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话商君】说秦国(五)秦无宗法 -- 履虎尾

共:💬7 🌺6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话商君】说秦国(五)秦无宗法

除了前述的各特点之外,在政治制度方面,秦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没有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度首先要求分清楚“嫡”、“庶”,中国古代历来实行一妻多妾,其中的这一“妻”,便是“嫡”,其余的众“妾”,便是“庶”。妻所生之子即为“嫡子”,众妾所生便是“庶子”。正妻的长子为“嫡长子”,其余的嫡子和庶子便是非嫡长子。嫡长子为父亲的继承人,为家国的下一代统治者,其余的非嫡长子不能继承,只有受封的权利。

说起继承的形式,其实不外乎两种,这就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有人认为,“父死子继”便是宗法制度,而“兄终弟及”则是没有宗法制度,譬如殷商时期。履虎尾对此不敢苟同。不论儿子继承还是兄弟继承,都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自然产生的,都属于自然继承法。只有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才是社会意义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创立者,人们把他归于周公旦——周公制礼。宗法制度出现于西周初年。而宗法制度的实行,伴随着西周的终始。

在周公之前,周人并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古公亶父(太王)选择继承人时,对长子太伯次子虞仲都不满意,隔代选中了孙辈的昌,即三子季历(王季)的儿子文王昌。到文王选择继承人时,也没有立嫡长子伯邑考为后,而是立了次子武王发。

到武王发死时,关于继承问题出现了严重矛盾。传说文王百子,仅嫡妻太姒所生便是十人。这十人中除了早死的伯邑考,个个是厉害角色,特别是三子管叔鲜、五子蔡叔度,拥兵在外,权势极大。他们对周公旦产生怀疑,而周公旦自己也百口莫辩,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也。周公东征平叛归来,明确宗法制度,为避免内部纷争,规定后世一律由嫡长子继承。

宗法制度确实调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的关系,维护了天子的神圣地位。然而,嫡长子却不一定是父亲最疼爱的儿子,也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儿子。随着王权的加强,被宗法制度保护的周天子,开始把维护自己的制度看做是限制自己的桎梏。西周最后一代天子周幽王,废嫡长,立庶幼,带头向宗法制度发起挑战。其后果是残酷的,“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啊。

周幽王造衅于前,列国诸侯纷纷效尤,郑、卫、晋、鲁、宋、齐、楚,庶子夺嫡事件几乎无国不发生,除了秦国,宗法制度的破坏几乎毫无例外。(把春秋时期开始的天下大乱的一个原因归之于宗法制度的破坏,并不是对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全面肯定,宗法制度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本帖已经拖得够长的了,此问题到此打住。)

然而,这个被周天子和各国诸侯长期严格遵守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秦国却始终不曾存在。秦立国晚,是一个新生的政权。当西周及各诸侯国刻板地执行着此制度时,秦政权却尚在孕育之中,还没有出世。秦是在恶劣环境之中成长壮大的政权,秦政权的建立与春秋时代同时开始,诞生后一直处于征战之中,也一直处在危机之中。这种情况就要求,秦国的君主必须能够适应战争环境,率领秦人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君主的选择条件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而不是生母的嫡庶贵贱。

在春秋前期,秦国的多数君主并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君位的。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从襄公到穆公,共六世九君。第一任开国君主秦襄公便不是嫡长子。襄公是父亲庄公的次子,襄公的兄长亦即庄公的嫡长子名为世父。世父要为祖父秦仲报仇,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襄公,自己专心率领军队,讨伐西戎。到庄公死时,世父本来就不是太子,更没有继位的要求,便把君主的位置让给了二弟襄公。

秦的第二任君主文公是襄公的儿子。第三任君主宁公是文公的孙子,与上一任隔了两世,已经是第四世了。第五世共三位君主,分别是宁公的幼子出子,宁公的太子武公,以及太子弟德公。第六世也是三位君主,分别是德公的三个儿子:长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

从襄公到穆公六世共九君之中,立次子的一人——襄公;嫡庶不清楚的一人——文公;由孙子继位的一人——宁公;幼子继位的一人——出子;兄终弟及的三人——德公,成公、穆公。真正确切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只有二人——武公和宣公。

穆公之后,秦的君位继承仍然无有定制,除了康公是穆公的嫡长子(即太子嵤)之外,其余的君主都没有被明确嫡庶身份。可见,秦国并没有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就是说,秦国没有宗法制度。

关键词(Tags): #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周公制礼#秦本纪通宝推:铁手,桥上,梦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