù陆)都是谷名,重,大概是秫,今称高粱;穋,大概是旱稻,今称稉子。禾,谷之一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高亨先生注:蓺(yì),种植也。荏菽,大豆的古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黍稷重穋,稙稺菽麦。

高亨先生注:重,通穜(tóng童),先种后熟的农作物。穋(lù路),后种先熟的农作物。稙,早种的谷类。稺(zhì),晚种的谷类。菽,豆也。此句言早种与晚种的豆与麦。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17)《鲁颂閟宫》)

下面则是《汉语大字典》对“菽”(shú)字的解释:

豆类的总称。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尗,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艺文类聚》卷八十五引杨泉《物理论》:“菽者,众豆之总名。”《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孟子尽心上》:“圣人治天下,使用菽粟如水火。”《淮南子墬形》:“北方幽晦不明……其地宜菽。”高诱注:“菽,豆也。”

大豆,《广雅释草》:“大豆,尗也。”王念孙疏证:“尗,本豆之大名也……但小豆别名为荅,而大豆仍名为菽,故菽之称专在大豆矣。”《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美二七以为族。”也指大豆的苗。

桥案:当时“菽”已经是五谷或者六谷之一,但还有大量野生的各种“菽”,随着农业的发展,豆类品种的改良,以及“豆”字的通行,以后人们再提到“菽”就逐渐专指栽培品种大豆了。

又:上面提到“尗”字,应是“菽”的本字,后来这个字逐渐希见,竟被后造的“菽”字取代。说实在的,如果单从简化的角度考虑,我觉得简化字首先就应简化这个字。

《小雅鱼藻之什采菽》里唱“采菽采菽,筐之莒之”,这么多的“菽”恐怕是人工栽培的,但《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里唱“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菽”,多半就是野生的了。

到了春秋时期,《春秋经》所载:“冬十月,陨霜杀菽。”(《定元年经》(p 1522)(11010008))(116),以及《左传》所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成十八年传》(p 0906)(08180101))(077、083),说的应都是人工栽培的大豆。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豆科(Leguminosae)大豆属(Glycine)及其中大豆和[豆劳]豆的介绍摘抄,还有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和网上其它地方的一些相关图片。

大豆属(Glycine Willd.):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草质或近木质,通常具根瘤;茎粗状或纤细,缠绕、攀援、匍匐或直立。约1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至温带地区。我国产6种。

Glycine max (Linn.) Merr.——大豆(本草经),又称:菽(诗经),黄豆(通称)。

——原产我国。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东北最著名,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通常被认为是由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劳]豆(野大豆)驯化而来,现知约有1000个栽培品种。

大豆含脂肪约20%,蛋白质约40%,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富含营养,除供直接食用外,可作酱、酱油和各种豆制食品;茎、叶、豆粕及粗豆粉作肥料和优良的牲畜饲料。豆粕经加工制成的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和纤维蛋白可为多种食品,如人造肉、干酪素、味精及造纸、塑胶工业、人造纤维、火药等的原料。豆油除主要供食用外,并为润滑油、油漆、肥皂、瓷釉、人造橡胶、防腐剂等重要原料。榨油后的下脚料可提出许多重要产品,如用于食品工业的磷脂以及利用豆甾醇、谷甾醇为医药工业取得廉价的甾醇激素原料。大豆在工业上用途约有500种以上。此外药用有滋补养心、祛风明目、清热利水、活血解毒等功效。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劳]豆(救荒本草),又称:野大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小落豆、小落豆秧、落豆秧(东北),山黄豆、乌豆、野黄豆(广西)。

——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遍布全国。生于海拔150-2650米潮湿的田边、园边、沟旁、河岸、湖边、沼泽、草甸、沿海和岛屿向阳的矮灌木丛或芦苇丛中,稀见于沿河岸疏林下。

目前所知野大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区域是:自内蒙古的乌盟什滩至黑龙江及吉林的春化,西北自甘肃的景泰至西南西藏东南部的察隅经云南、贵州,南至广西中部的象州、广东北部的连县延至东南台湾省。种的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显然是在我国,尤其是在东北一带。尔雅记载有“戎菽谓之荏菽”,管子载“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正说明栽培种可能源于“山戎”一带;山戎约居于今河北玉田县。

全株为家畜喜食的饲料,可栽作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种子含蛋白质30-45%,油脂18-22%,供食用、制酱、酱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油粕是优良饲料和肥料。全草还可药用,有补气血、强壮、利尿等功效,主治盗汗、肝火、目疾、黄疸、小儿疳疾。曾自茎叶中分离出一种对所有血型有凝集作用的植物血朊凝素。

————————————————————

大豆和[豆劳]豆(野大豆)非常相像,现对比如下。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两张截自网上的大豆收割的图片:

东北大豆正在收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巴西大豆正在收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